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的牧民定居主要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施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程。定居工程实施后,相当部分牧民结束或部分结束以草地为生的迁徙生活,使得牧民长期以来严重依赖天然草场的生活状态和游牧生产方式被打破。本文从新疆牧民定居的必然性出发,分析了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的现状及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叼羊”活动在新疆游牧民族中开展十分广泛,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对“叼羊”活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征进行论述。随着新疆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叼羊”活动依然被传承下来,但有弱化的趋势,文章着重从游牧民族定居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一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从开发角度和措施方面对“叼羊”活动走向市场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十分明显 ,与之同时 ,游牧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从外源性变迁带来的内源性变迁 ,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和催生了其外源性变迁与内源性变迁的统一和谐 ,更进一步促进了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 ,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由此而产生正面的以及负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面对这种影响 ,以及如何处理因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 ,就成了我们着手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近20年来,哈萨克族由游牧转向定居。由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畜牧业生产向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牧区哈萨克族的生活、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贫富差距也凸显出来。建立农牧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农牧并举,多种经营,转变观念,是当地哈萨克族民族乡脱贫与进一步富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戈壁地区,起初人类并不经营游牧,也不定居,也不经营农耕。在它的周边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开始了农耕或初期的畜牧业。戈壁的人们,由于受他们的周围的影响,加上从他们周围进来的移民的带领下,开始了游牧生活。而游牧生活让他们有了食物的保障。他们便进入了游牧生活。早期的游牧生活不是在山区起源,也不是在河套地区起源,它可能就是在戈壁地区出现的。为适应有机资源非常贫瘠的干旱戈壁,牧民经过漫长干旱戈壁地区的生活历史,渐渐摸索出如何使家畜更有效地利用戈壁的植物群落,从而保持畜群的繁殖,使人类也实现了在干旱戈壁地区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6.
游牧经济是一种脆弱、简单的经营方式,游牧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交换.汉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外界进行产品交换的根源深植于游牧社会自身.  相似文献   

7.
南恺 《世界博览》2009,(4):77-79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不拘的生活——“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中国文人对这种无羁无束生活的浪漫写照。然而,游牧这种利用边缘、不稳定自然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处处充满着危机与不确定性,毫无浪漫可言。人们对游牧社会的另一个误解:认为“游牧”相对于农业而言是一种原始的人类经济生产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于由“渔猎”到“农耕”的中间进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13世纪初,游牧的蒙古民族征服并统治了中亚地区。一个世纪后,蒙古征服者后裔中,一些统治者开始向定居转化。本文试简述中亚蒙古统治者定居化倾向的过程及原因。一、开始向定居转变时期(察合台开国后期)约从14世纪初期起,陆续有一些中亚蒙古统治者向定居生活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初期阶段,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转向定居生活的蒙古统治者多生活在河中等农耕和城市较发达地区;二是开始向定居转变的统治者同时又保留着一些游牧生活习俗;三是仍有很多蒙古贵族坚持游牧生活习俗,甚至激烈反对定居倾向和转向定居者。也先不花的继承者怯别…  相似文献   

9.
在从游牧到农耕转换的历史过程中,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三家台蒙古族实现了从宗族治理到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从草原游牧到山地农耕的经济生活转换以及日常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转型与变迁。这种文化模式的变迁与适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多民族互动与长期混杂居住、历代中央政府政策引导、民族社会自身发展以及民族优秀文化智力支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研究,论证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业的起源、游牧经济与文化的基本面貌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在高原的迁徙与移动空间等问题,力图勾勒出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至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史前游牧人群的生态环境、生活样态、艺术创造等不同的侧面与断面,揭示高原游牧业由原始农业转化而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结合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变迁,分析古代新疆经济文化区的划分及其属性,指出古代新疆的自然环境衍生出农耕-游牧的农牧二元经济区模式,由此产生历史上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立。绿洲民族的特性使其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属性。认为这对该地区的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游牧民族的社会历史有着与农耕民族迥然不同的特点。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清统一中国后,根据蒙古社会“游牧行国”的特点,仿八旗制在蒙古地方建旗设盟。盟旗与八旗的基本点一致,也有差异。盟旗制是“羁縻政策”在北方民族中的具体运用。建立盟旗后,蒙古封建领主制衰萎,“游牧行国”逐渐转向半耕半牧社会。  相似文献   

13.
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流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以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充分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思想、习俗与风俗中,特别是游牧生态观中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现代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放牧方式对半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蒙两国相邻地带小针茅半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游牧和定居放牧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国传统游牧区和内蒙古定居放牧区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06%、6.71%,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蒙古国游牧区砂粒含量明显少于定居放牧区,分别为56.27%和84.23%,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游牧区除土壤全钾外其它养分指标均高于定居区,而pH定居>游牧.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古代史上农业民族往往被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游牧民族征服,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民族在军事上抵抗不了游牧民族的进攻。本文分析了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济、思想和习俗等方面残余形式在游牧民族中的存在,原始残余在游牧民族社会各方面仍发挥着作用,也影响着他们的对外征服战争,特别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游牧民族定居工程的实施,牧民的生活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到现在的定居模式,牧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近年来发生在各类火灾中牧区火灾的比例不断升高.本文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为例,结合当前开展的"防火墙"工程,就新牧区的火灾预防和对策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古代欧亚大陆北部诸多游牧民族在社会组织方面存在着相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集体游牧、按人群分区划、生产军事组织合一体、部落议事会制、收继婚制、不发达奴隶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骨术是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治疗外伤的重要手法,这种疗法是在游牧经济产生之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游牧人驯化动物之后在放牧、打猎、征战等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均以骑马为主,因此在游牧人当中摔伤、骨折、脱臼的几率大为增加,从而促使了正骨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疆牧民定居后的社会整合与文化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牧民定居看似一种迁移,牧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但是由于迁移,牧民从散居变成了聚居,相应地使其生产、生活系统发生了变化。定居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是社会结构重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发生变化需要重建的过程。本文拟就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