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理论与经验证据的关系问题上,当代科学哲学涉及的核心问题是经验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命题"。典型的"不充分决定命题"以"经验等值命题"为基础,强调经验对理论的非对称性和非决定性。但劳丹和利普林对"经验等值命题"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命题只是一个猜测性的假设,它没有普遍性的理论根据;进而他们把"不充分决定命题"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后承主义",依据于经验对理论的直接确证。然后,劳丹等人利用"间接确证"模式,试图通过截断经验等值命题与不充分决定命题的逻辑联系来反驳不充分决定命题。  相似文献   

2.
弦论作为最有希望的大统一理论,得到了包括霍金在内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推崇。但是,就目前看来,弦论既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也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弦理论的大厦完全是用概念和数学推演所构建的,于是弦论的"检验难题"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家就此质疑弦论的科学地位,而弦论的支持者则试图"改变规则",回避经验检验,诉诸于美学等形而上学原则。文章分析了弦论中"检验难题"出现的背景及原因,接着对检验一词的含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最后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给出了一般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贝克尔从经验证据方面批评默顿命题所派生的"虔信主义-科学"假说,否认德国虔信主义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刺激。默顿反驳,认为由于对理论脉络的忽视,该批评没有抓住社会学意义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般性假说的关键,没能根本上损害命题的有效性、完整性,反而构成了"最新话语谬误"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克尔针锋相对以"公认话语谬误"反驳默顿的"最新话语谬误"批评。批评和争论折射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科学哲学问题:理论与证据的关系、最新话语与公认话语的张力及批评与反批评的互动、理性与非理性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5.
通常将萨普的表述作为对科学理论句法观的标准理解,但对比卡尔纳普的原始表述,表明萨普的表述中存在诸多误解:一是认为句法观仅限于以一阶语言来重构科学理论,未指出句法观已将类型论与数学都囊括于其基本演算中;二是未指明"经验定律"就是重构后的科学理论"公理系统"中的"定理";三是对观察子演算及其形式语义的引入,误解了卡尔纳普在句法观中提出的经验语义解释及模型概念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理论如何能够被我们判定其真或伪,成真的概率有多大,是科学哲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当代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斯温伯恩对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进行了逻辑演绎。他提出,科学理论的成真概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经验成真概率;其二是先验成真概率。前者依靠科学理论的"解释力";后者则依靠科学理论预设条件的"简单性"。两者一并构成了我们判定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斯温伯恩关于科学理论成真概率的原理不仅适用于非生命事件的解释领域,而且也适用于有生命的人格性事件的解释领域。  相似文献   

7.
科学实践哲学的目的 是要重新建立正确的、完整的科学形象,并不是单纯的排斥"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但是目前为止其所关注的几乎全是"发现的语境"中外部的科学实践活动,没有涉及到个体大脑内部的认知活动.科学理解的语境理论弥补了这一空缺,通过对科学理解的本质、标准、方法等的界定,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理解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是恩格斯提出的两大理论,辩证自然观是通过自然科学这一中介去认识、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辩证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的整体进行相关哲学问题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辩证自然观"与"辩证科学观"的形成,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哲学具有重大的价值,但其并没有像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那样的独立与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9.
维也纳学派一直被看作维特根斯坦的模仿者,尤其是其证实主义的观点,更是被认为直接受到了《逻辑哲学论》(TLP)的启示。本文从"证实"问题出发,以"对象"这个概念为切入点,试图澄清二者之间的真正关系。在TLP中"对象"代表的不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是逻辑上的设定。这表明TLP中没有对经验的讨论,从而也没有证实的思想。在1929年之后,维氏将语言的意义建基于实指定义上,并开始讨论证实问题,但对经验的关注只是他向日常语言过渡的一个阶段。因此维也纳学派和维特根斯坦的相似性只是逻辑形式上的相似性,维也纳学派力图建立统一的科学语言,解释科学语言和科学认知如何融合逻辑和经验这两个要素,而维氏的关注点则在日常语言所折射出的生活多样性上,不同的语言观造成了他们根本立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18-122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采取一种哲学上的"最小主义策略",是沿着自然主义方向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重新定向的努力,但法因本人的理论也陷入自我循环,没有解决长期困扰自然主义者的自然与规范的二元悖论的问题。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最终并没有清晰地阐明规范性与因果性的关系问题,没有找到一条走出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自然与规范的两难困境的出路。"实践的规范自然主义"的合理性模式或许是一条走出当前理论困境的出路,但其内容和细节尚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