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新考虑发展的含义在九十年代开端的时刻,人类社会还有10年就要迈进一个新的世纪。检讨以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社会的发展过分地注重了数量方面,而忽视了质量方面。当今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50亿大关,世界总产值在1985年已达到1.27×10~5亿美元,1989年世界钢产量为7.83亿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更是触目惊心:1989年世界生产原油29.69亿吨,天然气21006亿立方米,煤炭50.15亿吨,同年全世界共消费商品能源114.47亿吨标准煤,还不包括广大农村消费的非商品能源。1985年世界粮食生产16.67亿吨,消耗19亿桶油当量的能源,  相似文献   

2.
能源安全:国外经验的审视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能源(目前主要为石油)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与国之间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日益引起各国(尤其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之一,能源安全问题也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是需要认真对待而又必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也许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有效应对能源危机的做法中得到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得以腾飞的基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能源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5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能源领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本文研究美国、日本和印度5国的能源现状以及发展特点,以期对我国制定能源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22,(1):66-67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是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世界各国均在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实施汽车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正快速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工智能消费场景中。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貌似客观中立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带来预想的性别平等,反而造成女性性别歧视现象丛生,招致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抗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人类社会的镜像,虚拟世界出现问题,病根在人类世界。因此,构建机器伦理,加强行业自律,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增强女性在人工智能行业中的话语权,让男女平等观念深入到虚拟世界与机器世界,方是根治人工智能消费场景中女性性别歧视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6.
能源的增长总是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一个标志。但是,这个观点在最近一、二十年内,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们对于本身生存环境的再认识,对能源增长的概念提出了根本的修正。当今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已经足够庞大,对环境构成了威胁。任何事物的增长都是有限度的。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功绩之一,就是提出了“增长的极限”这一命题。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世界矿物能源的发展已经面临极限。但是,由于矿物能源的利用对环境造  相似文献   

7.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仅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将地球上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了超过三分之一,而目前消耗的速度还在加快。如果按现在的消耗速度估算,人类再用数十年就会耗尽地球用了数十亿年才形成的化石能源。更为严重的是,人类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由于使用效率低下,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科学地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斌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5):36-46,35
90年开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报告,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确认如下两点: ·自然温室效应确实使地球比其他时期更暖; ·人类活动排放的结果导致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上升。虽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存在着若干不确定性,科学界尚有争议,但是IPCC概括的两点结论,无疑是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能源利用和森林砍伐。能源利用又胜过森林破坏。为此,世界能源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接受气候变化的挑战,在全球变化中构建能源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能源消费和排放的世界大国,中国遭遇到相同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世界:客观压力和主观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从科技、经济、社会的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会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当代人类及其社会正在为跨入信息时代进行科技知识和经济实力的准备。这个趋势有其特定的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时代背景,这个背景可以表述为四大客观压力和四大主观需求。当今世界承受的四大客观压力有: 人口过量——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地球相对过载; 资源紧缺——正常消费与非正常消费(浪费)并行作用,能源、水源、资源出现紧张、匮乏; 生态失调——工业文明伴生出环境污染,公害蔓延,自然生态难以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0.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全球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地球上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储存量快速减少,在有限时期内将会用尽[1].  相似文献   

11.
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是当前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和化工原料.随着历史的进程,它们失去了再生的条件,大量消耗必将导致快速枯竭.以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寻找可再生性的替代能源和化工原料,特别是新的液态燃料,已成为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不到0.5,逐步提高到大于1,2004年达到1.6.预计2005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将继续高于1.整个"十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大于1.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消耗总量的40%,石油消耗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据有关专家测算,至2020年,中国对海外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惊人的55%以上.若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能源消耗,已成为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4.
氢能与燃料电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有的能源和资源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耗,特别包括石油、煤、天然气等在内的矿物质能源,不仅将在未来的一、二百年内耗尽,而且正在向大气排放每年以千万吨计的CO2、NOx和SOx,这些有害物质正在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人类处于以石油、煤炭等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为主的"碳氢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6.
石油是当代工业的血液、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兴旺的命脉. "石油" 一词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对石油的描述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这种物质的记录.自从发现石油,人类对石油的应用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它的应用更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航空航天,小到衣食住行.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与石油产品的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7.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以数字记录客观事物,通过数学结构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数据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大数据"。大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整体关系的认知。大数据将改写人类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力量。人类社会因为大数据而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为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以煤炭、石油为主的非可再生性能源消费结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替代能源的研发、投资热潮,其中,生物质能备受关注。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能源战略问题是世界各国 ,特别是各大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因为能源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 ,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我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宏伟任务、实现 2 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重要筹码 ,是引发军事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因素。当年的海湾战争和今天的伊拉克战争都与石油资源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今形势下 ,中国应实行什么样的能源战略 ?从全…  相似文献   

20.
发展之源     
正从发现第一口油井,到签订"石油换贷款"协议,从当初的煤电、水电到现在的核电、风电、氢能。一代代能源人舍小家顾大家,攻坚克难,力破"中国贫油论",让我国能源工业从供应严重短缺,蜕变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消费结构大幅优化,清洁低碳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在能源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