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设计一种长孔螺栓板式摩擦耗能器,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重点研究了螺栓预紧力、滑动位移幅值和摩擦片等因素对摩擦耗能器滞回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孔螺栓板式摩擦耗能器滞回曲线接近理想矩形,耗能器在多次循环荷载作用下耗能能力强,工作性能稳定;随预紧力吨位的增加,耗能器滑动界面抵抗机理由摩擦型向摩擦-咬合型转变,咬合作用提高了耗能器的滑动荷载;长孔螺栓板式耗能器最大稳定滑动摩擦力达178.66 kN,能较好的满足新建工程和加固工程的需要.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长孔螺栓板式摩擦耗能器的恢复力模型,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摩擦耗能框架运动方程增量形式的研究,修正摩擦耗能减震结构基本框架的滞回模型.文中认为基本框架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可以用于摩擦耗能减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同时,推导带有摩擦耗能器的有阻尼单层框架,及其在正弦波激励下反应的解析解.最后,给出两个算例来验证本文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椭圆型耗能器,采用ABAQUS软件对9组不同构造参数的椭圆型耗能器性能进行参数模拟分析,研究椭圆型耗能器的高度、钢板厚度、弧形深度、钢板宽度以及椭圆弧形钢板局部削弱等对椭圆型耗能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椭圆型耗能器滞回曲线稳定、饱满,塑性耗能能力强;随着椭圆型耗能器高度减小、弧深减小或钢板厚度增加,椭圆型耗能器初始刚度、屈服后刚度和屈服力增大,屈服位移降低;钢板宽度增加,椭圆型耗能器初始刚度、屈服后刚度和屈服力增大,对屈服位移没有影响;局部削弱椭圆型耗能器比不削弱椭圆型耗能器具有更好的耗能效果.  相似文献   

4.
桥梁工程作为生命线工程之一。在地震中的破坏会造成震后救灾工作的巨大困难,使次生灾害加重。采取有效抗震措施是减轻桥梁震害的主要方法。通过把"钢筋混凝土支撑钢板-橡胶摩擦耗能"装置引入到桥梁结构当中,以有效地缓解地震带来的各种损失。对钢板-橡胶摩擦耗能器与板式橡胶支座和滑板橡胶支座的组合分别进行时程分析,通过计算来验证在桥梁结构中应用这种组合后的减隔震效果。特别是在脉冲地震波作用下、桥墩较高时以及在三、四类场地上的减隔震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传统摩擦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及耗能稳定性,提出并设计一种新型变摩擦阻尼器.通过采用反向不连续斜坡结构设计与蝶形弹簧组合,新型变摩擦阻尼器能够实现变阻尼力输出特性且有一定的抗偏载能力,在结构中增加副摩擦板,可有效提高阻尼器耗能能力.首先,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阻尼器在不同工作阶段的力学特性,并对各个设计参数对阻尼器的阻尼输出特性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加工原理样机并进行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最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对隔振器的抗偏载能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型变摩擦阻尼器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滞回曲线呈"狗骨形",即,可实现变阻尼力输出特性;摩擦耗能能力与普通平板摩擦阻尼器相比可大幅度提高耗能能力;通过调整扭矩值可实现不同的阻尼特性输出,以实现不同的隔振需求.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变摩擦阻尼器有一定的抗偏载能力.  相似文献   

6.
沿竖向耗能剪力墙滞回特性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沿竖向耗能剪力墙的抗震能力,进行了这种剪力墙和普通实体墙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建立了剪力墙的剪力-剪切变形滞回模型和耗能装置的滞回模型,并利用多垂直杆元模型计算这两类剪力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计算曲线和试验曲线比较一致,表明了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和滞回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普通强度钢耗能器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普通强度钢材的弹塑性滞回耗能特性,设计了3种由Q235B钢材加工而成的小型钢耗能器.为了研究其滞回耗能性能,提出合理的构造形式,分别对3种小型钢耗能器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并对其等效刚度、耗能能力、阻尼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曲型钢耗能器塑性变形较大,滞回性能稳定,但初始刚度较小,承载能力低;剪切型钢耗能器具...  相似文献   

