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亨利·詹姆斯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之一《螺丝在拧紧》是一部描写人物心理的哥特式中篇小说。整部小说风格奇特,充满神秘感,呈现了叙事艺术的全新格局。詹姆斯通过层层悬念的设置,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实现对人物心理的独创性描写,并通过揭示人物深奥隐晦的心理活动,呈现人性的堕落以及善恶冲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碰撞而产生的微妙感受。本文以小说悬念设置为基点,深入分析詹姆斯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其写作技巧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人物心理,从而更深入地阐述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心理小说中,现实的含义已从原来外在的客观实在转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现实。《赫索格》以其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淡化的情节和人物外在行为不完全的展现,成功地诠释了心理现实,同时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心理小说特色。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集中地体现了贝娄现代主义创作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融合。而这种现代和传统的交织正是贝娄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弄清小说人物病态和纯精神病态的关系。本文所要分析的鲁迅小说人物的病态性格中的“病态”,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常态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而不是象法国耶勒、美国普林斯、英国麦孤独等变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种纯生理性的精神病态。那种丧失自我调节、自我综合能力的意识分裂,那种纯生理性病态的疯子性格,严格地说不能构成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不能构成审美客体,也很难有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所谓小说人物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指的是小说人物原来是个正常的身心发展健康的人,心理处于常态的人。由于受到病态社会的压迫、迫害,心理发生异变,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一般来讲不大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但由于不同体裁和不同题材的制约,人物心理结构依然呈现不同的特色。一体裁的制约虽说呈现在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人物心理结构共同性地给人一种简约和片面的映象,但不排除一些优秀作品在这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小说和戏曲两种体裁在人物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以湘西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贵生》,是用平静的口吻自觉不自觉地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缓缓道出湘西男子贵生的心理变化。其心理描写方法有:利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或借用别人的话语暗示人物心理活动;捕捉小说人物内心细腻的复杂多变心理展现人物感情的复杂性;以行动披露心理,尤其是用反常的行动来揭露微妙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流行的小说中人物分析以单个人物为对象的偏颇 ,提出小说人物分析不应该限于此 ,更应该着重以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关系为主 ,从中寻求人物心理的相互关系。由此探索艺术魅力之由来。本文不是专门论述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纯理论文章。本文的任务是 :参照结构主义的方法 ,分析赤壁之战文本的军事和心理的双重结构 ,超越结构主义模式化的局限 ,从深层心理结构的解读中 ,抽象出普遍方法论的新命题———探索人物心理相互作用的链式结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9.
心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格局中融进了新的生机,它不仅有别于现代小说,而且有其最为显著的三个特点:它注重一种结构上的和谐统一,使心理结构与情节结构同步发展;十分强调小说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现实人生的命运际遇;作家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注重理性与情感的辩证运动,而并非一味地崇尚非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商业文化与海派氛围,加上现代中国激烈的社会矛盾催生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梅雨之夕》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人的现代心理。  相似文献   

11.
凯瑟琳·安·波特小说中的“另类”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安.波特在小说中通常把人物置于一种人力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来体现人物的生存困境。本文借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功能性人物与心理性人物两个概念来解读波特小说中的两类"另类"人物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本文力图从恋母情结、意识和潜意识以及心理人格论三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展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精神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静 《科技信息》2006,(1):24-18
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有着引人争议的作品。他的小说是传统的,因为大部分都是以事件和人物为中心的,而他的作品又是非传统的,因为他对问题、人物的赤裸裸的描写上。而他最突出的是他的心理描写,他对人类心灵的捕捉,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心理小说。本文旨在对他在心灵刻画、表现方法上面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与语言交流相比,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作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活环境等,深入细致地刻画出小说中的牛虻(亚瑟)、琼玛、蒙太尼是主教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正是作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才使得小说《牛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非言语交流形式,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而且能提高我们鉴赏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静 《南昌高专学报》2003,18(4):38-39,42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被誉为"诗化小说"或"一首心理诗".小说中大量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描写让人心醉.小说的诗化性体现在情节的淡化上和三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故事结构上.小说还充分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对理性真理的某种对立.  相似文献   

16.
论方言在《儿子与情人》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劳伦斯在著名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文学方言的语言特征及其作用。语言特征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该小说中的方言能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 ,突出各人物间的亲疏关系并能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从而说明劳伦斯在该小说中用方言写对话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派作家纳博科夫塑造了后现代小说人物怪异难测的性格,刻画了这些人物特有的非常规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些人物性格呈现为双重性甚至多层性,从而导致了文本意义上的人物身份及性格的分裂和不统一;消解了文本叙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拓展了小说虚构的广度和深度,挑战了小说的虚构极限;发展和丰富了小说世界的人物刻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中外现代文学女性心理描写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描写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女性心理手法的探讨,来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中国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风格且颇富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其小说塑造的人物大多懦弱胆怯、丑怪疯狂,充盈着各种潜意识与压抑的焦虑感。这些心理人物的塑造,以及张爱玲本人的早期生活体验,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的基调。  相似文献   

20.
“活着,做一个活人,做一个完整的活人”。这是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小说节奏的思想引擎。劳伦斯富有诗人的激情与洞察力,他强调直觉并且着力开掘人的心理深处。其小说充满了蕴涵人物心理的意象与象征,它们诗性地体现人物的内心节奏,在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心灵契合中,这种诗性的节奏是对机械世界的反动,是对充满生命活力世界的张扬,因此,劳伦斯小说的节奏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而且深化 并突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