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甜水海地区第四纪有孔虫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元芳 《科学通报》1997,42(7):740-742
1995年7月笔者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湖东南面约100m处(35°21′N,79°35′E,海拔高度4840m)进行钻探和地表剖面采样.经分析在钻孔和地表的湖相沉积中都发现有孔虫化石.在世界上海拔最高、距海遥远的青藏高原腹地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晚第四纪有孔虫化石尚属首次,这为青藏高原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魏兰英 《科学通报》1997,42(17):1843-1846
末次冰期向冰后期过渡阶段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尤其是“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已成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里简要报道对北京房山长沟镇东甘池(39°32'N,115°47'E)古湖沼沉积物剖面气候环境变化代替性指标的研究结果. 房山长沟镇西北坟庄、东甘池一带位于太行山北段山前残丘和洪积扇间洼地.以往研究表明,这一带具有埋藏约4 m厚的淤泥、泥炭等古湖沼沉积物.1992年秋我们在东甘池开挖了8.6m深探槽,揭露的沉积物层序、岩性及结构都与坟庄钻孔及坟庄北探槽的十分相似,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3.
正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ca.15~17Ma)是新生代气候变冷背景下的一次短期气候温暖事件.由于缺乏陆相记录,目前对于该事件的研究多来自于海洋钻孔.本文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盆地湖相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古地磁定年(剖面厚约270 m)和地球化学研究(剖面厚约400 m).古地磁结果显示文山剖面上段约145 m为负极性,下段约125 m为正极性.参考邻近区域中新世湖相地层的沉积速率特征,我们推测这270 m厚的剖面沉积时间跨度至  相似文献   

4.
固城湖9.6kaB.P.发生的一次海侵记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沈吉 《科学通报》1997,42(13):1412-1414
固城湖位于江苏省高淳县境内(31°14′36″~31°19′28″N,118°51′34″~118°57′56″E),地处东南季风气候区。为研究湖区晚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迁,阐明东南季风进退规律,1992年11月在原湖泊中心位置钻取了约20m连续沉积岩心(GS1钻孔),开展古气候环境指标分析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沉积岩心12.08~5.55m层段有较高含量的γ-蜡烷,γ-蜡烷指数偏高,反映该时段湖水盐度显著增大;进一步开展的硅藻分析表明,12.08~11.19m时段出现大量半咸水种硅藻化石,因此推测固城湖在12.08m时段曾发生过海水入侵,这一结论对阐明高海平面时期海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入侵及其所产生的古环境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藏南拆离断层系(STDS)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下盘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厘定与STDS有关的变形时限,对深入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机制与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聂拉木拆离断层(ND)(86°E)位于STDS中段(81°~89°E),ND下盘不同构造位置(即采样点位与ND的构造距离)的变形花岗质岩脉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造特征,锆石-独居石U-Th/Pb年龄可以不同程度地厘定变形时间:(1)样品T11N37(ND下盘约35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7.4±0.2Ma;(2)样品T11N32(ND下盘约14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2.0±0.3Ma;(3)样品T11N25(ND下盘约15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17.1±0.2Ma,结合ND下盘冷却历史和T11N25变形温度,认为其变形最晚开始时间约为16Ma.年代学结果表明,变形作用的最晚开始时间由下盘往拆离面逐渐变年轻.因此提出ND下盘变形迁移的新模式,即ND下盘在约27.5Ma之前开始纯剪切为主的变形作用,随后变形以约0.3mm/a的速率向拆离面移动,并于约18Ma在藏南拆离断层剪切带(STDsz)底部转化为简单剪切变形为主.由于ND变形结束于14~13Ma,这意味着北向剪切作用的持续时限小于约5Ma,对下地壳流动模型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针对青藏高原的特点,通过对钻孔灌注桩及其周围土层温度变化过程的研究,了解混凝土温度与地基土温度的变化规律,作为选择混凝土防冻措施和混凝土拌和料温度的依据.通过对孔壁、桩侧(距桩侧35cm)、基准测温孔(距承台中心20m)的地温观测.把握混凝土施工材料及施工方法对钻孔灌注桩的回冻规律的影响,并对钻孔机具的性能、钻进效率、成桩工艺、桩体混凝土灌注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距今三万年来北庄村沉积序列的~(14)C年代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周卫健 《科学通报》1989,34(14):1096-1096
海拔570m的陕西省渭南县北庄村剖面(34°30′N,109°30′E)厚16.5m,位于沋河上游西支浊水河东岸。它记录了约距今3万年相对连续的沉积序列,自下而上描述如下:下部(距剖面顶部1650至1350cm,下同)为含杂色淤泥透镜体的黄锈色砂砾石层。1350至900cm为灰黑色、灰绿色淤泥层,其下部含大量植物残体,如球果、针叶、树枝及树干和芦苇根化石,属河湾静水湖相沉积。淤泥层顶部约920cm深处有一厚约5—10cm的黄锈色细砂层,标志着湖  相似文献   

