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采用当年生薄壳山核桃休眠枝为插穗,分别进行不同NAA浓度处理的硬枝扦插试验,研究薄壳山核桃硬枝插穗在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500 mg/L NAA处理插穗的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可达79.6%;2通过外源激素处理,IAA、ZR、GA、ABA 4种内源激素在插穗不定根形成过程中含量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影响插穗的生长;3在不定根形成初期,即NAA处理后30 d左右,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插穗的IAA和ZR含量处于较高水平,GA和ABA含量处于较低水平;4薄壳山核桃插穗愈伤组织的形成、不定根的产生和伸长生长等都主要受IAA/ZR调控。  相似文献   

2.
淹水胁迫下杂交鹅掌楸无性系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挑选抗涝性强的杂交鹅掌楸无性系NE39和NE48、抗涝性差的无性系NE40和NE75的盆栽苗为试验材料,控制淹水深度在土壤表面以上8~10cm,研究淹水胁迫下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连续淹水8d后,4种无性系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脱落酸(ABA)含量变化趋势是升→降→升,抗性强的无性系变幅小;吲哚乙酸(IAA)含量变化趋势是降→升→降,抗性差的变幅小;赤霉素(GA4)含量显著下降,抗性强的无性系在淹水前期降幅较小;茉莉酸(JA)含量上升,抗性差的无性系需要维持较高的JA含量来抵御胁迫。  相似文献   

3.
凤丹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中3种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凤丹种子休眠时间长,萌发困难的现象,比较分析了凤丹种子在萌发生根的4个阶段(吸胀前、吸胀完全、露白、主根伸长)的种皮及去皮组织(胚和胚乳)中内源激素GA3(赤霉素)、ABA(脱落酸)和IBA(吲哚丁酸)的变化情况.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中,几种内源激素含量在种皮和去皮组织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GA3的含量逐渐升高,ABA的含量逐渐降低,二者表现出一种拮抗关系.吸胀完全阶段与吸胀前相比,种皮中GA3的含量显著增加了12%,去皮组织中ABA含量显著下降了5.6%,表明在种子萌发初期吸胀过程中种皮的GA3含量升高以及去皮组织中ABA含量的下降对打破下胚轴的休眠起到关键作用.IBA在牡丹种子中天然存在,其含量在吸胀前、吸胀后和露白阶段变化不明显,但在主根伸长阶段迅速升高,表明IBA在根系伸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初步探讨了凤丹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首次报道了牡丹种子中存在IBA.  相似文献   

4.
5.
6.
花生果针离体培养试验表明:不论果针以什么角度插入无激素的MS培养基,离体培养6h后,其尖端均发生弯曲(垂直向下除外)呈向地生长趋势.采用HPLC的方法,比较正置和倒置果针离体培养6h和12h果针主要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显示:正置果针在离体生长过程中GA3,IAA和CTK的质量分数逐渐下降,而倒置果针在离体生长过程中IAA质量分数变化不大,但GA3和CTK质量分数显著增加;与此相反,ABA的含量在正置培养果针离体生长过程中是逐渐增加,而倒置培养是逐渐减少.说明这些植物内源激素在果针的向地性弯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激素对三角梅扦插生根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祥 《临沧科技》2002,(4):29-30
以三角梅基部1-2a生枝条作扦插繁殖材料,分别采用不同种类及其激素不同浓度处理枝条,对其生根效应进行试验。经试验及分析,已初步筛选出效果较好ABT和NAA两种激素及其最佳使用浓度,可以在育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冰水混合物、0.7 mmol/L环己酰胺和0.2%秋水仙素3种试剂,在多个时间梯度对生长旺盛的杂种鹅掌楸体胚苗根尖进行预处理,并采用压片法进行制片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冰水混合物处理6 h,0.7 mmol/L环己酰胺处理2 h,0.2%秋水仙素处理4 h,均可获得较多的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相比较而言,采用环己酰胺和秋水仙素作为预处理试剂获得的染色体形态较好。利用0.7 mmol/L环己酰胺对鹅掌楸根尖染色体进行2 h的预处理后,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制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显示,杂种鹅掌楸染色体为38条,核型公式为2n=38=26m+8sm+2st+2t,核型属于2B型。  相似文献   

