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峥 《世界知识》2014,(9):58-60
3月14日,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发表公开声明,称美将计划放弃对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的管理权,并将其移交给“全球利益攸关方”。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美国推动互联网国际治理民主化的正确一步。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ARIA)。法案名称中的"再保证"字眼略显拗口,但其实并不陌生。2009年9月,美国时任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在华盛顿演讲时首倡"战略再保证"概念,试图以此替代"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座标,其含义简言之就是:美国欢迎中国崛起,但中国也应设法让其它国家放心。在《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中,"再保证"的主体由中国换成了美国,即美国要向亚洲盟友提供再保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是中国的两个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曾给中国以经济军事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提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就是对中国的友谊,相反,仅仅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手段。美国战时对华政策的目标就是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实行全球战略的工具。我们认为,早有把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与其全球战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一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自一战以来一直觊觎着世界霸权,而独占中国、称霸亚洲是其既定目标。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旨在吞并中国、独霸亚太区域的侵华战争。这不仅威胁到了美国的在华利益,更是对美国谋求远东霸主地位的挑战,对此美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七·七”事变后,罗斯福在芝加哥连续三次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其用意就在于警告日本:美国不容忍它  相似文献   

4.
正就在我们欢度猴年春节的2月10日,欧盟决定就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发起为期10周的网络公众咨询。按照欧盟的说法,此次公众咨询对象为"所有利益攸关方"。3月中旬,欧委会还将举行一次"利益攸关方会议",讨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和发达经济体却一直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国家自然会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利益攸关"。2016年是中国入世第15个年头。根据当初中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更加明确美军自阿富汗撤出的意向,阿局势即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2018年7月以来,美国启动了与塔利班的和谈。阿局势的"利益攸关方"们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准备应对美国自阿"不负责任撤军"可能产生的后果。阿富汗问题对地区形势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是直接的"利益攸关方",同时也是可以深刻影响阿问题走向的力  相似文献   

6.
一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前后,曾和民主党谋士们一再鼓吹要“重新研究”对华政策,表示“必须设法改进同大陆中国的往来”。与此同时,他们纷纷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两个中国”的各种謬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制造“两个中国”的新方案,作为“改变”对华政策的蓝本。综合美国报刊所传,美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的新阴谋大体有如下三种: 第一,是台湾成为“独立国”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蒋介石集团的军队撤出金门和马祖;台湾“独立”,成为联合国的新会员国;中国“进入”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但中国政府必须保证不以武力解放台湾。肯尼迪于1960年7月3日在答复英国“星  相似文献   

7.
大事记     
11日联合国秘书长就“国际青年年”发表文告,号召占世界人口20%的青年为全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由日本、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共同体有关部长参加的第九次三方通商会议在东京闭幕。就各方新的多边贸易谈判问题达成协议。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结束对美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访问。 12日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访问约旦,双方就公正和平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努力的原则取得了一致意见。为期两天的东盟六国外长特别会议闭幕。会议就柬埔寨问题等发表了联合声明。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接见法国外长罗朗·迪马,双方讨论了马  相似文献   

