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有刘伶"未尝措意文章,终其世,凡著《酒德颂》一篇而已"之说。《晋书》本传袭其说,称刘伶"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后人多习焉不察。事实上,除《酒德颂》外,刘伶不仅还有其它作品,并且还曾有文集流传过。史传所说刘伶"惟著《酒德颂》一篇",显然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关于隐士的言行的记录虽然很少,但从这些仅有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政治和世事的态度。孔子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隐逸的追求,孔子的隐逸是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前提条件的。隐士们和孔子对归隐的不同追求共同构成了《论语》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学受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而在代表玄学思想的“竹林七贤”中,严格地说,只有稽康以其独到新锐的玄学思想,狂放任诞的知情言行,将人格精神的自然真率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点。现结合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观,对稽康的自由追求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赠答诗这一诗体起源于《诗经》,两汉之际得到发展,魏晋六朝时期达到高潮与兴盛,在萧统《文选》诗类中所占比重较大。《文选》收录的嵇康赠答诗,风格清峻脱俗,意境深远,体现了嵇康的玄学人生观和从仕观。  相似文献   

6.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诗经》中的重德精神与孔子仁政思想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充分体现了周人的重德精神,有这样几点共性特征:一是所颂有德之人绝大多数是周朝的历代君主;二是所颂之德无外修身治国两端;三是多与政治教化相关;四是有德者方能有天下。这与孔子的仁政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从中可见孔子对《诗经》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西风颂》是雪莱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西风"破坏者兼保护着"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对人类光明未来的信心。本文从意境、声音、修辞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9.
在玄学的影响下,魏晋赋体的嬗变,首先表现在题材的多重走向上。赋家们冲破美刺讽谏的樊篱,将视野从宫廷苑圃移到自我人生、移到自觉实践的广阔社会。为颂帝德到为情造文,呈现出承前启后、开拓嬗变的前进轨迹,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审美语境。  相似文献   

10.
酒在《诗经》"二雅"及清华简《耆夜》的宴飨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作为一种媒介,沟通神人、君臣、宾主,是贯串宴飨礼的纽带。酒是宴飨礼的中介物,也是宴飨诗的关键意象,它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酒是宗族血缘网络的纽带,也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媒介。周人重德,在对酒的态度上重视酒德。周人饮酒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德是礼的内化,酒德是周人对酒的态度的表现。周人不杜绝饮酒,但反对纵酒失德。从某种程度上说,宴飨诗是周人礼乐制度嬗变的镜子。《耆夜》展现了宴飨礼典尤其是赋诗的具体过程,反映了周公的"无逸"思想,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刘淇的虚词观与《助字辨略》的释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刘淇所撰的《助字辨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在解释虚词时,刘淇把自己的著作放在“构文之道”的范围内,处处体现了其对虚词意义和表达作用兼顾的虚词观。在虚词的具体解释方面,刘淇有着许多独特的开创性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正是作者虚词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周玲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1):50-54
张先作词注重意境的创造,一方面与晏欧等人交游往来,共创深婉凝聚的小令,另一方面从自己的生活空间环境出发抒唐五代词人所未发之情,与柳永共拓词境,创写慢词,白描铺叙,既不同于花间晏欧之“艳”气,又异于柳词之“俗”气,因此形成清丽婉约的词风,精美工巧,炼字炼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清新绝俗的意韵和华丽精美的语言正是张先词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史上,作为一对范畴出现得更多的是"知行"而不是"言行".在先秦历史中,"言行"作为一对范畴要比"知行"出现得更多."言行"与"知行"的关系很密切,不能完全分割开来讨论.在孔子那里.言与行,学与行,知与行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孔子重视的是言行、学行、知行的统一与否.言行问题归根到底也是知行问题.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化,使"言"、"行"有了哲学上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有关贾似道的事迹,周密、刘一清、田汝成等人的笔记多有可采,但舛误之处亦自不少。由于介绍贾似道的生平和事迹的笔记和文章大都出自对故国充满思念的周密、文天祥、谢枋得、黄震等人之手,再加上有关理、度宗朝的史料相当匮乏,所以要对贾似道作出真实公正的评价是相当困难的。周密曾说:"身陨之后,众恶归焉,然其间是非,亦未尽然。"要研究贾似道,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对这些材料进行全面的甄别,才能对其历史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另需指出的是,《宋史·贾似道传》采自笔记材料处甚多,不可尽信。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是康德意义上的“世界哲学家”。哲学对于他首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志业。哲学有关世道人心,它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完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哲学构成了张君劢政治活动和宪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张君劢的哲学结合了中西哲学的多种资源,他的“德性的理智主义”构成其一生言行进退的深层背景,使得他成为一个少有的理想主义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三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在东北三省部分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泉的言行激起中国大学生的强烈不满,对中日青年友好关系造成极大破坏。  相似文献   

17.
刘凌先生的文集《思路雪鸿:一个读书人的人生观感》充满强烈的思想者的精神气质,保持了敏锐的思想活力和学术敏感,显示了思想者的洞察力和承担精神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反思、批判和对个体生命的自省、叩问、追索。  相似文献   

18.
对于当前规模越来越大、个性越来越鲜明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辅导员能否采用最科学、最合理的讲话方式,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辅导员讲话的接受效果。影响辅导员在集体场合讲话效果的,不仅包括讲话的内容和形式,还包括辅导员的公正、平等、真诚、言行一致等话语外因素。辅导员要让讲话有说服力,有吸引力,就不仅需要斟酌讲话内容,还必须合理地使用各种修辞方法,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粱士诒是清末民初政坛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史学界对他的研究却很少,实际上他的言行中有意无意流露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总是具有鲜明的学归实用、爱国、利民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许穆夫人在《左传》中的出场仅见于闵公二年不足十个字的叙述,但她的出现却关系到卫国的生死存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卫国于水火的作用。同时,她的人生光彩也是在卫宣公无耻的新台之行和卫懿公无稽的好鹤亡国的灰暗背景之下展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