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不同比例的聚环氧丙烷三元醇和工业生产的接枝聚环氧丙烷三元醇混合,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或碳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L-MDI)快速反应,合成了两类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们的拉仲断面以及经DSC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由TDI合成的IPN,其两个网络间的相容性有较显著的改善,显示出好的拉仲性能。然而,L-MDI合成的IPN,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加入,网络间的相容性变差,拉伸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通过差热分析,计算了耐高温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提出了树脂成型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制定了合理的树脂固化工艺制度。用红外分析方法对树脂固化前后的样品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合成反应和固化形式,并从结构的角度对树脂性能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PU与PVAc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PU)与聚醋酸乙烯酯(PVAc)在室温下生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通过FT-IR和凝胶含量的测定,说明此种IPN是接枝型IPN。考察了该IPN的各种组成对带锈铁板的附着力、柔韧性、冲击强度以及搭接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U/PVAc=50/50(w/w,质量比)时,IPN的剪切强度最大,在此条件下合成的IPN涂料是带锈铁板的良好涂料。  相似文献   

4.
常林开  余守志 《河南科学》1999,17(4):370-373
用动态机械法(DMA)研究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互穿事物网络(PU/PEAIPN)的动态机械特性,并分别与单纯的聚氨酯(PU)和聚丙烯酸乙酯(PEA)的动态热机械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玻璃化温度以下,PU/PEAIPN的DMA曲线振幅小于单纯的PU和PEA;当完全进入高弹态后,IPN的DMA曲线振幅大于单纯的PU和PEA。PU/PEAIPN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别比PU和PEA提高16.2和30.1度  相似文献   

5.
以对苯二甲酸、己二酸、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等为原料合成的聚氨酯预聚体为组分,加入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混合的烯烃,制备了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新型粉末树脂.该树脂为球形粉末颗粒,平均粒径约3μm,具良好的稳定分散状态.加入邻苯二甲酸酐作交联剂,进行固化制成互穿网络型涂膜,其硬度、粘结力等明显高于单一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以及2种聚合物的共混物的相关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步光聚合法制备聚2-乙烯基吡啶/聚苯乙烯(P(2-VP)/PS)IPN膜,采用苯环磺化和吡啶环季胺化分别引入正负双电荷,经过电镜、动态力学性能及交换容量的测试表明,所合成的双电荷IPN膜是双相连续并对Na~+及Cl~-有一定交换容量。  相似文献   

7.
乙烯基酯树脂(VER)因其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和优异的物理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然而由于VER极易燃,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为了提高VER的阻燃性,本文将聚磷酸铵(APP)作为阻燃剂引入VER中,制备得到阻燃乙烯基酯树脂固化物;采用热重分析仪(TGA)表征了VER的热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EDX)研究了VER燃烧后残炭的微观形貌,表面元素组成及分布;利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锥形量热(CCT)对其阻燃性能进行测试;采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仪(TG-FTIR)等手段分析APP在VER中的阻燃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APP的引入量为30 wt%时,乙烯基酯树脂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0.3%,通过UL-94 V-0级别. APP在凝聚相和气相中共同发挥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烯基酯树脂的增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PMMA、PVAc、NBR和聚丙烯酸丁酯(PBA)等线型聚合物增韧乙烯基聚酯树脂。其中NBR和PBA使树脂的拉伸断裂延伸率,由1.47%分别提高到4.58%和6.25%;使冲击强度由11.5 kJ·m~(-2)分别提高到20.3 kJ·m~(-2)、15.0kJ·m~(-2)。利用SEM、动态力学粘弹谱仪等测试了韧化树脂的相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乙烯基酯树脂的增韧,主要靠橡胶相阻止裂纹发展。韧化树脂的固化性能与原树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乙二醇(PEG2000)与对苯二异氰酸酯(PDI)及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嵌段共聚反应制备聚氨酯基体材料,向其中掺杂锂盐,制得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并对所得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共聚反应降低了PEG的结晶度,使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7.4×10-5 S/cm。PDI的刚性及HDI的柔性在体系中均得以呈现,使固态电解质的拉伸强度达61.6 MPa,杨氏模量达62.9 MPa,断裂伸长率达65.6%,拉伸韧性达22.7 MJ/m3。利用所得固态电解质组装Li/LFP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0.1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21.3 mAh/g,容量保持率为82%。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物理机械性能,将1%重量尼龙6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加入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硬质泡沫塑料中。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尼龙6纤维可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压缩强度及150℃下的尺寸稳定性,且尼龙6纤维增强效应较纤维素纤维增强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组分乙烯基单体共聚,在主链结构上引入含不同极性基团的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合成各种类型的水性乙烯基聚氨酯粘合剂.考察不同主链结构、固化剂类型及用量对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比较乳化剂的类型对转化率及吸水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强度与引入主链的极性基团有关(其由大到小顺序为OH,COOH,CONH2),也与异氰酸酯的类型有关(剪切强度的大小顺序为MDI,PAPI,TDI).  相似文献   