8.
南沙海区南部近30ka来的古生产力记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房殿勇  翦知湣  汪品先 《科学通报》1998,43(18):2005-2008
选取南沙海区南部重力柱状样 1 796 2 ( 7°1 1′N ,1 1 2°5′E ,柱长 8m ,水深 1 96 8m) ,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 ,通过有机碳、碳酸盐、蛋白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群等多种指标探讨古生产力的变化 ,并定量计算了该柱状样近 30ka来的表层古生产力 .结果发现南沙海区南部末次冰期的古生产力增大 ,约为全新世的 1 6倍 ,推测与冰期海平面下降 ,该柱状样所在位置的陆源营养元素增多有关 .  相似文献   

9.
泥河湾盆地0.8 M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泥河湾井儿洼钻孔上部80 m沉积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井儿洼钻孔沉积物符合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 并可用非磁滞剩磁(ARM)作为天然剩磁(NRM)的归一化参数. 井儿洼钻孔上部80 m沉积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强度与海洋沉积物0.8 M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较为一致, B/M界限位于钻孔77 m处. 说明这种沉积记录是可靠的, 反映了地磁场变化的真实记录, 可以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雄安新区西部GB014孔进行了岩石磁学、古地磁和沉积学研究,建立了第四纪地层结构,为更科学利用地下空间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岩石磁学和系统退磁实验揭示钻孔沉积物的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依据古地磁和区域沉积特征,建立了GB014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下-中更新统界线(M/B界线)和第四系底界(G/M界线)埋深分别为33.8、135.0 m.依据沉积物岩性、结构,以及自然伽玛曲线、粒度、色度、环境磁学参数等将GB014孔划分为5个沉积体系,自下而上依次为:沉积体系Ⅴ为粗颗粒的冲积扇相,埋深为200~146.6 m,年龄为3.90~2.81 Ma,沉积速率为4.9 cm/ka;沉积体系Ⅳ为细颗粒的泛滥平原相,埋深为146.6~108.0 m,年龄为2.81~1.88Ma,沉积速率为2.76 cm/ka;沉积体系Ⅲ为粗颗粒的辫状河道相,埋深为108.0~57.6 m,年龄为1.88~1.02 Ma,沉积速率为5.86 cm/ka;沉积体系Ⅱ为细颗粒的泛滥平原相,埋深为57.6~35.8 m,年龄为1.02~0.79 Ma,沉积速率为9.48 cm/ka;沉积体系Ⅰ为夹决口扇的泛滥平原相,埋深为35.8~0 m,年龄为0~0.79 Ma,沉积速率为4.53 cm/ka.晚上新世以来GB014孔记录了3.90~2.81和1.88~0.79 Ma两次构造活跃期,其中1.88~1.02 Ma时期可能发生物源变化.太行山山前普遍存在这两期构造活动形成的粗颗粒沉积物,而中、晚更新世的砂层则可能与海侵进入渤海湾、区域降水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1.
赵希涛 《科学通报》1990,35(4):285-285
一、地层剖面 江苏省建湖县东约13km的庆丰砖瓦厂取土坑剖面,沉积层次丰富,化石保存完好,是研究全新世地层、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好剖面。其上部5m(图1)的层序为: 上覆层:耕土.30cm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21,66(19):2476-2485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应用数量在我国南方地区日益增长,但人们对如何设定适宜的地板温度范围存在一定的疑惑.本文通过标准解读、文献调研和实地人体实验,对舒适性地板温度范围进行了研究.文献总结表明,东亚地区人群偏好的地板温度普遍高于现有标准推荐值(约25~29°C).在重庆某住宅中,招募了45名当地受试者,对25~35°C的6个不同地板温度进行了问卷投票人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夏热冬冷地区人们偏好较高的地板温度.长期停留时,中性地板温度约为28°C,但热舒适性地板温度约为29~32°C,期望的地板温度在32°C左右;而短暂停留时,期望的地板温度在33~35°C.因此,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分散式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建议将经常停留和短暂停留区域的地板设计温度上限值分别提高到32和34°C.  相似文献   