8.
5月对美国是流年不利的月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星期,美国对华政策接连遭受到两个重大打击,政治上是5月24日台湾爆发的反美示威,经济上是英国5月30日单独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本来已经走入穷途末路的美国对华政策,经过这两重打击,更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在美国国内,报纸掀起了一片要求重新审查美国对华政策的呼声,主张对中国采取“新面貌”政策。所谓“新面貌”政策就是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9.
在菲律宾国内的一片反美声中,菲律宾总统马卡帕加尔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两天(10月5日和6日)的国事访问,同美国总统约翰逊举行了会谈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大肆渲染,说这次访问和会谈“反映了菲律宾和美国若干年来存在的特殊友谊和合作的精神”。但是,来自马尼拉的反应却迥然不同。《马尼拉时报》尖锐地指出,这次访问对菲律宾人没有什么好处;它“纯粹是给美国的竞选宣传帮忙。根本谈不上获得了成就或讨论了实质问题”。《马尼拉纪事报》更直截了当地认为,联合公报“是为在菲律宾的美国人发表的”,“大部分菲律宾人都感到很不自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中国通”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问题。指出:以史迪威事件为界限,前期,“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是一致的,即“扶蒋抗日”。但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则为“扶蒋反共”,而“中国通”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与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最终成为所谓“丢失中国”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佐利克的东南亚六国行,低调、务实、周全。佐利克称此行为“咨询和倾听之旅”,说东盟是“美国全球视野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杨楠 《世界知识》2022,(13):59-61
<正>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对华政策演讲。这场演讲原定4月下旬发表,后因布林肯感染新冠病毒而推迟。在40多分钟的演讲中,布林肯继续渲染“中国威胁”,重申美对华开展“长期战略竞争”的定位和取向,并且概括出以“投资、协同、竞争”(invest,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郭震逸同志《变动中的克林倾时华政策》一文。日前欣沛合同志投书本刊,对该文提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意见。现将此函发表如下,以期广大读者能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和探讨这一问题。目前,克林倾政府的对华政策正在最后形成过程中。美国许多有识之士主张美国应同中国建立“建设性的关承”。有影响的大西洋理事会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发表的一份政策报告说,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分歧,“许多经济、安全和其他利益仍需要美国和中国建立一种富有成果的关系”。克林顿政府当会认真考虑这些意见吧。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博览》2011,(14):11-11
西方非常清楚自己希望从面貌一新的中国那里得到些什么——鉴于欧洲对新兴大国缺乏一致的政策,这里的西方主要指美国和日本。对于这一点,可以用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创造的一个陈腐但仍然有用的说法来概括:他呼吁中国政府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平衡中美日三角关系。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因素对于日本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任何同盟关系的强化总是需要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和共同对付的潜在对手。美国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大陆在政治经济上的力量日益强大,因此美日在对华政策上将拥有共同的利益,即美日合作牵制中国”。近年来,日本的《防卫白皮书》用了大量篇幅谈论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强调“中国的导弹指向亚洲和日本”。2002年8月2日提交内阁的《防卫白皮书》进一步强调,中国国防经费14年来一直…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蒋双方的战略目标存在严重对抗,使得作为美国战时对华政策具体执行者的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势在必然。当对日战争胜利在望,美国战时对华政策被置于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之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实施重心开始由战时军事目标转向战后政治和经济目标。罗斯福“舍史取蒋”,由此导致了所谓的“史迪威事件”。  相似文献   

17.
1982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美国总统里根亲赴拉美,访问了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还会晤了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的领导人。这是他就任总统以来第一次出访拉美国家。里根此行的目的何在?简言之,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和“南大门”,维护美国在拉美的重大经济利益,修补美国与拉美之间的裂痕,缓和经济矛盾,加强  相似文献   

18.
今年4、5月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了南美八个国家;7月间,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弟弟密尔顿·艾森豪威尔到中美洲各国去访问;最近,国务卿杜勒斯在中近东形势正紧张的关头,又抽身去巴西进行了三天的访问。这一系列的忙碌活动,表明了美国对拉丁美洲包藏祸心,而杜勒斯的巴西之行,更突出地暴露了美国怀有迫切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在“间接侵略”的幌子后面杜勒斯在里约热内卢发表了一篇演说,其中强调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和“问接侵略”的危险性来进行恫吓。杜勒斯说:“间接侵略和为外国利益而煽起内战的技巧已经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1937年至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美国对华政策长达35年的历史误区产生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1942年-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转折期的“两条路线”斗争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王鹏 《世界知识》2023,(9):35-37
<正>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已两年有余,其对华政策不仅全盘继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极限打压,更冠以“战略竞争”的名义在策略、手段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理解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实质是我们精准把握美国对华政策并积极、有效应对的前提,而拜登政府频繁使用的out-compete China(“汰逐中国”)一词,为我们供了一个观察、研判、定性美国对华政策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