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选择洪河保护区及其周边为研究区域,充分利用历史图件、遥感资料和GIS技术反映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并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1983年以来,洪河保护区周边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活动导致了湿地面积以60 km2/年的速度减少;(2)保护区内湿地景观多样性降低趋势明显,表明原有的保护区与周边之间明显的景观生态联系因土地利用变化而被强制割断;(3)保护区周边湿地景观严重破碎化以及土地排水活动是保护区湿地景观多样性变化的根本原因;(4)恢复保护区周边一定面积的湿地,维持保护区与周边区域适当的景观连续性,恢复保护区基本水文条件是维护保护区自然保护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简讯     
《科技潮》1999,(8)
生物圈保护区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所承认的内陆和海洋生态系统。第一个生物圈保护区建于1976年,目前全世界90个国家总共建立356个这样的保护区,其中小的只有几百公顷。大的达到3000万公顷,如巴西的马塔阿特兰迪卡生物圈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均具有3项基本功能:1、生态系统和生物性的保护功能:2、促进可持续的经济与人文发展;3、支持关于自然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坝王岭原拟建立五个自然保护区,即斧头岭长臂猿保护区,乌烈青皮林保护区,金鼓岭荔枝林保护区,东六南亚松保护区和二林场热林保护区等。其中四个保护区尚未有正式批文。一九八○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斧头岭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六自然保护区之一;又是热带山地雨林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块天然绿洲,这是热林景观饱满优美,空气新鲜滋润,是黑冠长臂猿生息繁殖理想的乐园。  相似文献   

4.
会讯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和四川省林业厅共同举办的“大熊猫保护区巡护监测研讨会”于4月17~21日在四川省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召开,来自四川、陕西和甘肃的23个大熊猫保护区的管理、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工作始于1999年1月,它是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来及时反映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状态,为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信息。与会代表就大熊猫保护区巡护监测工作遇到的问题和保护区管理的优秀行动、监测巡护技术、监测巡护与保护区管理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草海自然保护区成立已六年,但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的界线至今未定,给建设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难.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保护区管理处权限难及、无从处理.保护区及其核心区范围的划分,已成了当前开展草海自然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保护区基本情况秦岭呈东西走向横贯中国中部,绵延1500千米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处柞水、宁陕和长安三县(区)的交汇区域,秦岭主脊自西向东从保护区中部通过。保护区东西长28千米,南北宽15千米,总面积164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1988年,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相似文献   

7.
近日,我国又有亚丁、佛坪、珠穆朗玛峰三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3月23日,颁证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与一般的保护地(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不同,它除了注重对自然的遗产价值进行保护以外,更加注重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相联系;它倡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可持续地和公平地利用生物资源;强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主张把保护区纳入所在地区政府的整体发展规划中;重视在人口与环境冲突的地区,或是在生态退化的地区建立保护区,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特别强调发挥缓冲区和过渡区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1-2019年MODIS数据与1985-201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部及毗邻区41个气象站点逐日数据判断保护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降水的变化,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不同时间尺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5 a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年、季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均不同程度上升,保护区呈暖湿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保护区的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最好方法。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和保护过程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因此要使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做到有效管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简单的论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对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通过这几个方面建议的实施可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作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到 1999年底 ,贵州省已经建立了 5 1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到 32 130 0hm2 ,占全省面积的1 81%。根据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规划 ,到 2 0 10年贵州省将建成 15 3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 80 5 92 1hm2 。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建在贫困落后的地区 ,保护区内有大量的群众 ,他们的生产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同时 ,对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使他们对保护区的资源无节制的利用 ,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很大的影响。保护区周边社区与保护区本身的关系 ,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十分关键。本文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通过对保护区强势与弱势的分析 ,构建保护区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保护耕地资源要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那样,建立优质耕地保护区。据此,作者阐述了建立关中平原耕地保护区的依据、基本原则和方法与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及求解二维水流水质模型,提出了基于水质模拟的湖泊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以太湖贡湖流域为例,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在研究二维水流水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贡湖流域二维水流水质模型.将望亭立交调水情况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以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作为主要水质指标,模拟并分析贡湖湖体2010年不同调水情景模式下的水质变化.应用贡湖流域水流水质模拟结果和GIS分析方法,采用数值分析法划分贡湖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对贡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做出准确的划分,为贡湖流域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供切实可用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PRA调查等方法对安西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摸清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程度,基于保护区与社区群众的利益关系,确定了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的关系。针对保护区资源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相互间的影响和矛盾,提出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引进社区发展项目,开展社区技术培训、调整居民收入结构,开展科学研究、推行合理的养殖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等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建立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测度体系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方面.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容量、通量和质量,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测度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容量指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物种数的绝对多度和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是衡量生物多样性容量的较好的指标.通量是指不同自然保护区之间在生态系统类型或物种组成上的相似性与连通性,可以采用β多样性来衡量,如Cody指数和Li指数.当保护区之间的通量值较低时,需要进行整体插值,建立新的保护区.质量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的价值、特色与脆弱性,可以采用Li质量指数来测度.最后,讨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和质量的保护区群网规划,认为通过保护区群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更多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以GIS技术为工具,在研究勐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特征、生境格局和景观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保护区对保护目标的生境适宜性和原功能区划分的合理性.以此为依据,按照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区设置的要求,建立了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划分了新的功能区.  相似文献   

16.
从湿地的内涵、八师石河子湿地保护的现状及保护区成立的背景和保护区的功能与价值,深入阐述建立玛纳斯河流域中上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河上游地区典型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潜力的挖掘及增汇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上游地区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对保护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估算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的碳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动态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增长速度不同,其中1998—2003年增长最慢,年增长率仅为0.35%;2013—2018年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3.48%.本研究采用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可信度较高,可用于高寒森林碳储量的预测.保护区2018年现有碳储量为51.03万t,价值约726.16万元.据此模型预测,至2053年保护区碳储量将达到101.05万t,价值约为1 437.94万元.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丰富且碳汇潜力巨大,碳增汇提升优势突出,对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及“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GIS技术为工具,在研究勐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特征,生境格局和景观类型构成及其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保护区对保护目标的生境适宜性和原功能区划分的合理性,以此为依据,按照生物圈保护区功能设置的要求,建立了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并分了新的功能区。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2001年3月,采用潘文石等建立的数学模型法,对长青保护区26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988—1997年,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年均增长1只,1997—2001年年均增加2只,2001年3月监测结果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大熊猫种群数量不仅受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而且受到迁出(周边地区天保工程)、取食竹子生物量、环境容纳量的影响;长青保护区的建立和天保工程的启动,为区内、外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区内6 000 hm2的人工林,高海拔2 515 hm2的竹林函待恢复和改造;大熊猫数据库的建立,为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趋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介绍了华南虎在习水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情况,并就习水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了华南虎在该地保存和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在习水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保护和发展华南虎种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