12.
聚氨酯/环氧树脂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制备和材料拉伸性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聚乙二醇(PEG)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合成聚氨酯(PU)预聚体,与环氧树脂(EP)发生接枝反应,采用同步法制备接村互穿网络聚合物,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过程化学反应;研究了graft-IPNs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raft-IPNs的玻璃化温度(Tg)高于一般同步法制得的普通互穿网络聚合物。这表明接枝结构使PU与EP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网络互穿;研究了接枝结构、PU预聚体含量对  相似文献   

13.
由2,2-(4,4′-二羟乙基酚基)丙烷与甲基丙烯酸等不饱和酸的酯化产物溶解于苯乙烯中,制成了能室温固化、常压成型的BEM-3型乙烯基酯树酯。分析和探讨了树脂的结构,测定了固化树脂及玻璃钢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的新合成方法是成功的。该法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开辟了合成乙烯基酯树脂的新途径,同时也提高了树脂的耐热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4.
聚氨酯/苯并恶嗪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步法,以部分交联的聚氨酯(PU)为聚合物,以双酚A型苯并-恶嗪(BA)为聚合物Ⅱ合成了聚氨酯/苯并恶嗪互穿聚合物网络(PU/BA IPN),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升温红外对PU/BA IPN的聚合进行动态跟踪,结果表明,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受体系结构形态的影响较大,而形态主要由聚合物1(即PU)的交联密度控制,体系的组成对形态影响呈非线性,体系中存在的活性官能团-氨基团对苯并恶嗪的开环聚合物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用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A)对乙烯基酯树脂(VERs)进行共固化改性,采用FT-IR和XPS分析了固化物结构及表面性能,并采用交流阻抗(EIS)分析了不同氟含量的树脂涂层在质量分数为3.5%Na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的交流阻抗谱,进行了等效电路、孔隙率及吸水率分析。结果表明,含氟乙烯基酯树脂固化后,氟元素在树脂表面富集;树脂涂层的阻抗值随氟含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当DFHMA质量分数为7% 时阻抗值达到最高,且其孔隙率和吸水率均较未改性树脂涂层低;经DFHMA改性的VERs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和耐蚀性。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拉挤复合材料基体固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了不同固化剂配方体系的乙烯基酯树脂固化反应特征,研究了固化放热量、固化程度及其浇铸体力学性能的关系,并对模压和拉挤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联用固化剂可使固化温度范围变窄,提高固化放热量.放热量能基本反映树脂的固化程度,直接影响浇铸体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用L-MDI/DETDA/GH-350H制备了化学交联的RIM PUU弹性体,硬段含量为37%,考察了催化剂浓度和种类对微相分离形态和力学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催化剂浓度限制了化学交联体系RIM PUU的微相分离,使相间距有所增加,软段玻璃化温度几乎不受影响,实验制备的RIM PUU弹性体模量-温度稳定性好,拉伸强度为12MPa,伸长率达200%。  相似文献   

19.
氟树脂/聚丙烯酸酯胶乳型互穿网络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原位聚合和互穿网络的方法,以氟树脂乳液作种子乳液,氟碳乳剂和碳氢乳化剂为复配乳化剂。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和氟树脂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LIPN),所合成的乳液稳定性良好。通过对聚合物的微观形态、动态机械力学性能和接触角的分析,表明用此方法乳液聚合,可以较好地改善两种树脂的相容性,聚合物的表面能有了较大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PAA)类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LIPN)粒径与原料配比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影响PU/PAALIPN的粒径的关键因素是亲水基团(COOH)的含量以及成盐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