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葫芦素甙的抗白血病活性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们用硅胶柱层离方法从葫芦科雪胆属植物(Hymsleya Sp.贵州产)的块根中分离到一种新的葫芦素甙,命名为雪胆甲素甙,分子式C_(38)H_(60)O_(13),熔点154.2~158.2℃,[a]_D~7 44°(C=1,乙醇),味极苦,易溶于乙醇、氯仿,难溶于乙醚、水.红外光谱v_(max)~(KBr)cm~(-1):3480(-OH),1700,1685(C=0).~1H核磁共振谱(250MHz,HMDS为内标,C_5D_5N为溶剂)δ:4.56(双峰,1H,J_(1'2')=7.5周/秒,I'-H).根据J_(1'2')=7.5周/秒,判定为β型甙·~(13)C核磁共振谱(~(13)C50.3MHz,TMS为内标,C_5D_5N为溶剂)见表.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光化学疗法药物——竹红菌甲素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万象义 《科学通报》1980,25(24):1148-1148
我们从子囊菌纲、肉座菌科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B.et Br.)Sace.]天然资源中分离到一种光敏色素。这个红色的色素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里,易溶于氯仿,也溶于丙酮,微溶于热石油醚,而不溶于水。当把这个化合物的丙酮溶液曝光,它恰与枝胞素(Cladochrome)相似与两个氧原子结合,转变成一黄红色的化合物。经丙酮重结晶,其熔点为209—210°,根  相似文献   

3.
竹红菌乙素晶体和分子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丽 《科学通报》1987,32(1):56-56
竹红菌是我国首先发现并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的一种新型光疗药物。万象仪等从竹红菌中分离鉴定了其含有的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最近,我们利用硅胶板层析法从含有大量甲素的竹红菌乙醇抽提物中分离得到了另一种含量较少的色素——竹红菌乙素。乙素的质谱、核磁、可见和红外光谱均和甲素不同。迄今尚未见到有关竹红菌乙素的报道。因此,我们对竹红菌乙素进行X-射线结构研究,确定了其晶体和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4.
张覃沐 《科学通报》1980,25(22):1051-1051
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 Hemsl)的抗癌有效成分之一冬凌草甲素(Rubescensine A)我们已作了报道。在我们对冬凌草其它二萜成分继续深入研究中,又分得了另一含量较高的、具苦味的二萜成分——冬凌草乙素(Rubescensine B),经结构鉴定与Fujitae从延命草(Isodon japonica Hara)中得到的微量成分Ponicidin为同一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冬凌草乙素亦具抗肿瘤活性,是冬凌草的另一抗癌有效成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申 《科学通报》1990,35(9):676-676
竹红菌是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于治疗皮肤病的新型光疗药物。1980年万象义等分离、鉴定了其主要光敏色素、竹红菌甲素(简称HA)。1986年竹红菌中另一光敏色素、竹红菌乙素(简称HB)也被分离和鉴定。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6.
不溶性纯丝素薄膜的制备及其机械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丝素蛋白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 但其实际应用受制于其再生后的水溶性及较差的力学性能. 添加其他高分子材料提高材料力学性能会影响其生物相容性, 通过甲醇处理可以改善其不溶性, 但甲醇的毒性可能会影响其生物应用. 报道一种直接制备不溶性纯丝素薄膜而不需要甲醇处理的方法. 傅里叶红外(FTIR)和X射线衍射(XRD)光谱表明, 随浓度的增加, 薄膜中的β折叠构象增加, 当浓度为15%, 干燥温度为60℃时, 材料中的长程 α 螺旋构象基本消失, 薄膜基本不溶于水. 此条件下制备的丝素蛋白薄膜具有优异的湿态机械性能, 最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以达到15.9 MPa和49.4%.  相似文献   

