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Introduction Transient fluid flow in rapidly filling undulating pipe-lines with entrapped air is of practical interest in many areas,including water supply systems,sewer systems,and oil pipelines,and has received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attention recently…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固体颗粒和空泡在不可压缩流体任意流场中运动的Lagrangian模型,考虑了浓度等因素对固体颗粒和空泡运动的影响,给出了计算固体颗粒和空泡的数值方法,并模拟了一水泵叶轮中的固体颗粒和空泡运动,得出了水泵叶轮流场中固体颗粒和空泡的运动特性,为分析水力机械的磨损提供了可行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探索了蒸汽在水下有限空间喷注时喷注噪声的辐射规律,发现其A声压级同水的过冷度有直接关系;喷头孔径对最大喷注噪声A声压级的影响不大,但较大的孔径可以使最大A声压级出现的位置向低温处移动,而较小的孔间距可降低喷注噪声。同时发现,蒸汽水下喷注噪声的产生机理和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产生机理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对小孔喷注噪声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蒸汽水下喷注噪声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中的运动微分方程,建立了宾汉流体在倾针偏心环空中的层流流动模型。通过求解徽分方程得出了宾汉流体在该流动条件下的精确流速分布公式,并由此分析了倾针偏心环空宾汉层流流动特征,然后证明了当环空流速较高时,也就是当宾汉流体的屈服值г。与单位长度压降的比值较小时,宾汉流体层流最大流速“半径”P近似等于相同条件下的牛顿流体最大流速“半径”p1。文中也分析了由此产生的误差,结果表明当屈服值T。与单位长度压降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01米时,相时误差不超过1,27%;最后进一步提出了精确计算该流动条件下的宾汉层流流量公式及压降公式。  相似文献   

5.
参数对输水管道水流冲击气团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理论上研究了阀门前充水段长度、滞留气团的初始长度、多方指数n等参数对输水管道水流冲击气团最大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阀前充水段长度仅改变系统的波动频率而与冲击气团最大压力无关.在忽略水头损失时,滞留气团的初始长度与冲击气团最大压力无关,而在考虑水头损失时,滞留气团的初始长度越长,水流冲击气团的最大压力越小,衰减越快;随着多方指数n值增大,水流冲击气团的最大压力减少;管路中的初始稳定气压对水流冲击气团产生的最大压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封闭气泡对土壤渗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饱和土体中的部分气体极容易在入渗过程中被封闭在孔隙或裂隙中,形成互不连通的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气泡.封闭气泡的存在阻碍了水相的流动,使土体的渗透性能降低,从而对土体的入渗速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封闭气泡对渗透性影响的相关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型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封闭气泡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冰雹连续抛射装置中使用压缩空气输运冰雹颗粒,为研究冰雹抛射运动规律,通过建立对应的气力输运计算模型,研究了冰雹抛射速度规律,分析计算结果指导冰雹抛射装置设计。将压缩空气在系统中的流动简化为流体网络。针对等截面摩擦管流,其抛射压力一定即边界条件一定,应用Runge-Kutta法求解该初值问题,获取抛射管沿程的总压、静压等参数分布。使用颗粒自由流阻力模型对颗粒在抛射管内的受力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其运动过程及最终抛射速度。对影响抛射速度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抛射气源压力的增大,空气流量和抛射速度逐渐增大,抛射速度增长逐渐缓慢;随着抛射管长度的增大,空气流量逐渐减小,抛射速度先增大后保持不变;随着抛射管内径增大,空气流量指数型增长,抛射速度也在增大,但增长趋势逐渐缓慢。可见抛射管管径不宜太大,管长不宜太长,计算结果对试验装置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井持续环空带压已成为影响井筒完整性重要原因。为此,基于传热学及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充分考虑温压耦合作用对环空液体热膨胀系数、压缩系数影响,建立了持续环空带压预测模型。基于塔里木盆地克深气田高压气井-A井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对比分析,并利用所建模型对A井进行了环空压力诊断及可调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预测数据更具参考价值,模型平均精度达96.06%;A井环空压力稳定值为82.22 MPa,漏点最大流量为1 931.23 m3/d,环空压力恢复过程中环空气柱高度随时间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预留一定环空气柱高度、压力及降低环空温度有利于降低环空压力恢复速度,气柱高度变化量与初始气柱高度及压力呈负相关,与初始环空温度呈正相关。所建模型可为现场气井持续环空带压预测、管理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9.
复合筒型基础分舱间允许压差对其安全运输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合筒型基础浮运过程中允许压差问题,以某海上风电项目中复合筒型基础浮运工程为背景,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定量分析了复合筒型基础浮运过程中允许压差与基础外吃水、分舱板厚度、基础直径、内舱压强值等参数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筒型基础浮运过程中分舱板Mises应力最大值与允许压差最大值随外吃水和分舱板厚度的增加表现为指数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分舱板厚度变化,基础分舱板允许压差最大值对外吃水变化比较敏感;分舱板增设加强肋对复合筒型基础允许压差最大值有20%~35%的显著提升。当允许压差最大值确定时,可以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选取基础各变化参数安全组合中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0.
用流体力学方法导出了跳汰机内空气—水动力学体系的运动规律,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了不同风阀期特性下的跳汰机内的水流运动。与半工业性跳汰机内的实测结果进行的比较表明,所采用对跳汰机内水流运动与风阀特性的关系处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超声空化气泡运动方程的求解及过程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液相的动力粘度、表面张力和溶剂的蒸气压对空化泡运动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超声作用于均相液体中空化泡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并用MATLAB工具对建立的普遍化的模型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和过程模拟.探讨了超声在水介质中传播时超声的频率、功率和空化泡的初始平衡半径对空化泡运动规律的影响以及声压幅值和液相主体温度对空化泡崩溃时的泡内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为超声的空化效应在化工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环冷机普遍存在着严重漏风问题,依据磁流变液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呈现出可调的流变特性和可控的屈服应力这一特性,将磁流变液密封技术应用于环冷机,以达到有效解决环冷机漏风的目的。将磁流变液看作Bingham流体,建立磁流变液磁场力和屈服应力数学函数表达式,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非磁性密封槽内的磁流变液在外加磁场力作用下流变和屈服特性,仿真结果表明磁流变液在磁场中具有一定的耐压能力,可平衡环冷机内外压差,起到密封作用,并且非磁性隔板边界处磁流变液屈服应力随密封间隙的增大而减小,同时采用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磁流变液屈服应力表达式以计算非磁性隔板移动所需拉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了有限元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即采用磁流变液密封的方法可有效地解决环冷机漏风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无限长弹性薄壁充液圆柱壳的自由振动特性,获得了在不同周向波数时充水圆柱壳的频散曲线,讨论了此耦合系统自由振动时的传播波所对应的振动能量流,得出了各内力所传播的能量流之间的相对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固耦合方法的气压密封阀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气压密封阀的流固耦合问题应用一种解耦分析方法,并利用循环迭代法建立了统一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在流固耦合模型基础上,使用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联合计算方法对气压密封阀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气压密封阀在流固耦合作用下的工作特性,并且对不同结构参数的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气体压力、控水环和密封环厚度下气压密封阀的变形,给出了气压密封阀的变形规律,同时还给出流体运动状态,为气压密封阀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高压SF6断路器开断过程中具有短路电弧的气流场数学模型建立为基础,以涡量变量、温度变量为特征量,利用二维傅里叶级数展开,得到高压SF6断路器描述电弧及气体运动的混沌特性方程。通过时间历程图、相图、Lyapunov指数图,证明高压SF6断路器电弧及气体运动系统中存在混沌特性。利用可拆卸灭弧室实验平台,采集电弧开断过程中的电流、电弧电压等数据,运用C-C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表明,当断路器额定电流、吹弧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电弧及气体运动系统出现混沌现象,并且随着额定电流、吹弧速度的增加,系统最大Lyapunov指数也增大。  相似文献   

