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些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文章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否定了传统基督教关于上帝不可置疑的权威设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上一切的不平等都源自后天强加,是社会及其文化的有意营造,而不是先天存在。黑人女性作家的大自然主义观认为人们要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寻找精神力量,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圣经》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经典,而女性主义者发现《圣经》中存在着大量歧视女性的内容,认为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对女性歧视的根源。可以说,《圣经》是阻碍女性解放的首号隐形敌人。  相似文献   

4.
米甲是《旧约》叙事中扫罗王的女儿,大卫王的妻子。《圣经》文本提及的女性人物并不多,而且几乎不作直接描写,然而对于米甲命运的前因后果还是有所交代的,这说明米甲是一个不应当被忽略的人物。反讽是塑造米甲形象的主要手法,一方面,反讽的运用丰富了米甲的女性形象,使其更为鲜明活脱;另一方面,反讽贯穿于米甲叙事的始终,阐释了米甲悲剧命运的倒转,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完整细致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圣经文学叙事的生动性和生活化。同时,她对大卫王的讽刺及不孕而终的结局体现了上帝对子民的道德劝诫,是为其意识形态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生态角度对《圣经》的重新解读。《圣经》呈现出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积极作用。通过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出挖掘再造的可能。《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通过影响和塑造西方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并经由基督教文明的传播,确实介入了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如何扭转其负面影响,重新开发《圣经》的生态资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课题。  相似文献   

6.
《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对《圣经》的基本了解,就谈不上正确认识西方,也无法真正领略到西方文学的精髓。然而,尽管《圣经》文学价值极其丰富,但其宗教色彩也极其浓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面对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的《圣经故事》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基于对《圣经》的一定研究,从学术角度、政治角度、英语语言学习角度和文学研习角度,提出了对开设《圣经》有关课程的初步看法及其反思。  相似文献   

7.
《诗经》与《圣经》在东西方分别被誉为圣典和神典,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有着民间世俗的内容,那就是《国风》与《雅歌》中的爱情诗。歌咏爱情,可以说是《国风》与《雅歌》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都不乏对女子形象的描写,但两者在表现手法、对细节的描绘、用词修饰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反映出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乔春雷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4):16-19,30
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西方形象的文本解读,展示中国女性作家在女性视角的影响下,怎样逐渐摆脱社会集体想象的束缚,摆脱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制约,描述、想象和重建西方形象。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苔丝的形象可以从《圣经》和西方古典文学中找到相关的原型人物,如耶稣、夏娃、约伯和美狄亚。本文通过原型批评对苔丝形象进行分析,以期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诗经》和《圣经》在中西方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比较《诗经》和《圣经》本文及其神圣化过程中的汉儒解《诗》和教父解《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文学思想和审美思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特征以及中西方文化精神的遗传基因、分途发展和会通之处,从而为中西方跨文化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吕兆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60-61,72
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全面而彻底。而作为其正典的《圣经》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一部非凡的历史文化经典,更是打开西方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圣经》在塑造西方人的思想、价值、情感等方面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西方世界也因此无处不被打上《圣经》的烙印。对于翻译者来说,《圣经》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从"根源"上把握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根基,也是近年来中国各大期刊常见的研究话题.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元研究,即对前期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之研究的介入.本文对中国自1911年以来的<圣经>元研究文章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今后更为深入的<圣经>研究提供一种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对西方人名、英语典故和西方文学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圣经》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英语学习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人只停留在认为其是一部宗教经典的层面上 ,笔者认为只有认真思考《圣经》与西方文学的渊源和影响关系 ,才能真正把握西方文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希伯来圣经首先是一部宗教正典,其意识形态性压倒一切,上帝至上的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上帝耶和华是理所当然的主人公。国王作为耶和华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其地位自然要居于上帝之下,其从属性不言而明。国王形象的从属性决定了其不完美性。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不完美性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缺乏政治智慧,二是违犯诫律。国王们身上的缺点又为他们人生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悲剧性也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奋力挣扎与注定失败的命运悖论;二是违背诫律与遭受惩罚的必然因果。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从属性、不完美性和悲剧性的内在逻辑为国王形象的从属性决定了其不完美性,其不完美性又决定了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层面来看,以《圣经》为主的基督教的生育观植入了十分浓厚的父权制思想,其中的女性生育遭到了深重地压制。这种压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帝造人神话对女性生育能力的篡夺;以上帝的名义压制女性生育能力的再现;管控女性的生育活动。而西方的女性作家基于自己的身体体验,其创作与基督教中的生育观念形成一种互补,从而给读者展现了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生育想象。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许多风情世态、习俗禁忌都源于<圣经>或与其有关.<圣经>中有几个数字使用频率颇高.他们因为有了<圣经>带来的背景,所以承载着象征义.象征吉或凶.或象征神圣.文章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对一些特定数字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追溯,进一步论证了<圣经>与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列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中的社会文化课程,其中第(f)项是《圣经》。从《圣经》对英语词汇学习、英美文学阅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系统地学习了解《圣经》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