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三国志演义》影响的深入 ,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演绎逐渐变为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 ,加  上一些研究者对《三国志》及裴注等早期史料了解不够全面 ,往往以传统的求贤方式去解释刘备的“三顾茅  庐” ,将丰富、生动、复杂的历史事件纳入程式化的框架之中 ,既不能逻辑地解释刘备生前与诸葛亮的关系  史 ,更不利于深入地揭露三国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刘备流亡集团纵横抵 ,完成荆州化过程的考察 ,  力求得出更加接近于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为君做人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加以评析。一、以君之尊行人之仁《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3个皇帝(桓、灵二帝不算,曹操称武帝是他儿子追封的,也不算),其中汉帝2人,蜀帝2人,吴帝3人,魏帝5人,晋帝1人。就历史事实来看,这13位皇帝当中,真正称得上仁者爱人,不以卑尊等级取人,不用传统礼制制人的,也只有刘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相较,虽不完全相同,但就其基本思想、主要事实方面来说,还是大同小异的。我们先看一下陈寿在《三国志》里对刘备的评价:“先主弘  相似文献   

3.
论诸葛亮的将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诸葛亮隆中定策,佐刘备创立基业,鼎足而三。刘备薨后,又辅佐刘禅,外抗强敌,内修政理,以身率下,忠公体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难能可贵的人品和治国安民的才干,深为当世人所景仰。陈寿在西晋朝,奉命定诸葛亮《故事》,在给晋武帝的上言中论诸葛亮云:“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并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传评中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此论一出,争议迭起;同书裴注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志》、《蜀鉴》等正史中没有看到谁把刘禅看做了白痴,通过考查刘备、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陈寿对刘禅的评语,以及与李后主对比,却见刘禅不但不是白痴,反而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5.
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一段风流韵事,流传已久。每加工一次,故事性愈强、愈完整。杂剧、平话,并给故事的主人公拟了许多赠答的爱情词。翻遍了《于湖集》,只有两首《减字木兰花》留下一点痕迹。一首的词题是:“赠尼师,旧角妓(奴)也”。可见此尼出家前的身分和其大致年龄。另一首的结句说:“要免离披,不告东君更告谁?”似与《古今女史》所载“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情洽,潘密告于湖,以计断为夫妇”情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文书工作,最早出现于殷商,战国和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文件名称和文书工作制度。三国时期的文书工作,在上述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关这一阶段的文书工作,在一些历史文献里都有所记载,《三国志》就是研究三国时期文书工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国志》,系西晋初年陈寿所著,记载了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20至280年)六十年间,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史书。本文仅就散见于《三国志》的文书材料,分四个问题,来探讨一下三国时期的文书工作。  相似文献   

7.
苏晓辉 《科技信息》2010,(23):178-178,146
但凡阅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人们都很会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在叙事层面、人物描写、历史事件真伪等方面差异很大。文学情感之间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历史背景的不同,文章格式的差异等方面;人物的差异主要是刘备、曹操等人在历史上和小说中人物个性的不同;历史事件的差异简单列举徐庶归曹,死诸葛吓跑活仲达两个方面,其余还存在很多。  相似文献   

8.
近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行事中的某些举措颇有些异样的看法,为尊重历史,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之有关记载,钩稽考辨,成此短文。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众多才士中之翘楚。他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对刘备父子的竭忠尽智,对蜀汉的建立和建设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言“用人不明,恤事多暗”,这虽然有几分谦逊,然而在他的一生行事中却也有事实可征。这里试举两点: 一、对马谡信任太过  相似文献   

9.
儒家素有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武王伐纣平话》虽为讲史平话,但对怪力乱神的因素却情有独钟。该书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在整体艺术构思上呈现出由正史向野史传说偏离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主要角色的替换、神怪因素的激增、战争场景的铺陈等方面。这既是其集以往民间叙事中武王伐纣故事之大成的结果,也与其诞生时的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许多同学看过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你们还记得下面这个神奇的故事吗?蜀国君主刘备去世后,军师诸葛亮遵照刘备的托孤遗命,竭尽全力辅佐刘禅。一次,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上方谷附近对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了打败司马懿,大张旗鼓地预先派遣军士们向上方谷运送大量"粮草",造成了上方谷是蜀军粮仓、草仓的假象。实际上,这是诸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     
文字MUD《三国志》开发了三年,一直都没有大肆宣传,直到两千年初才正式推出。却以它独特的魅力极快地吸引了一大批MUD老玩家投入这个游戏。由于玩家数量迅速增多,三国志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开了数个分站,其中还包括台湾分站。《三国志》这个游戏是根据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而发展的一个MUD游戏,因此跟它与三国有千丝万缕的关连却又不尽相  相似文献   

12.
刘备和宋江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吸收中国古代文化深厚滋养而孕育成的两部不朽的古典杰作.从明初成书至今六百年以来,以小说为依据的三国故事和水浒故事在社会各阶层中广为传播,经久不衰;书中所极力歌颂的两个主要(中心)人物——刘备和宋江,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为今天的人们所效  相似文献   

13.
张 晓勤同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语言学者 ,教学之余 ,笔耕不止。《宁远平话研究》是他的最新成果。几年前 ,湖南师大文学院筹划出版《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方案一出 ,受到省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 ,旋即进入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 1 996%D 1 999) ;并立项资助。张晓勤同志应邀参加丛书编纂 ,从那时起 ,他历时三载 ,七下宁远 ,四易其稿 ,终于写成了《宁远平话研究》。此书除“序”、“代前言”和“附录”外 ,正文五章 ,即导论、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标音举例 ,洋洋二十八万余字 ,准确地展示了宁远平话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色。收到此书后 ,我…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的正史材料,溶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理想,“以虚御实”,通过添枝加叶、移花接木、杂取众记等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典型化处理,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使作品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刘备、圣德仁君、《三国演义》的正统观进行新的探索:一,刘备的思想性格,像三国时代一样矛盾,或者说三国时代的思想矛盾,通过刘备这个艺术形象得到很好的折射;二,罗贯中对刘备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行为不乏批判之笔;三,《三国演义》把刘备同其他人物一样放在三国时代那个特定历史环境里进行描写,肯定与否定,无非是追求政仁,歌颂圣德仁君,表露对社会理想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著名的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科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因此,《搜神记》是值得历史研究者重视并深入加以研究的古籍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武帝纪》着力张扬曹操的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而两晋南朝的小说和野史却毫无讳言曹操的缺点,将曹操写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这一贬曹倾向的形成对后世写三国故事和曹操的艺作品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以其叙事简洁、条理清晰、品评人物允当面受到世人的赞誉。可是,由于作者陈寿屈于王权的压力,记事曲笔,袒护曹魏,使书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对以往全面肯定《三国志》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三国志》并非良史。  相似文献   

19.
(一) 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作者陈寿。《隆中对》这个题目,系后人所加。 《三国志》共有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本书通过人物传记叙述了从东汉末到吴最后灭亡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过去,人们把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论时间,它成书比《史记》  相似文献   

20.
以个人的一管拙见试评《三国志辞典》的优缺点,谨供再版参考及编写其他专书辞典作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