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初唐诗坛,真正英姿勃起、文彩飞扬,并企图扫荡文场、扭转诗风者,还要属高宗、武后时代的陈子昂和“四杰”等人。是他们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使武后时代成为唐代诗风真正发韧的起点。不过,如果把“四杰”比做急先锋,那么这中军主帅则必属陈子昂。本文在详细分析陈子昂在初唐诗坛出现并崭露头角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陈子昂诗歌的意境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在初唐诗坛上,有两个人,对诗风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力排只重齐梁绚丽诗风的陈子昂,另一个就是继之而起的张九龄。陈子昂,自盛唐开始便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赞扬。而对于张九龄的评价,历代诗评家都认为是上乘之作,但文学史上却不著其人,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张曲江(九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初唐的社会状况、创作概况、诗文革新历程和陈子昂的哲学储备诸要素谈起,以时代背景和文坛趋势要求文风改革为切入点,引入对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风骨"和"兴寄"及其美学意义的探讨."一代唐音‘起'射洪",概说了陈子昂诗文革新的贡献,然而"起"却是评价他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清丽诗风,作为唐诗艺术风貌之一,当指清新秀丽美好之意,它既有清淡、宁静、优美的一面,也有自然、清爽、明丽的一面,而非追求文辞之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诗歌的清丽诗风有不同的特点。随着唐王朝的一去不返,唐诗的清丽之风也随之落幕。  相似文献   

6.
初唐宫廷咏物诗在内容上以应制咏物为主,但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唐太宗时歌咏事功与时代风会交融的咏物诗,武后及中宗时期务求藻饰及童蒙示范的咏物诗都体现出初唐宫廷咏物诗不同的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自此以后唐诗的两个重要质素。开一代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本文旨在从其倡导的“风骨”与“兴寄”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伟大诗人李白,其千余首诗作世代为人们所推崇。然而,作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和评判者,他不可能仅仅埋头于创作,对风雷滚滚的诗坛无动于衷,他还肩负着廓清妖雾、净化诗坛的历史重任。正是在这个方面,李白的历史贡献也是不能低估的。大力主张改革齐梁以来雕藻浮华诗风的前驱是陈子昂,而以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彻底扫荡这种不正风气的战将却是李白。诗人虽没有文学批评的理论专著,但是以诗论的形式分析、评述诗坛形势、诸家诗歌创作得失的作品还为数不少。诗人这部分宝贵的文学遗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晚明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晚明诗风也随之一变,风靡一时的竟陵派登上了明末诗坛。明末竟陵诗风的形成原因,有时代原因,也有"复古"与"性灵"的反思以及竟陵派领袖钟谭的个人命运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初唐文学的批评直接关系到对整个唐代乃至我国中、近古文学的倾向认定,王勃和陈子昂是初唐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了解他们文学主张的异同,对认识随时代更迭而冲突交融的我国文学流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1.
初唐四杰的人格品位与初唐宫廷诗人御用性不同,在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与他们自己独特的身世遭际中形成的健康的儒侠互补的人格精神,使他们具有崇尚雄词健笔的诗学理想,诗歌创作中把儒家的功名理想与任侠尚武的民间性结合起来,诗歌华彩而不伤气骨,有刚健之风,基本具有了盛唐之音的风格内涵,担当了引领唐诗走出了六朝低迷轻艳诗风低谷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陈子龙所处的时代,经历了多次复古与反复古更迭的文坛并没有大放异彩,明王朝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文坛浅陋、庸俗的诗风并不能承担起拯救时弊的重任。陈子龙在这种情况下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承前后七子之余续,宗法唐诗秦文,提出了"文以范古为美"、"诗之为经"、"诗有六义,比兴要焉"等文学主张。强调诗人要忠君爱国、济世安邦,诗歌要雅正崇古、忧时托志。  相似文献   

13.
以李商隐为中心而以杜牧、温庭筠为两翼的晚唐缘情诗派,曾使晚唐诗坛呈现出一时的繁荣。缘情诗派在晚唐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兴起,是唐诗由盛及衰历程中的回光返照。群体意识的弱化与个体意识的扭曲,构成了该诗派情志的内核,细腻婉媚诗风的形式,构成了该诗派的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山水诗歌内容地域风格、意境扩大深化、五律体裁三个方面,对初唐四杰山水诗上承上启下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将比较批评方法广泛运用到《唐诗评选》中,《唐诗评选》对唐诗在诗体、诗风、作品方面的分析都运用了比较批评,这有助于展示船山先生对唐代诗体的演进过程、诗风的时期变革、文人风格的异同以及诗作的语言、格调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明代诗坛宗唐诗风的沉闷窒息与易代的巨变沧桑,清初诗坛却蔚然兴起了宋诗热,贯穿并盛行于有清一代。清初宋诗热的发展呈现为三个小的阶段而有着各自的内涵,其成因分别与易代乱世、唐诗审美艺术的审美疲劳及政教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向来被视为唐诗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这一结论的由来,主要凭据是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呼唤诗歌革新的言语。然而通过细读《修竹篇序》,并考察陈子昂生平为人,却能发现陈子昂引领唐朝诗歌理论革新的定论值得商榷。其真实情况是《修竹篇序》对于齐梁诗歌的批判有失偏颇,而陈子昂只是口号式地提出“风骨”、“兴寄”,相关诗学理论的总结和提升有赖他人创作实践的弥补与总结,由此成为盛唐诗歌努力追求的精神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东晋末、刘宋初的诗坛上,陶渊明的诗歌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当时玄言诗和形式主义诗风甚嚣尘上,他不但以其创作实践打破了玄言诗的一统局面,而且不受时代风尚的束缚,能够以其作品的清新内容和朴素风格,与太康以来就已形成的繁缛雕琢的形式主义诗风分道扬镳。在那个历史时代里,陶诗是具有革新的进步意义的,他不愧  相似文献   

19.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沙鸥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大后方诗坛上诗风独特、影响甚著的四川方言诗人。他通过选择以四川方言入诗作为自我突围、转型的突破口,寻找和确定了属于自己诗歌创作的风格与特色。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诗人用四川农民活的语言来书写大后方农村的凋敝破败与农民的苦难生活,既接续了深入民间、为民代言的传统,也为新诗民间化、大众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