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做菜、进食时,总是会习惯性地丢弃食物中的某一部分.比如处理鱼的时候,总是会丢弃鱼鳞,吃橘子时,把橘络择得干干净净.可就在我们这样不断丢弃食物"废品"的时候,我们也丢弃了营养.你更想象不到的是,这些"废品"中,往往还含有比我们经常食用的"正品"还多的营养价值.聪明的你,只要多花些心思,就能将这些食物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2.
常喝牛奶对健康大有裨益,不过,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留点神,有些食物是不能和牛奶一起服用的。橘子:在喝牛奶前后1h左右,不宜吃橘子。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一旦与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就会发生凝固,从而影响牛奶的消化与吸收,在这个时间段里也不宜进食其他酸性水果。果汁:牛奶中80%的蛋白质为酪蛋白,牛奶的酸碱度在4.6以下时,大量的酪蛋白便会发生凝集、沉淀,难以消化吸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糖:牛奶中含有的赖氨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果糖反应,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赖氨酸,有害于人体。因此,鲜牛奶在煮…  相似文献   

3.
知名公司竞相扩张 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利用农业等废料生产生物燃料这一行业,并宣布了一系列的投资计划——在美国,大约28个中小型企业处在后期规划或在建中,部分工厂已经进入中试或批量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4.
“降服”雷电 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小时约有1800~2000次雷雨,每秒钟约发生100次闪电,不到两秒钟打一次雷,一年中共闪电31亿5360万次,打雷1600万次,其中40%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3~4次。一次闪电的放  相似文献   

5.
李辉 《世界科学》2014,(4):57-60
<正>项目名称:生活垃圾能源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赵由才、陈泽智、赵爱华等完成单位: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所获奖项: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简介:本项目系统地研发与应用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与废品回收、卫生填埋与填埋气利用以及焚烧发电、二次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使卫生填埋和炉排焚烧发电逐步成为我国生活垃圾大规模、快速消纳处置的两大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6.
张田勘 《世界科学》2012,(10):22-23
随着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EN-CODE)开展以来,科学家们发现,曾一度被认为的无用的基因并不存在,垃圾DNA也并非是垃圾,而是非常有用,只是过去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基因的作用而已。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发现人类的功能基因只有2万~3万个,数量只是人类基因组的1.5%,其余的98.5%的基因由于不知道其遗传信息的角色和功能,曾一度被称为垃圾DNA。新的研究发现,这些所谓的垃圾DNA并非是垃圾,而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杏仁:在食用等量杏仁的情况下,女性比男性能获得更强的饱腹感,所以,杏仁天生就是女性减肥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8.
9.
刘爽 《自然与人》2012,(3):32-35
科学家对"垃圾DNA"研究得愈深入,就愈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宝,生物少不了。这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自然界没有废物"这一颠扑不破的道理。前文已经说过,"垃圾DNA"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通行的生物进化理论所做出的一个科学预测。按照这样的预测,人们相信非编码DNA序列没有任何功能,是"自私"的寄生物,不仅对生物体无用,而且可能有害。这样的观念统治了学界长达20年之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法尔和梅洛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家揭示了部分"垃圾DNA"的神奇功效后,人们才看到了这个巨大宝藏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第三次外层空间会议于1999年7月19~30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了外层空间的开发利用和外层空间污染防治问题。 随着地球环境污染的加重,地球外层空间环境也在恶化。由大量废弃的人造天体所形成的“太空垃圾”不仅直接危及宇宙航行的安全,也影响到地球环境。 外层空间污染源主要是废弃的人造天体。它包括所有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发射到外层空间的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宇宙空间站、行星探查器、在轨道上运行的末级火箭以及各种飞行器的碎块碎片。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15,(1):75
"隔夜菜引发胃癌,隔夜茶、隔夜水有毒,隔夜木耳不能吃……"关于隔夜食品有害健康的传言似乎一直没有间断过,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隔夜食品"四个字,电脑屏幕上便会弹出成千上万对于隔夜食物有毒或致癌的页面。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裘祯 《自然与人》2012,(3):26-31
人类基因组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是看似毫无用处的“垃圾DNA”。它们究竟是外星人编制的多余程序,还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淘汰下来的无用之物?从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算起,DNA向人类展露其本来面目已经有59年了,然而分子生物学依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人类已经绘制出包括自身在内的许多物种的全基因组(即整套遗传信息、生命之书)图谱,DNA测序似乎已经成为技术难度不太大的机械化操作。  相似文献   

13.
废弃卫星成垃圾同步轨道“环境”堪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一想,如果汽车没有油了就把车子丢在路上,这种行为是如何的可恶!然而类似的行为就发生在距离地球上空35800km的卫星同步轨道上,一些废弃的卫星就被抛弃在现场。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废弃的卫星永远地被抛弃在轨道上,杂乱地形成一堆废弃物,除非卫星的管理者将它们清除,否则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年初.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惊现一块由漂浮的垃圾聚集而成的“太平洋大板块”。这块可被称为世界“第七大洲”的“垃圾洲”由350万吨塑料垃圾聚集而成,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超过了欧洲大陆总面积的1/3。这再次引起人们对海洋污染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16.
郭礼和 《世界科学》2012,(10):21-21,17
"垃圾DNA"这个名字出自上世纪70年代。在这之前已经发现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结构的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蛋白质信息的染色体或DNA片断)之间是不连续的,也就是基因之间存在很大的间隔,就像上海到北京的铁路(比作染色体,也可看作DNA)有许多火车站(比作基因,也就是编码蛋白质信息载体),但两个城市之间的火车站只占据铁路总长的1.5%(也就是基因只占DNA总长的1.5%)。故而,197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大野乾对不编码蛋白的染色体片断(也就是火车站之间的铁路,占上海到北京总长的98.5%)称为"垃圾基因"(不编码蛋白质)。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都见过塔,但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是塔,塔与楼阁有什么区别。显然,塔的层数不定,平面形状也不定,材料也不受限制,建筑形式更是各显其能,这些都不能决定一个建筑是否为塔。还是让我们看看塔顶吧,原来塔顶还是一个小塔,习惯上称为塔刹。有无塔刹就是判断一个建筑是否为塔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盛夏时节,西瓜大量上市,成为人们消暑解渴的佳品。别光顾着吃瓜,你知道西瓜的故乡在哪里吗?其实,西瓜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远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栽培西瓜。西瓜的故乡正是那一片高温的非洲热带沙漠地区。据说,西瓜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中医认为,西瓜不仅生津止渴,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三年前至今,网络上一直流传一个单子,单子上列举了"十四种传说中比砒霜还毒的食物"。这些上榜的食物真有那么可怕?我们以其中三个为例,详细解析其毒性原因及危害大小。什么样的土豆和西红柿比砒霜还毒?传言:发芽土豆的嫩芽和变成绿色的土豆皮有龙葵碱,食用易中毒;未成熟的青西红柿有毒,吃后会恶心、呕吐,生吃危险性更大。真相:土豆和西红柿中有一些糖苷生物碱,其中最常见的是龙葵碱,它  相似文献   

20.
人类摆脱了饥饿,便开始追求享受,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因而,形形色色的食品添加剂便应运而生,人工色素、香料、调味品、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多达数千个品种.其中人工色素从1850年问世以来,已达150多年.人工食品有了添加剂的点缀,或是外形美观,或是香气扑鼻,或是口味宜人,或是能长久保存,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食品添加剂是人类健康的隐性杀手!不少的能直接致癌的或有致癌之嫌,目前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不能排除有食品添加剂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