13.
藏南沉错沉积物水蚤残体组合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活塞取样器在藏南沉错获取了连续的沉积岩芯, 选择顶部的117 cm岩芯段进行水蚤(Cladocera)残体分析. 根据水蚤的种类、数量和生态习性, 从下到上可以将岩芯中水蚤组合划分为5个带: CL0组合(117~101 cm)没有发现水蚤; CL1组合(101~77 cm, 约公元1407~1533年)出现钻孔中的全部9种水蚤, 并达到序列中的最高含量, 反映了在温暖的沉积环境中有大量的外来冷水注入和有机质输入, 湖泊宽浅适宜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 CL2组合(77~29 cm, 约公元1533~1831年)的水蚤数量和种类大大下降, 只有为数不多、环境适应性较强的Chydorus sphaericus经常存在, 说明了当时的沉积环境非常恶劣; CL3组合(29~10 cm, 约公元1831~1941年)的优势水蚤种类与CL1 组合接近, 但丰度下降, 特别是喜有机碎屑环境的水蚤数量大大降低, 反映了环境有利的条件下, 流域地表的植被发育仍然较差; CL4组合(10~0 cm, 约公元1941年到现在)除没有发现浮游型水蚤外, 其他7种水蚤均可见到, 稳定的湖泊水温使广温型的水蚤种与窄温型的浅水种相比, 已经失去竞争优势. 该孔水蚤组合反映的环境变化得到其平行孔的介形类组合、环境磁学与相关参数以及硅藻-盐度转换函数研究结果的支持, 反映了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中的水蚤组合对沉积环境的敏感性和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雷州半岛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面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雷州半岛西南部沿海的古珊瑚礁,是广东大陆沿岸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发育在中更新世玄武岩滩地上的典型珊瑚岸礁.该区的地壳垂直运动自新第三纪以来为沉降区,到全新世中期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近数十年是轻微下降区.我们于1993~1995年间先后3次考察了灯楼角(20°13′N,109°56′E)和水尾村(20°24′N,109°52′E)的古珊瑚礁,前者礁平台(礁坪)最宽处约1km,长逾2km,后者礁平台宽约0.5km,长约1km.是研究全新世高海面较理想的地区之一.1 古海面标志物及其确切位置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最重要是要找到能真正代表当时海平面的位置,并能测定标志物的高程和年龄.经多年研究认为,以大型块状滨珊瑚构成的礁顶面,是研究古海面的最好标志物.南海礁区单个礁体的礁顶面,宽度从几十米到千米以上;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其礁平面很平坦,高差很小.由于珊瑚只能在水下生长,其实际生长上限在大潮低潮面下1m深,珊瑚礁顶面记录着海平面的确切位置,珊瑚样品又是多种测年方法的上选材料,因而珊瑚礁顶面是古海面的极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连续、长时间序列的多年冻土温度数据在开展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生态、水文效应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西大滩、五道梁、唐古拉3个观测点的实测地温数据首先对多年冻土模型及其参数化方案进行了验证、优化和标校,以实测数据和经过校正的CMIP6逐月5 cm地表土壤温度数据作为模型的驱动数据,模拟了3个观测点1900~2019年多年冻土地温变化,并对1920年以后的模拟温度变化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多年冻土模型对处于地温年变化深度以下地温的模拟误差低于0.1°C,表明模型对于多年冻土的热状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2) 1920~2019年西大滩、五道梁、唐古拉各模拟深度的年平均温度均呈现升温趋势,年地温变化(15 m)处的平均升温速率为0.07°C/10 a(0.05~0.09),不同深度岩土层的热状态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时间,深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较于浅层有20年左右的滞后;(3)多年冻土上限下降速率相差不大,平均为0.6 cm/a;多年冻土下限的上升速率分别为13.4、4.0和4.0 cm/a;多年冻土厚度分别减少13.9、4.6、4.7 m;(4) 3个观测点...  相似文献   