8.
为控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残余变形,提出了一种自复位U形钢板耗能支撑,采用组合碟簧作为复位系统提供复位能力,将U形钢板作为耗能系统提供耗能能力.在耗能系统和复位系统的双线性弹性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支撑恢复力模型,并对支撑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自复位U形钢板耗能支撑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和良好的自复位能力,且耗能能力随U形钢板宽度的增加而增强,复位能力随组合碟簧初始预压力的增大而增强,建议将组合碟簧的预压力取值为大于耗能系统的屈服强度且小于耗能系统的极限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基于钢棒耗能元件的阵列型阻尼器的耗能性能,验证其是否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要求。方法 为考察阻尼器的耗能性能,设计了3组包含不同数量和排列形式的钢棒耗能元件的阵列型阻尼器,并对3组阻尼器开展同工况下的低周往复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在试验研究中,阻尼器的实测耗能系数最高可达2.50;在数值模拟分析中,阻尼器的耗能系数为2.61,且该类型阻尼器的力学性能中屈服荷载、初始刚度与钢棒数量存在正比关系,屈服位移与钢棒数量无明显关系。结论 试验与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均能体现该类型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均匀、稳定,且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金属阻尼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某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耗能减震设计,通过ETABS软件的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没有加设摩擦耗能支撑的普通结构和两种加设耗能支撑的减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及结构对地震能量的耗散能力。结果表明,布置了摩擦耗能支撑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能更有效地控制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且耗能支撑布置在框架-核心筒间比加在外框架间对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耗散地震能量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二次型控制目标函数的最优控制理论,从目标函数的泛函变分出发,用序列最优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到摩擦阻尼器最优正压力系数表达式,依此可以计算出比较精确的正压力数值解,并根据智能摩擦阻尼器的出力饱和与防止阻尼器锁死两种情况对正压力进行修正.算例表明这一算法对摩擦阻尼器的控制是有效的,可以发挥摩擦阻尼器的摩擦耗能功能,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相对速度的峰值比未安装阻尼器时的地震响应峰值均得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液压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力学特性,并提出了计算缓冲力的方法,与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计算结果较为准确,所提方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现状,讨论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工作原理,评述了TMD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阐述了TMD的研究和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依据传统钢梁柱节点提出了新型摩擦软钢双重耗能节点阻尼器,该阻尼器能够将中屈服点软钢屈服耗能和钢板摩擦耗能相结合进而提高节点的抗震及抗倒塌性能.为提高计算效率采用多尺度建模方法进行有限元建模,节点核心区采用精细化建模方式,非节点核心区梁柱部分采用非线性梁单元,针对梁柱钢节点及其平面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梁...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提出了模糊控制算法用于结构的振动控制,控制的目标是减轻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设计制作了一款新型的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并将压电变摩擦阻尼器作为控制装置,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建立了施加在压电变摩擦阻尼器上的电压与结构的响应关系,量化因子对模糊控制的效果影响极大,通过试算,本文给出了量化因子的计算公式.算例表明,对于安装有压电变摩擦阻尼器的结构,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的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6.
对邻体结构摩擦阻尼控制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参数分析。针对摩擦阻尼器提出了理想弹塑性和Bouc-Wen滞回模型2种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证明2种模型吻合良好。选取子结构顶层最大位移和加速度以及体系总耗能和阻尼器耗能比为控制效果指标,分别对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邻体结构进行仿真计算和摩擦阻尼器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摩擦阻尼器参数取值对结构减震效果影响显著,通过合理设计,摩擦阻尼器能有效控制各子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得显著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三层模型,定义了上层滑动表面与中间润滑层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最大动摩擦力.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润滑层对相对运动的固体表面最大静摩擦力与最大动摩擦力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最大静摩擦力和最大动摩擦力与上层固体和中间润滑层原子间的倔强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磁流变阻尼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阻尼器的力-位移滞回曲线饱满,阻尼比大;阻尼器为速度相关型,在低速区阻尼力与速度为非线性关系,高速区可由Bingham的模型近似描述。阻尼器的可控性与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强度、粘度及阻尼器内磁场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摩阻材料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增强纤维的选用为线索 ,回顾了汽车用摩阻材料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阶段 ,分析了各阶段的特点 .介绍了目前摩阻材料的发展概况 ,对摩阻材料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无须控制、采用直流电工作的被动式电磁阻尼器。通过实验研究了该阻尼器通以不同电流时对转子系统瞬态和稳态振动的抑振效果。结果表明,被动式电磁阻尼器设计思路可行,抑振效果明显,性能可靠,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