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戴震是清代学术集大成者,他在考据学中所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揭露政体之弊端,关心百姓之日用,才是"实"、才是"事",找出其中的原因和办法才是"理"、才是"是",而考据则是寻找规律的过程,即:"求"。这对乾嘉学派的形成及其治学特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清代为数不多的既讲考据,又有思想的朴学家(汉学家)之一,他求实的朴学作风,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
今文经学自东汉迄清曾长期迁延不彰,却忽从乾嘉朴学中一飞冲天、一呜惊人,形成常州学派,僭越考据学主导地位,影响后世政治思想、文化学术和社会意识形态。何以如此?从学术自身看,这是乾嘉汉学的固有缺陷与今文经学之公羊学说长期摩挲的结果,而庄存与正是此时今文经学复兴的揭橥者。  相似文献   

3.
刘墉生当汉学(朴学)极盛的乾嘉时代,但却私淑宋明之学,这与其家学渊源和鲁中地方学术风气影响有关,对当时已流于繁琐支离的朴学,也能补偏救弊。  相似文献   

4.
钱穆善于用比较的方法评论清代学者,而且运用得娴熟精妙。纵观清代学术史,钱穆最为推崇的是清初诸儒之学,他高度评价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充分肯定其在清代学术中的开山地位。在对乾嘉学术的论述中,钱穆一改前人只重视乾嘉汉学的传统,而通过比较的方法,以较大笔墨对乾嘉宋学及乾嘉别派进行分析论述,并认为追求义理的宋学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在晚清学术研究中,钱穆反对烦琐的汉学考据,而颂扬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  相似文献   

5.
理初学派,是清代嘉道时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该派的创始人为皖派著名学者俞正燮。理初学派以俞正燮、程恩泽为首,其他核心成员有汪文台、汤球、程鸿诏等。该派在历史地理研究上既承续乾嘉学派,又独具特色。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考据,但又能将考据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在边疆地理学和地名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为清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代学人孙诒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学人孙诒让杨渭生孙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温州瑞安人①。他是清代晚期在学术界有重要地位的朴学大师。其治学范围之广,致力之深,成就之大,在有清一代学者中是罕见的。他为经学、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历史学的杰出学者,同时又是著名...  相似文献   

7.
戴震考据学及其理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的考据学继承了惠栋的治学传统,批判宋明理学,重视汉学,主张治经由字、音韵入手,同时又有所创新。治学以详博见长,一反考据风气中的泥古、保守的弊端。其治学主张“唯求其是”、“因物求则”、“执义理而后能考核”,充分显示了他的考据学的理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钱穆善于用比较的方法评论清代学者,而且运用得娴熟精妙。纵观清代学术史,钱穆最为推崇的是清初诸儒之学,他高度评价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充分肯定其在清代学术中的开山地位。在对乾嘉学术的论述中,钱穆一改前人只重视乾嘉汉学的传统,而通过比较的方法,以较大笔墨对乾嘉宋学及乾嘉别派进行分析论述,并认为追求义理的宋学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在晚清学术研究中,钱穆反对烦琐的汉学考据,而颂扬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  相似文献   

9.
古人“文献”二字,“文”谓文字,“献”谓贤人。古代学术之传承,一赖书籍,一赖师承。经学古文一派恪守科斗旧典,注重训诂,提倡实事求是;今文一派以口耳相传,其后不得已而著书,仍注重微言大义,提倡经世致用。清代衍为汉学、宋学,“汉学具有根柢,宋学具有精微”。近百年来学者隔断传统,厌弃经典,上不能通大义,下不能明训诂。虽然古书还偶有援引,古人观念也偶有借用,但往往自说自话,字面虽同,含义却不衔接,甚至有截然相反者,实则为对古代文明的误读。误读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不明文字训诂.书体书例,乃至于不通上下句便解章义,造成对古代文献的误读;一为不通古人学术宗旨,不能知人论世。乃至于利用古人替自己说话,造成对古人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论语正义》是清代扬州派学者刘宝楠父子一身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作不仅体现了清代考据学的重要成果,对《论语》学的发展亦贡献卓著。运用统计、归纳、比较等方法对《论语正义》中释词时引用《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传注类训诂著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清一代虽然说文学昌明,但扬州派秉承皖派学者之优长,尊汉但不迷信汉,从而在《论语》诠释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印证了经过清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训诂、文字、音韵等学术已经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让清乾嘉以还,言汉学者众。大率诵说师法,纷纭今古,循其末流,昧其本真;诵览所及,颇有然疑,最括鄙旨,条以三事:一曰:“汉学经师多出荀子,而汉学垂绝之微言,有不与荀子同者”。 二曰:“师法之云,出于末师,匪其本然”。三曰:“今古学之分,起于东汉,先汉有今古文而无今古学”。辨章学术,古不可诬;三者若明,斯足以显汉儒之真,而稍解学者之惑矣!试更端而竟吾说: 一曰:“汉学经师多出荀子,而汉学垂绝之微言,有不与荀子同者”,昔汪中作荀卿子通论,历举诸家经师以为出荀卿子之慨国也。独左旦查亘及至发,台数座铁襞压径量重革木虫鱼疏不引,而引陆德朋…  相似文献   

