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院成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51-53
风水是我国颇具特色且蕴意丰富的民俗文化事象,它在现代民间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现代民间风水信仰是人们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下和现代科技与理性造就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以"回归传统"的方式利用传统风水民俗文化孑遗来化解人生困厄和规避自然或社会风险的一种文化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2.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66-71
风水与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在赣南客家传统社会的丧葬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赣南作为风水两大流派之一的江西形势派的发祥地,风水在此地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同时赣南客家地区的丧葬习俗保留比较完整,也颇有特色。本文以地方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从介绍赣南风水的概况入手,进而分析风水观念下的赣南客家丧葬习俗,并就民众在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赣南客家风水与丧葬习俗之间关系有个较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肖起清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1):13-16,31
民间信仰是非官方的信仰理念、行为习惯和制度化仪式的统一体,具有广泛参与性、空间地域性、多元分散性、自发制度性、民间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民间信仰是以生活和历史为基础的民众精神生活,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导民众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认知,也能促进民众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4.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98-303
目的揭示民间信仰在区域社会空间秩序中的建构作用。方法在田野考察与爬梳文献基础上,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空间社会学理论,对区域社会空间秩序进行个案分析。结果研究从洪洞娥皇、女英信仰的空间区位和分布村落展开,得出民间信仰在经济互动、政治解读、文化熏染等方面发挥着空间秩序的建构作用。结论在传统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民间信仰的建构作用大于解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方与民间之互动——巍山民间信仰组织“圣谕坛”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爱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6)
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角度,从国家、地方政府、乡村基层组织和“洞经会”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圣谕坛”产生的原因,展示了权力控制过程中,各方利益与策略的交汇,探讨了民间宗教组织确立自身合法性,寻求、构建生存空间,与国家维持平衡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浙江温州龙湾区“汤和信仰”是地方民间信仰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材料,叙述了从“汤和信仰”到“汤和信俗”的产生、演变过程,分析了汤和信仰在历史上曾属于国家和民间两个层面的特点,阐释了汤和信仰申遗成功的背景、策略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律师文化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律师基于自身的行业特色、价值理念而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和思想模。从律师行业特征而言,法律信仰和尊重传统应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文化的两大基石。在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进程中,只有以法律信仰和尊重传统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文化的两大基石,来尊重、传承和发展创造律师文化,才能使律师文化为律师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荆学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西方社会文化的"神圣"品质并没有在"世俗化"的浪潮中消失,与此相应,以基督教为样板的宗教及其信仰似乎以更为亲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时不有"真实的反映着神圣的信仰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相比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信仰置放于伦理的崇高之中.当承载着信仰的终极关怀由"士大夫"承担逐步消解在脱离民众生活的伦理性崇高之后,民众的信仰便只有一条出路:历经千难万险,到深山老林的庙堂顶礼膜拜,求得内心的修炼与安宁;信仰真正的成为了"难于人说"的神秘之举,世俗的芸芸大众没有真正的信仰.现在,是让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远的庙堂走向乡间田野深入民众之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风水说”中由于含有许多迷信成份,往往被人斥之为封建糟粕.但若揭开其神秘面纱,会发现有许多科学道理在内.该文通过透析“风水说”深沉、丰厚的生态学意蕴,认为它合乎宇观生态学法则.对“风水说”和“风土论”内涵及外延的比较阐述,有助于加深对风水说科学内涵及文化意蕴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方山龙神庙在今山东省昌乐县城南十公里处,主神为龙神。自宋代建庙伊始,龙神信仰便在方山周围民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主神是当地农业生产中所祭祀的重要神灵。然自明天顺七年开始,佛、道二教相继入主龙神庙。佛、道二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一方面更加扩大了龙神信仰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性与地域性的特征,为佛、道二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参与观察与个案访谈,采用民族志方法叙述了一个瑶族村落以盘王大庙之名来重建仁王庙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村民的支持、乡村精英的努力和政府的通融,是小传统与大传统发生碰撞时的文化表现,是为了缓解紧张关系的一种生存艺术,取名曰共名制。共名制与学界以往研究中的双名制、借名制均有所不同,它是以合法化仁王信仰为初衷而创造出的以一种合法信仰之名(盘王信仰)来容纳非法信仰(仁王信仰)的运作策略,导致最终结果是:在一个信仰之下实际共存着两套信仰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所谓的一个牌子,两套人马模式策略。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具有文化属性的,这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结合具有可能性。于思政课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对其有着厘定教学原则和方法、输出教学资源以及提供增强实效性契机的价值,要实现这一价值,应积极从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和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社会的契约,法律是公平的规则,用以调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应受到平等的保护,对于违法行为都应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所生效的法律对全社会均有普遍的约束力,这些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在许案中,最受诟病的是法规让人自危,守法也不能免责。当守法者合法利益和违法者的合法利益相冲突时,法律应该保护谁的利益呢?或者说,以谁的利益为重呢? 相似文献
15.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解释,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厘清中国社区本土知识内在构成,尤其是对汉人社区内二者关系问题的考察有重要的意义。从上个世纪开始,经过费孝通先生、王铭铭教授等学者的进一步阐发,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成果。时隔20年,回溯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再表述,不仅是人类学学科方法之一,也是研究人文科学的内在要求。本文试图以阆中古城区的地方个案来尝试性地揭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引起相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于少波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3):23-28
民间"草根"神明是一群生前为"草根"阶层,死后又为"草根"阶层小众信仰的特殊神明群体。通过对它们成神基点即触发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民众最真实的信仰心理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语境下的中国问题,能动司法与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在治理路径、治理对象等方面存在重大本质差异。能动司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悠久传统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的一个自然的逻辑演绎,在形式上传承了一部分传统司法权治理特色。 相似文献
18.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意表达制度,作为联系公共权力与普通群众之间的纽带,有效地调节着公权力机关与民众的关系。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模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展开的人民司法.这既决定了我国司法与西方式司法模式的重大差别,也决定了作为执政党充分利用中国本土资源发展出的联系群众的基本方式之一的信访必将与由西学东渐而来的近代司法方式发生碰撞。“涉诉信访”这一概念的提出,即是这种“碰撞”尖锐化的一个标志,从长远角度看,真正对我国司法制度构成危险的既非所谓“信访大潮”的冲击,亦非对所谓“正当程序”的干扰,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非制度化因素对于我国建立本土化的有效司法模式的阻碍。 相似文献
19.
庙宇型民间信仰与道德教化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庙宇型民间信仰在地方社区中能否发挥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这是民间信仰研究中值得考究的两个问题。考据文献,虽然民间信仰并不具有独立的伦理体系,但对中国儒家伦理起到很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信仰蕴含着比较丰富的伦理资源,具备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的可能性。但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要求大多只是停留在寇传、楹联、庙记、志书等文本层面,而未能形成对广大信众的有效的道德教化,未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行为。这表明在民间信仰道德教化的可能性资源与现实性实践之间存在巨大沟壑。弥合这条沟壑的具体路径是,由各级政府引导、各级佛道教协会组织、各民间信仰场所具体承担在各庙宇开辟专门讲堂,对信众加强三世因果教育,如此方能达到提升社会道德及增进社会秩序之功效,最终为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亚军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19(4):5-11
中国有悠久的折柳送别传统,对于这一民俗形成缘由解释较为纷繁,一般认为以“柳”诸“留”,是谐音现象。从民俗学、文化学角度,依据大量的文献材料,追溯“折柳”民俗的起源,分析折柳送别现象的生成机理与演变脉络,梳理民俗事项与诗歌吟唱的内在联系,足资证明柳民俗蕴涵着树神崇拜、生殖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