16.
纤维在流体中各种运动形态可能性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纤维在气流中的运动,对新型纺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用多球链作为单纤维的模型,讨论纤维在不可压缩牛顿粘性流体的任意流场中的任意运动,得到了多球链纤维在流体中各种运动形态受拉、压的判别式,所得结论与日常经验相符。  相似文献   

17.
A new interlacer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condi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interlaced yar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number of tangles of interlaced yarn changes little with air pressure from 0.2 MPa to 0.5 MPa, and the number of tangles has a maximum value with yarn speed changing. For two yarn directions of entering and leaving yarn guide of interalcer, the yarn speed for the maximum number of tangles is 400 m/rain and 600 m/rain,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tangles changes with air pressure and yarn speed for two yarn directions is compar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步长样条元分析了加筋圆柱壳流固耦联振动特性.利用流固交界面运动协调条件求出流场势函数与流体位移场的关系式;由变分原理推导出系统运动方程.对加筋圆柱壳振动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探讨了液动压力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有限元法对磁流体密封的非线性轴对称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讨论了密封间隙大小、永磁体性能对密封的最大承压能力△P_(mxa)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P_(max)随密封间隙增大而迅速下降,随永磁体性能提高而上升,而且在间隙较小时,永磁体性能对△P_(max)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Direct measurement of intra-cochlear pressure wav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lson ES 《Nature》1999,402(6761):526-529
The cochlear travelling wave is fundamental to the ability of the mammalian auditory system to resolve frequency. The seashell-shaped outer bone of the cochlea (the auditory inner ear) contains a spiral of cochlear fluid and the sensory tissue known as the cochlear partition. Sound travels down the ear canal to the eardrum, causing its flexible tympanic membrane to vibrate. This vibration is transmitted to the cochlea via the ossides. Motion of the stapes (the stirrup ossicle) sets the cochlear fluid in motion, which in turn sets the cochlear partition near the states in motion. The motion of the cochlear partition ripples down the cochlear spiral as a travelling wave, stimulating the cochlea's sensory hair cells. The wave peaks near the base (the stapes end) of the cochlea for high frequency tones and near the apex for low frequencie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the cochlear travelling wave are fluid pressure and motion and partition forces and motion. However, the wave's direct experimental study has to date relied almost solely on measurements of the partition motion. Here I report finely spaced measurements of intracochlear pressure close to the partition, which reveal the fluid component of the cochlear wave.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wave is very limited, approximately 15 microm. Over a range of frequencies at least an octave wide, the depth is independent of frequ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