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静  何宇 《科技信息》2010,(2):233-233
地下建筑的空间环境与地面建筑相比,有其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地下空间环境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和改善地下空间环境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赵辉  王金鹏 《科技资讯》2010,(5):106-106
在人类生存危机的今天,地下建筑已经成为缓解这一危机较为现实的有效途径。地下建筑的空气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与地上建筑相比都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根据这些区别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为创造满意的地下空间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下建筑的不断发展,城市里出现了多种功能类型的建筑形式,我们在对地下建筑空间进行节能设计时,需要根据地下建筑空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4.
城市下沉式广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大量的城市广场实例分析,阐明了下沉式广场作为城市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地面与地下交通的节点、城市广场的拓展与补充和地下建筑的主要外观等3个主要特点,说明了其在城市广场中的作用和地位。总结了城市下沉式广场设计的以人为本,突出建筑的人性化和推崇生态空间的三原则,并提出了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空间尺度,环绕空间的融合以及广场道路等难点与重点,为今后城市广场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处于地面以下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地下建筑的结构特点及特殊环境使其一旦发生火灾,扑救极其困难。本文论述了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下建筑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提出了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7.
防火隔烟水幕在地下建筑火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下建筑火灾特性出发,提出了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火烟运动模式及其沿地下巷道运动的火烟温度、火风压沿程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火烟与防火隔烟水幕相互作用特性,最后依据我国地下建筑防火规范,提出了防火隔烟水幕在地下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多元空间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空间绿化是我国园林绿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多元空间绿化的途径包括:屋顶绿化、绿门绿化、立体花园建设、挡土墙的利用、通透性立面物绿化和地下建筑内外空间环境自然过渡.多元空间的绿化能够进行空间的限定与分隔,柔化空间,丰富室内剩余空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居住区建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充分认识其内涵尤为重要。从居住区室内、室外环境的两方面,全面阐述了空间组织与变化、环境构成与塑造、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等对完整居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成功地印证了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的理论,既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又体现了人物生活的具体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统一。特别是他在自然环境、空间环境、思想环境等环境描写方面更为突出,更能显出其独到和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1.
崔萍 《科技资讯》2006,(19):231-232
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只有这样,环境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艺术,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趣味,这是它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正刚 《科技信息》2013,(24):429-4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建筑的建造使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结构功能日益复杂。地下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及所处特殊位置环境,也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试从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入手,对扑救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蔡剑锋 《科技资讯》2013,(18):42-42,4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地下建筑成为城市立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地下建筑数量和层数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又为火灾扑救提出了难题。本文根据其建筑特点和其火灾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多角度地深入研究地下建筑火灾扑教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光裕  汪海 《科技信息》2012,(32):101-102
“发现环境问题——进入现场——探寻环境问题的真相——解读其背后的社会问题”是环境社会学通常采用的研究路径,“发现环境问题”是其重要的逻辑起点。本文尝试抛开“污染”、“破坏”等传统的思维惯习:以空间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环境问题,进而对该研究路径进行反思,试图作出某种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5.
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技术创新。基于多政策交叉影响效应的视角,采用2004—2017年中国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政策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环境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在全国范围,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作用均与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增强。东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双重政策与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正相关,这种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对邻近地区发挥更强辐射作用。结合区域发展情况,提出及时动态调整多政策工具组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拓展地下空间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发展平战结台的地下居住和公共建筑、地下高速交通网、地下公用和服务设施等。  相似文献   

17.
外部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是人们外部活动的载体、生活的容器;环境影响着人的生活,而人的感知.行为也影响着环境。以人为本的外部环境设计才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等学校交往空间的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靖  刘绍娣 《科技信息》2009,(29):337-337,38
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高校广场空间、校园中道路空间、教学区交往空间以及生活区交往空间四个主要场地的环境设计手法进行了探讨,总结出高校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重点论述了居住环境设计中的环境品质定位问题,指出了解在何种背景条件下服务于怎样不同层次的使用者,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设计手法是提升环境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广场的物质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点,是城市居民活动的载体,是容括城市历史文脉、文化艺术的物质环境空间。笔者从物质环境建构的角度,对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可达性、舒适空间营造、自然景观等方面的设计建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城市广场的物质环境建构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城市广场的建设与设计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