9.
鹅掌楸属树种物候观测和杂种家系苗光合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成年掌楸属树种萌动、发芽或展叶期的先后次序依资助为反交杂种、北美鹅掌楸、正交杂种、鹅掌楸,但正交杂种展叶速度快于其它被观测植株。正反交杂种花期持续时间均比双亲的长。杂种和亲本的花期之间有较长交叉时间(14d)。参试4个杂种家系和1个掌楸鹅掌楸家系苗期光合日变化特点有异:回交家系呈现单峰型变化曲线,峰值下降缓慢;正交家系及F1个体间杂交家系出现双峰曲线;鹅掌楸与反交家系均为单峰曲线,且峰值出现后净光合速率下降迅速。其净光合速率由高至低的排序依次为回交家系、正交家系、反交家系、鹅掌楸、F1个体间杂交家系。多数家系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蒸腾作用、气温、叶温、光合有效辐射等因子密切相关,但不同家系与这些因子相关关系不尽相同。反交杂种表现出成年树具有萌动早、展叶早、开花早、花期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苗期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相关不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甘薯外植体在不定根和不定芽分化过程中内源ABA、GA3和iPAs含量变化的规律.甘薯外植体中内源激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不定根和不定芽分化的难易.内源ABA和GA3含量高的茎段外植体易于产生不定芽的分化,内源iPAs含量高的茎段和叶柄外植体易于诱导不定根的分化.在甘薯外植体离体培养过程中,当不定根或不定芽形成时,内源ABA、GA3和iPAs含量最高,而当不定根或不定芽形成之后,内源ABA、GA3和iPAs含量下降,说明内源激素在甘薯外植体不定根和不定芽的启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石蒜开花的关系.在花芽分化前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增的,于6月初达到最大;在花芽分化后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减的.花期腐胺Put和精胺Spm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花后展叶期又有明显回升.整个发育过程中以Put的含量最高,变幅较大,而亚精胺Spd含量最少,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12.
13.
对几种不同粘结剂含量的陶瓷压坯的抗压溃强度、切削过程中刀具的磨损、切屑形貌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其可切削性能。研究表明,粘结剂添加量过大,压坯强度下降;粘结剂过少,刀具磨损快,切削力大;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危险裂纹,产生烧结开裂。当加入量适中,产生塑性切屑时,坯体表现出良好的可切削性。  相似文献   

14.
光皮桦离体培养形态建成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应用ELISA法测定了光皮桦在芽增殖培养基(改良MS 4.5 mg/L BA 0.01 mg/L NAA)和生根培养基(改良WH 3.0 mg/L IBA 1.5 mg/L NAA)上形态建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阐明外源激素和内源激素的影响对离体培养形态建成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形态建成过程中,外源激素的添加使光皮桦某些内源激素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芽和根的形态建成起调控作用;内源激素ZR、ABA、IAA、iPA的增加对芽的形成、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内源激素IAA、ABAi、PA的增加对根的形成、发育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多胺代谢对石竹试管苗成花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无根石竹试管苗为试材,通过外施多胺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调控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试管苗成花,研究成花过程中石竹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二氟甲基精氨酸(DFMA)、环己胺硫酸盐(CHAS)能调控石竹试管苗成花率;Spm、Spd分别将成花率由38.3%提高至48.3%和60.0%,也提高了内源玉米素核苷类(ZRs)、异戊烯腺嘌呤类(iPAs)、吲哚-3-乙酸(IAA)水平;DFMO、CHAS则完全抑制成花,显降低内源IAA水平。因此,内源激素与多胺的代谢水平共同控制石竹试管苗成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切削过程产生热量的传散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传入刀具的热量低于传入工件的热量.  相似文献   

18.
倒角刀刃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的有限元法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预测倒角刀刃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大小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综合考虑了切削加工过程中大应变、大应变速率和高温对工件材料属性的影响,将工件材料的流动应力看成是应变、应变速率和温度的函数.模拟过程从刀具切入工件开始,到切削力达稳态为止.切屑的分离通过商业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中的自适应网格重划分功能实现.采用不同切削条件下切削力的测量结果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文申最后还分析了刀刃的几何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切削力及振动加速度作为特征信号,研究了车削细长轴时,切削过程由平稳切削状态逐渐进入失稳状态的过渡过程中,特征信号的变化,提出应用颤振特征频带方差或均方值可以有效地对颤振预兆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20.
常规固结堵漏浆体驻留性差、井筒留塞难。现场采用两级固结堵漏工艺,在固结堵漏浆体前向漏失层注入高黏稠浆体,以提高浆体驻留性。但对堵漏作业过程中井筒压力变化规律认识不清,井筒压力精细控制不足,工艺参数如排量、浆体体积等的确定缺乏理论指导,这些仍然是固结堵漏工艺优化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浆体在裂缝中一维径向流动模型,建立了多级固结堵漏动力学模型,提出临界压差和压差比两个参数表征浆体的驻留性。以高黏稠凝胶浆+水泥浆两级固结堵漏工艺为例,分析裂缝宽度、排量、浆体体积及比例对井筒压力的影响,厘清堵漏过程中与环空液面高度变化与井筒压力的关系。研究表明:裂缝宽度越小,堵漏过程中井筒与地层压差、临界压差越大,浆体更容易驻留。增加浆体体积和高黏稠浆体比例,有助于浆体驻留,但实际堵漏应综合考虑浆体驻留、漏层裂缝封固以及成本等多因素。浆体排量越大,压差比越大,不利于浆体驻留。环空液面高度变化可以判断漏失地层井筒压力变化,现场应加强环空液面高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