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区域板块运动和应力背景,对B盆地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恢复结果表明B盆地经历了前白垩纪的盆地基底形成期、白垩纪断陷期、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的构造反转期和始新世至今的整体坳陷期四个演化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的聚集成藏密切相关。断陷期沉积的大量物质为油气的生成聚集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储集空间,断陷期长期活动的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反转期的构造反转提供了圈闭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浅层油气藏的破坏,坳陷期的稳定构造环境为油气的最终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哈山地区构造演化史、油气充注过程及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认识不清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推进的关键难题。研究在构造地质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元素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哈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历程,认为该区经历了早二叠世后碰撞拉张伸展期、晚二叠世强烈逆冲推覆期、三叠纪冲断叠加期、侏罗纪-白垩纪振荡隆升期和新生代左旋走滑调整期5个构造演化阶段。利用油包裹体荧光特性、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并结合埋藏史,确定了该区的3期油气充注,并确定其时间分别为距今250 Ma、200 Ma和130 Ma。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造运动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多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的充注成藏过程,指出研究区存在3个构造运动与油气充注的耦合期,为探索研究区油气成藏演化规律和深化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支持。 相似文献
3.
哈拉阿拉特山石炭系裂缝发育特征及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紧邻玛湖生烃凹陷,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区
域。针对该区石炭系油气藏主要赋存于火山岩构造裂缝中且富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开展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控
制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利用钻井岩芯、成像测井、岩石力学实验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石炭
系火山岩构造裂缝的产状、密度、发育次序、主控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裂缝主要为高角
度裂缝,裂缝发育的优势倾向为北西-南东向,影响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为岩石力学性质及所处的构造位置。同时,
由于高角度缝充填程度低、形成时间晚、发育程度高,且与油气主要的运移成藏期匹配较好,因而成为研究区石炭系油
气主要勘探目标。该研究结果对于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车古201潜山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潜山油气藏是济阳坳陷内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车古201潜山是济阳坳陷内较为典型的断块型潜山,深入研究其形成演化过程,不但对了解其油气成藏过程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认识断块型潜山的成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构造期:加里东-华力西潜山雏形期,潜山呈现出低幅度背斜构造的形态,初具雏形;印支逆断期,逆断层的出现控制了潜山地层的沉积和剥蚀;燕山隆升块断期,由于埕南大断裂的生成,以及埕宁隆起的影响,虽然整个济阳坳陷处于拉张作用的背景下,但车古201潜山处于强烈隆升阶段;最后为喜山潜山定型期.由于潜山形成的多期性以及岩溶作用的影响,使车古201潜山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在平面上叠合连片的层状油藏.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龙门山造山带是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多类型推覆叠加而形成的复杂地质体,因而造成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前陆、坳陷、再生前陆的沉积充填过程,该区盆山耦合模式主要为剖面上的前展武逆冲双重构造,平面上表现为NE构造带和近EW向的横断层;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油气保存与有效成藏区带.逆掩推覆带和前陆坳陷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6.
哈山构造带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薄片、岩石元素全分析、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资料分析,开展准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哈山)造山带火山岩发育背景、岩性组合、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石炭统火山岩形成于陆缘岛弧及大洋岛弧背景,发育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安山岩及流纹岩组合;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缝;岩性岩相是成储基础,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演化,构造演化是火山岩成储的主控因素和关键;在推覆体前翼、构造转折端和多期次断层交汇处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发育区以及受长期风化淋滤作用改造的火山角砾岩及火山熔岩发育带,为火山岩储层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使其沿裂陷槽分布;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盆地内有3次成藏期,分别为印支期(T3)、燕山期(J3)和喜山期(E2),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6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走滑构造现象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发育部位及石油地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研究了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大型走滑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地带,沿线一般发育有走滑盆地。走滑盆地具有沉积速度快等沉积特点,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储层的发育。走滑断裂活动可形成雁列、花状等一系列典型的伴生构造,这些构造往往紧邻生油凹陷,并且经断裂与烃源岩相通,是良好的油气圈闭。走滑断裂不但可以形成利于油气成藏的静态要素,而且走滑活动还利于生油母质向油气转化、可改善储层物性、利于油气的排出和运移。 相似文献
10.
薛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5):715-715
近日,我校与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签订了“准噶尔、塔里木新区山前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合作研究项目,项目经费为1050万元。我校校长孙勇和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总指挥李丕龙分别在合同书上签字。我校副校长朱恪孝、研究项目负责人柳益群教授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 ,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 ;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 ;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 ,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 ,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巴楚断隆西段古董山构造带断层封堵性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西段古董山断裂带断裂封堵性以及断裂封堵、开启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分析,参考领区色力布亚断裂南段亚松迪油气藏,最终确定该断裂上、下盘油气成藏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穹塔克-古董山断层上盘断背斜下奥陶统碳酸盐储层(T81~T74),侧向封堵条件差,油气成藏的可能性不大;而断层下盘中下奥陶统储层(T81~T74)在该断层活动期间,纵向不封闭,构成油气运移通道,断层停止活动后,由于其正压力大而使它很快紧闭,加之逆掩推覆,寒武系膏盐岩直接披盖其上,断层封堵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4.