12.
对清代考据学派学术宗旨的认识关系到对清代考据学的评价。从清初的顾炎武、阎若璩等,中期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到晚清的俞樾等无不由小学以通经明道作为他们的学术宗旨。这一宗旨是考据学区别于宋学的最显著的标志,它说明考据学家们不是为考据而考据,对批判程朱理学、促进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赵翼文史兼擅、博通古今,其治史,既不同于吴派之整辑排比、参互检讨,也不同于皖派的字斟句酌、讲求古义,而多以史为鉴,裨益于当今之治理。其为学,每每能体现出一种理性的自觉,更多关注的是有用于世、有益于人,选择了一务既做学问、又不使学问流于空虚无用的独特治学路径。其为文,所思考的也是以文字“补时阙”。即便考据之学,也少枯涩,而使之带有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大众化色彩。赵翼学风的涵养,与清代学术发展及地域文化关系密切,研讨其治学特点,可管窥清代学术内涵的一个侧面,亦有补于今世。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是乾嘉汉学的殿军。乾嘉学者以“字”训“名”,将正名问题视为语言文字的训诂考据。章太炎承继乾嘉汉学的“正名”思想,并对其作系统地综合。他的正名思想一方面肯定了语言与实在的关联性,承认语言建构实在的积极作用,但反对以名为实,表现出唯名论的理论立场;另一方面他敏感地觉察出了语言所带来的思想魅惑,肯定辨析名相对于澄清思想的作用。章氏正名论内含的哲学洞见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树民以考证为基础,对清代学术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编校整理了一些清代学者的文集,撰写了多篇有关清代学者学术思想研究的论文。此外,王树民纵论清代学术发展之大势,他认为清代学术是以经学为主而以史学为从的经史之学,肯定了乾嘉学者的研究方法。王树民还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晚清今文学派在政治、学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程潮 《开封大学学报》1997,11(1):97-99,14
现代新儒家都与宋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宋学”一词是清代学者惯用的术语,它以注重“性命义理”而与汉儒和清儒所提倡的注重“考据训诂”的“汉学”相对立。现代一些学者又把“宋学”(主要指程朱理学)与“明学”(主要指王学)相对。本文所讲的“宋学”是指整个宋代儒家思想,它既包括程朱理学,也包括陆九渊心学,还包括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等诸派别。本文探求的是五四以来第三、第四代新儒家的来学观。一、方、唐、徐、车的宋学观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四人解放前就在学术界初露头角,但他们的主要理论成果是在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17.
乾嘉学者的生存状态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乾嘉时期,随着朴学思潮的盛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学者社会”的局面,从皇帝到贫民无不席卷到朴学的大潮之中,因而学者的生存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辞官归隐、布衣终身、亦官亦学、作幕生涯、亦商亦学、作馆等几种主要的方式。而学者的这种多样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又促进了“学者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清代《诗经》研究的实际,本文将清代《诗经》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与《诗经》朴学研究之风的开启、乾嘉时期《诗经》朴学研究的极盛阶段和后期今文经学影响下《诗经》辑佚学的全面发展,并概况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的派别,意在为清代《诗经》研究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之《孝经》学,在整个《孝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清初,士大夫治《孝经》者,或承旧绪,或开新局,或被统治者当作宣明教化的工具等等,足称者鲜。迨及乾嘉时期,汉学勃兴,士人为学者多精于名物典制的考据、训诂,群经渐有新《疏》,惟《孝经》文字明畅、言简意赅而独阙之。道咸以降的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民生多艰。士人不管是治汉宋学者,还是治今古文经学者大都更热衷于以学术来敷世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而又彼此交织的局面。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孝经》学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乾嘉汉学视野下的《孝经》考据与义理之学;汉宋调和语境下的《孝经》诠释之学;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下的《孝经》阐"微"及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