16.
刁法启  熊熊  郑勇 《科学通报》2012,(18):1676-1683
采用分层介质模型,联合陆地GPS资料和海底GPS/Acoustic资料反演了Mw9.0日本Tokohu大地震的静态位错模型.反演中,根据先验信息引入更切合实际的断层几何构型,即倾角随深度增加,而走向角则随海沟的走向而变化.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地震矩为3.68×1022Nm,对应的矩震级为9.01,最大同震滑移量约为45.8m.位错主要分布在从39.6°N延伸至36.97°N约240km的范围,并且绝大部分位移在小于40km的断层浅部.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相对于仅使用陆地GPS资料的情况,联合反演能更好地分辨断层的位错分布情况,联合反演结果更真实地反映了断层的破裂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圪塔河中桥是榆次龙白-祁县城赵高速公路在榆次北田镇巩村东约500m处跨越圪塔河而设.此桥采用3~20m装配式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梁中心桩号为K24+748,右前夹角为90°,全桥1连;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台、柱式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桩长按小桩号到大桩号顺序为:43~47~50~43m,其直径Φ1 500mm,为摩擦端承桩,桩基施工完毕后,对其24根桩进行了"声波透射法"无破损检测,桩的完整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8.
王为 《科学通报》1993,38(3):258-258
1 海滩岩的位置、高程与年代贝澳湾是香港地区大濠岛(大屿山)南岸向西南开口的小海湾(图1(a)),宽约1km,湾内现代沙堤堤顶高4.5m。堤后潟湖大部分已干涸,现代沙堤之后约120m有一条平行的古沙堤,高程为7-6m。贝澳海滩岩埋藏于古沙堤东端及干潟湖之下(图1(b)),厚70-80cm。其中至少可分上、中、下三层,各层具斜层理或交错层理,主要成分为石英砂、砾及贝壳碎屑,层间  相似文献   

19.
从MT探测结果推论腾冲热海热田的岩浆热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白登海 《科学通报》1994,39(4):344-344
云南腾冲县热海热田位于县城西南18km,地理座标为:24°57.5′N/98°26.5′E,海拔约1600m.该地热田地热显示强烈,是我国著名的沸泉群和喷汽孔区,沸泉温度为96℃.热泉排放HCO_3-Cl-Na型水,TDS达2.8g/L ,SiO_2含量最高达450mg/L.根据地球化学温标,热储温度一般为230℃.地下沸腾面接近于地表,热田可能为一含饱和水的高温热水系统.热储岩石在北部澡塘河一带为燕山期花岗岩(69Ma),南部松木箐一带为高黎贡山群变质岩.上覆新第三系南林组为角砾岩.在热田西部和北部,下更新统安山岩不整合覆于南林组之上,东部为东大坡头中更新统橄榄玄武岩(0.5Ma),其熔岩自火山口喷出后向西漫流于热田内部的澡塘河和门前河中.  相似文献   

20.
凤朝 《科学通报》1999,44(6):672-672
以我国海洋学家汪品先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大洋钻探计划184航次(ODPLeg184)已完成第一项工作.他们在我国南沙(ODP1143井位,水深约2800m)已打出3个钻孔,并获得大约1150m的岩芯.最初有关方面只同意钻孔深度为400m,在他们的要求下延伸了100m,钻至500m处.样品揭示了约8.5Ma的连续沉积纪录,表明大约在3.8Ma前环境发生过突变.从剖面上已发现大量的火山灰层,并在下部见到浊积层.这些将提供南海南部详细的气候和沉积环境变迁的纪录.此次航行的下一步工作将在我国东沙群岛以南的深海区域打3个钻孔.人们期待在那里能获得渐新世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