大陆边缘三角洲盆地一直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世界上很多大的油气区均是分布在三角洲盆地,如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东非鲁伍玛盆地三角洲和印尼库泰盆地马哈坎三角洲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大陆边缘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对比研究,明确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三角洲盆地的盆地结构、内部构造样式、烃源岩特征及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漂移期发育的尼日尔三角洲和鲁伍玛盆地三角洲重力滑脱推覆构造体系发育。在裂陷期拗陷阶段发育的库泰盆地马哈坎三角洲重力滑脱推覆构造体系不发育。马哈坎三角洲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均来自三角洲体系,以生油为主,具有自生自储,近源成藏的特点。东非鲁伍玛盆地烃源岩为下侏罗统海湾环境海相烃源岩,主要生裂解气,具有阶梯式长距离运移,远源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和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现今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较磨溪地区复杂,变形强,切穿雷口坡组的断层发育.印支早期,龙女寺地区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强于磨溪地区,大部分地区剥蚀至雷三段,显示为构造高点.之后的构造具有继承性,龙女寺高点持继存在.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对两个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该区古构造和构造位置有一定的联系,更与现今构造复杂化有关.这种构造活动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上二叠统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雷一1亚段聚集成藏,形成磨溪-龙女寺联合古气藏;喜马拉雅期构造隆升造成两地区构造分异,磨溪地区由于受力较弱,整体抬升过程中气藏未被破坏,形成现今完整的磨溪气田;隆升作用在龙女寺造成较大的构造变动,大的断层切割整个雷口坡组,并成为天然气逸散的通道,雷一段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16.
油气储层中不同时期所充填的矿物和流体包裹体可以揭示油气的成藏过程。四川盆地高石梯构造震旦系灯影组储层至少有3期矿物充填:白云石→沥青→石英/白云石+石英。早期的白云石中富含油包裹体;晚期的石英中富含液态甲烷包裹体,烃类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79.4~98.12 MPa,压力系数为1.35~1.88,显示超压特征。现今气藏的压力系数为1.06~1.13。高石梯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特点,属于构造调整气藏。其可能的成藏过程为:二叠纪-三叠纪末期,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晚白垩世,古油藏中的石油在原位开始裂解形成超压古气藏;喜马拉雅早期,古气藏向资阳-威远方向迁移和被破坏;喜马拉雅中晚期,磨溪地区的古气藏迁移调整至高石梯地区重新成藏。在调整成藏过程中,气藏具有从超压向常压演变的特征。古气藏的破坏、侧向迁移和重新聚集成藏,可能主要受构造演化和构造高点的侧向迁移控制。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草湖地区构造、地层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保存条件、圈源匹配关系、继承性的古隆起和古斜坡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草湖地区油藏形成于海西期,天然气气藏形成于燕山末—喜山期,以垂向断裂和裂缝,以及横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运移通道.区内西斜坡储层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断层不发育,油气通过横向储层及少量垂向断层为运移通道向高部位地层、岩性圈闭中聚集,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岩隔层,缺少风化壳型储层,但具备形成裂缝-孔隙性储层的条件.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发育通天断层,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无法成藏,生气高峰时缺乏有效的封盖层,难以形成规模性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8.
跷跷板运动是一种地质过程中由于应力场的变化而导致同一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发生交替差异升降的运动形式.跷跷板运动对烃源岩的生排烃、储层的发育和改造、油气的运移和保存等油气成藏条件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构造平衡带是跷跷板运动过程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区,也是最有利于油气保存的部位.为了定量研究构造平衡带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用地层平均剥蚀厚度表征构造平衡带,通过统计不同目的层地层平均剥蚀厚度与探井日产量的关系发现:平均剥蚀厚度在50—250m的地区,最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而平均剥蚀厚度太大或太小时都对油气成藏不利.在恢复不同成藏期地层平均剥蚀厚度的基础上,识别出了不同成藏期构造平衡带的分布范围,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意大利南亚平宁地区复杂逆冲构造使地震成像质量差、圈闭落实难度大、油气成藏特征不清楚的问题,
开展了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认为,构造演化控制着优质烃源岩的展布;稳定的构造环境对烃源
岩发育起建设作用;剧烈的构造运动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构造带控制储层、圈闭类型以及成藏组合的分布样式。逆冲
褶皱带上主力储集层为白垩系碳酸盐岩,内前渊带储集层为上新统更新统的浊积砂岩,外前渊带储层以上新统浊积
砂岩和中新统碳酸盐岩为主,前隆带主力储层则为中新统白垩系碳酸盐岩。构造古地理控制油气系统的分布。中
生代裂陷拉张阶段,古隆拗分布格局控制了油和伴生气系统。新生代碰撞阶段,前渊带的快速沉降控制了热成因气系
统。第四系随着前陆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生物气系统逐渐随沉积中心向外迁移。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传统的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其局限性,介绍了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流体包裹体法、有机岩石学法、同位素年代学法、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法、储层沥青和油藏地球化学法等,其中许多方法属于“反演”,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