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完成了自我蜕变和成熟,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眼睛”,是公众的“代言人”,这种公共性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神”。但由于当今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正在日趋衰弱,我们必须通过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完善知识人才评价体制、倡导学术独立等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2.
1993年7月,上海知识分子发出了“人文精神寻思”的口号,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他们不满于知识分子的“失语”。认为在文化政治环境的束缚和金钱、物质的引诱下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日益萎缩,丧失了批判能力。主张重建知识分子传统,保持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讨论观点庞杂,多意气之争缺乏学理深度,最终也未形成统一认识。十多年过去了,拉开一定距离,有可能也有必要更客观、全面地审视它,既看到意义也找出不足。本文从当年的讨论文章入手,试图还原历史现场。对“人文精神寻思”的过程及论辩双方的观点、立场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客观全面地整合这次讨论。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具有一种超越职业之外的对公共事务的深切关怀,公共性是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显著特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占据了社会文化舞台的中心,知识分子退守到了狭小的专业领地,其公共性逐渐衰落。知识分子应该坚守批判的立场,与公众平等对话,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背景参与公共活动,从而重建其公共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者何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教育学者以专业研究在学术界立足,由此产生的"专业性"既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有碍教育学者对公共领域的涉足;但教育问题呈现出的公共性品质,公共问题的强大渗透力,以及典型的体制内公共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使教育学者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既成为必要,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朱怡 《科技信息》2013,(24):206-207
"知识分子"由专业性、公共性两个维度构成,教师"知识分子"角色兼具专业性、公共性的双重特征。从新课改的价值看,"自由、平等、公正"和"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在公共性方面有所担当;从新课改的目标看,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形成课堂交往的学生发展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对教师发挥"知识分子"公共性中的公开性、利他性、交往规范性、政治主体性提出了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看,教师"知识分子"角色有利于纠正课堂教学的技术化倾向,重建教师专业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社区(community)是一社会学概念。据麦基弗(maciver,R.M.)的定义,认为这是“经管公共生活的一定地区”;地区性和公共性构成“地区公共社会”的两根支柱。这种社区特征在过去的农村表现得十分典型,但在城市和市郊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却逐渐衰弱,产生了社区解体的现象;学校也从社区中孤立出来,成为“教育上的孤岛”。为建设拥有新的地区性与公共性的新型社区,借助其伟力去摆脱学校教育面临的严峻困境,我们从1984年起就着手  相似文献   

7.
在商品房市场价格飙高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被认为是切实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性住房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公共性流失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公共性流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防范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公共性流失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学公共性是借用哈贝马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公共性概念形成的。文学公共性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反思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学公共性的角度,通过文学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关系阐释与解读闻一多的诗歌是一个新的尝试,一方面拓宽了闻一多诗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闻一多诗歌的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泾渭分明”的前后分期实则是交织了一条公共性与个人性编织的红线。  相似文献   

9.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正确到失误的过程,即从民主革命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失误的产生,既与时代环境有关,也潜藏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认识和判定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标准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清末以降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是以先进知识分子对现代化问题的认知、选择和规划为基底的。而“中体西用”也正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之最早的反应模式。这两者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文化难题。超越西方现代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裂的困局 ,寻求一条“科技”与“道德”协调、“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健全的现代化道路 ,无疑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孜孜探索和努力构建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问题成了许多人探讨的重要内容。《科技导报》1989年第3期发表的《试谈五四精神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一文,也谈到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问题。笔者完全赞同每个知识分子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否定错误,坚持正义,直面人生,开创未来的观点。但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群体的独立力量和品格”等提法(或理论)则不敢苟同。因为,知识分子个体和群体的属性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在社会变革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常常起着先锋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必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与品格”,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论点。《试谈五四精神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一文说:“在五四传统中,最耀眼的闪光点之一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气质”。但事实是,参与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后来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的主人公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反映出新时期知识分子阶层逐渐世俗化的倾向。知识分子的世俗化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社会观念的变迁使知识分子面临着传统价值观不断被否定的危机。为消解失落之痛,寻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恰当的社会定位,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己的“突围之旅”。  相似文献   

13.
“妙手”与“铁肩”——知识分子的激情与内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知识分子,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写照,但是从漫长的历史发展来看,知识分子既有特立独行的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和追求真理的执着与无畏,也有过激、困惑,甚至是迷失……在此我们摘录了描述知识分子的一组文章,试图揭示不同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他们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转型时期,以往的价值体系瓦解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走向了价值虚无。笔者认为文学想像力丧失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导致作家无法对现实进行理想的提升和理性的批判.文学只能匍匐于现实去展示它的琐屑与“欲望”。文学想像力的丧失是其对现实的超越性品性的丧失,最典型地体现于“新写实”和“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15.
对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知识分子遭遇的劫难,王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应承担自己的责任。由于他们自身的狂热而丧失理性精神,极“左”思潮的冲击和缺乏警醒意识,知识分子便上演了一场兽性的大狂欢,从而害人害己。作家以同情、理解、自谴的情怀重新审视那段苦难记忆,做出自我反省以期达到救赎的目的,明显比那些“永不忏悔”者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6.
几乎所有的论者都认为,陈染的“私小说”是她自己“私人生活”的抒写.但作为时代环境的共同受用者,与其经历相似的其它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多与陈染相似.所以陈染对孤独境况、痛失精神家园之感、人与人的隔膜等的抒写应是非个人性的.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思想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为这样一条线索,即从对“经文经学”的研究——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以下就此线索,略抒管见。 1840年,英国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从此,“天朝大国”迷梦破灭,传统的儒学在外国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的无情袭击下,几乎丧失了全部“保国”“保种”的功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交结在一起,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僚和爱国知识分子从麻木不仁的昏睡状况中惊醒过来,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迅速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于是,率先从“经文经学”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发出了放眼世界。学习西方的呼声。近代中国第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们从英吉利击败清帝国这一明显事实中,得出的最直接结论是,要战胜“外夷”就要学习“外夷”,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分属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二者没有可比性。事实上,他们并不存在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二者的语言观具有相似性。他们都认为,语言具有实践性和公共性。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语言实践性是语言理解与习得的实践性,而马克思所认为的语言实践性是语言进化的实践性。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语言公共性是遵守规则的公共性,而马克思所认为的语言公共性是语言作为"公有财产"的公共性。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理论的互读和语言哲学观的比较能给予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与"五四"的语言变革,可以视为中国知识分子创建公共话语的努力。这种公共话语,既是公共领域的构成部分,更是公共领域的基础。晚清知识分子创建的公共话语还是二元化的,只有"五四"知识分子创建的公共话语才是一元的、彻底的。依托这种公共话语,文学公共领域才得以产生,具有公共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曾经有人这样“嘲笑”知识分子的窘迫收入。 如今,“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被人所共识。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对知识分子及其创造性劳动给予的更富活力的物质报偿与社会激励机制也正在形成并日渐完善。 那么,各类知识分子的收入状况现在究竟如何?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2年5—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对大、中、小城市3997户居民家庭进行的首次家庭财产问卷调查中,这个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