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电修复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方法.结合动电修复的理论、设计和操作要素,分析了动电修复中铅污染土壤的效果与机理,考察了pH值的变化规律和成因,进而探讨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镉、铬、砷和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土壤动电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动电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是指通过直流电场力的作用 ,溶解在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 ` 电迁移、电渗流、电泳和自由扩散等过程穿过土壤移向电极区 ,富集在电极区的重金属污染物用工程化的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进行处理 ,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该技术具有费用低且处理较彻底、不需挖掘被处理的土壤、所需的化学试剂少、工程操作方便和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等优点 ,是一门较有发展潜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近年来已引起环境科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传统的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治理技术具有技术要求和经济成本高,严重破坏土壤结构等缺点,不适于低浓度、大范围污染土壤的治理及应用.与之相比较,植物修复以其修复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独特的优势正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就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植物修复的原理与优缺点及其研究展望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电动修复是一种高效的原位修复技术。笔者就电场对植物富集重金属的作用、电场配置方式及其与添加剂的协同影响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多数研究表明:选用合适的电场配置和电场强度,不仅能够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植物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而且对植物生物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选用交流电场或是低强度的直流电场不仅能够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还能够避免电场给植物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较好的选择。笔者认为,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加强超富集植物与电场联合修复机理研究,研发高效低廉环境友好型强化剂,最终形成针对一种或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电动联合修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对植物提取、植物钝化和植物挥发等植物修复技术类型及植物修复机理,包括植物本身分泌特殊物质来螯合溶解难溶性金属;通过某些微生物或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体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一些土壤改良措施如螯舍剂、酸性肥料等的施用增加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效率等做了简要论述。分析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已被证明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土壤修复技术;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和影响因素,其中主要的修复技术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修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等,对于复合污染的土壤,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是现在土壤修复的研究趋势;此外对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方法,指出植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土壤金属污染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生物修复的概念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式出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个方面的一般原理、方法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指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基本上处于试验开发阶段,其今后研究的重点为探索超积累植物修复的机理,开发土壤改良剂和生物吸附剂以增加效益,超积累植物生物学性状的改善和微生物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联合修复作用的发挥及生物修复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预料,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强化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刘雷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7,25(2):229-232
由于植物修复效率的限制性因素较多,影响了其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修复强化措施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本案,为了对受过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电动力学的修复性能进行研究,笔者自制了实验装置,采取提高电压法和间歇断电法两种办法,实现了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率的提高,该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也研究了多离子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  相似文献   

11.
稳定化是一种相对经济有效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办法.以湖南某历史遗留含重金属尾砂污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向土壤中添加不同的药剂,以稳定化后土壤的浸出毒性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优的稳定化药剂配比.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氧化物的含量是控制浸出毒性的关键因素.基于标准HJ/T299—2007,加入最优配比药剂土壤的浸出液中As的稳定化率为90%以上,其他重金属的稳定化率为95%以上;基于标准GB 5086.1—1997,浸出液中As的稳定化率为88%以上,其他重金属的稳定化率为96%以上.SEM照片显示稳定化后形成了晶体,包裹重金属达到稳定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电动修复法对高浓度含铜污染土壤修复的可行性,对铜含量为1500 mg/kg的污染土壤进行了电动修复。实验研究了不同修复时间下电流变化、土壤pH值变化和土壤中铜的迁移规律,并采用BCR法对土壤中铜的不同形态进行了分离提取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电动修复技术对于高浓度含铜污染土壤中的铜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修复电压为30 V,修复时间为7 d时,土壤中的铜含量可以降至400 mg/kg以下。修复后铜的弱酸提取态占比增加,可还原态占比降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占比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冶炼厂对周围的农田土壤造成了重金属的污染,其中铜的污染最严重,20m处铜的全量和有效态分别是319.8mg/kg和218.5mg/kg,是对照的18倍和39倍.对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测定表明:三种酶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抑制,其中脲酶活性变化最显著,20m、200m、400m和800m的酶活性和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77.4%、54.8%、52.4%和33.9%,而且其活性和铜的污染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本文建议可用脲酶活性作为冶炼厂铜污染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污泥中重金属去除方法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凤娟  邢世和 《武夷科学》2006,22(1):278-283
本文详述了研究污泥中重金属去除的现实意义和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别讨论了土壤、水体、生物体的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各种影响因素,总结了我国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铅锌矿区土壤镉污染的动电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镉污染的高岭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动电修复中通电时间和施加电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通电时间可提高镉的去除比例,通电7 d后从阳极开始的18 cm范围内镉含量显著降低;提高操作电压,也可提高镉的去除率.但由于阴极处pH较高,试验中均发现此处高浓度镉的富集.在阴极和土壤之间加设阳离子交换膜,使整个土样均保持较低的pH值,避免了阴极附近pH值的升高,防止了镉的富集.图6,表2,参10.  相似文献   

17.
六安市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15份土样中的Cu、Zn、Pb、Ni、Mn含量,调查了安徽省六安市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土壤中Cu、Zn、Pb、Ni、Mn的含量分别在8.15-32.45 mg·kg-1、20.1-95.15 mg·kg-1、45.75-61.6 mg·kg-1、39.1-73.1 mg·kg-1、91.45-275.25 mg·kg-1之间.以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计算出各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结果表明:以土壤背景值为标准评价,各调查区普遍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综合因子评价已达中度污染,表现为复合污染,普遍受到Pb和Ni的污染,Pb的污染最严重;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评价,其综合污染指数为1.43,是Ni引起的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8.
海泡石修复重金属Pb、Zn、Cd复合污染的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泡石对重金属Pb、Zn、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海泡石对植物生物量,植物体内重金属浓度、P浓度以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添加海泡石可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及玉米对P的吸收,抑制土壤对重金属Pb、Zn、Cd的吸收。海泡石可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重金属浓度,增加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重金属浓度,从而抑制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有效阻隔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内的迁移。该物质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能力,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属于表面络合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