7.
王茜 《科学通报》1989,34(12):904-904
狼毒素Chamaejasmine(1)是一种新结构类型的双黄酮类化合物。1979年由黄文魁等首次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得到,并确证其结构为3,3″-双柚皮素。其后日本学者又陆续从同一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六种狼毒素类化合物。 前文我们报道了3,3″-双黄酮2a的合成,本文报道2a加氢制得狼毒素类似物3,3″-双-(5.7-二甲氧基)-黄烷酮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赵毅 《科学通报》1990,35(3):195-195
关于多种配体与相应金属形成螯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已有专门综述,但金属-2-(5-溴-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5-Br-PADAP)螯合物的HPLC研究报道不多。现有文献中通过一次分离来检测多金属离子的报道较少,特别是在色谱流动相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氯化钠时探讨金属螯合物的色谱保留行为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朱子清 《科学通报》1957,2(1):13-13
自甘肃岷县出产的貝母中,提得兩种新植物鹼。主要的一种命名为岷貝素甲(Minpeimine),产量約0.001%,熔点210—212°,其硫氰酸鹽熔点206°,分析結果,初步决定其实驗式为C_(27)H)(43)O_2N,紫外吸收光譜示知含有羰基。次要的一种命名为岷貝素乙(Minpeiminine),产量約0.0001%,熔点215—216°,其硫氰酸鹽熔点164—166°(分解),分析数据尚未齐备。  相似文献   

10.
javanic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时,从乙醇提取液中分得一新化合物——鸦胆子甙(A).其熔点为243~246℃,[a]_D~(23) 60.0°(C=1.70,水),遇浓硫酸显蓝→紫→褐,分子式C_(26)H_(38)O_(14)(M~ 574).由化学转化及光谱方法确定其结构为鸦胆子苦素E-2-β-D-葡萄糖甙(A).为寻找抗癌新药而对中药鸦胆子(Brucea  相似文献   

11.
包琴珠 《科学通报》1959,4(24):825-825
制霉菌素A-94是我国得到的放綫菌No. A-94所产生之多烯类四烯抗菌素,为淡黄色的結晶性粉末,在含水乙醇或丙酮中結晶后为細小針状結晶之两性物貭。它不溶于醚、苯等非极性溶剂,易溶于含水的低級醇类或丙酮、二甲基甲酰胺、冰醋酸、吡啶、0.05N盐酸或氫氧化鈉之甲醇中。在后者酸硷性溶剂中极不稳定,易失去活力。在不同浓度的丙酮和甲醇中其溶解度亦有差异(見表1)。  相似文献   

12.
黄文魁 《科学通报》1977,22(7):303-303
作者曾经报道过:3,6-二硝基二苯并碘六圜盐(Ⅰ)以及3,6-二硝基-9-对硝基苯二苯并碘六圜盐(Ⅱ)等与碱作用后生成鲜明的有色物质。这些有色物质的溶解度性质与碘盐迴异。有色物质易溶于乙酸乙酯、吡啶、四氢呋喃、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中,而碘杂环盐(Ⅰ)、(Ⅱ)等则表现盐类的典型溶解度性质,一般难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热甲酸、热水中。测定了碘杂环(Ⅰ)和(Ⅱ)硫氰酸盐(X~-=SCN~-)在吡啶中的紫外-可见光谱,表明碘  相似文献   

13.
新鲜天麻的九种酚性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俊 《科学通报》1981,26(18):1118-1118
我们曾经报告了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中的三个酚类成分,即:对羟甲苯基β-D-吡喃葡萄糖甙(天麻素,Ⅰ),对羟基苯甲醇(Ⅱ)和对羟基苯甲醛(Ⅲ),其中天麻素及对羟基苯甲醇已合成,二者在药理研究上已表现出镇静和催眠作用,临床试验也证实了它们对脑神经衰弱和头痛有效。基于上述事实,使我们有理由推断天麻的其他酚类成分也可能  相似文献   

14.
竹红菌乙素对肌质网Ca~(2+)-ATP酶蛋白色氨酸荧光猝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加昌 《科学通报》1995,40(1):76-76
肌质网Ca~(2+)-ATP酶是一种重要的膜蛋白酶,它在肌细胞的收缩舒张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其动力学行为被广泛地研究,但是有关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直接实验数据仍然不足.为了从分子水平上阐明Ca~(2+)-ATP酶催化原理,1993年Ferrira用荧光猝灭方法首先观察了肌质网Ca~(2+)-ATP酶在加入Ca~(2+)前后分子构象的变化.由于作者使用的猝灭剂是分子氧,除了在测定工作中使用不方便之外,灵敏度也不够高.为此本文用竹红菌乙素作为肌质网Ca~(2+)-ATP酶荧光猝灭剂,分别测定了该酶在有钙或无钙的条件下荧光猝灭的情况,结果证明竹红菌乙素可以在稳态和瞬态的条件下观察到体系中有钙或无钙时的荧光猝灭常数变化的情况(即不同的K_q值);进而说明了竹红菌乙素作为肌质网蛋白荧光猝灭剂可以得到比氧更多的信息和许多其他优点.  相似文献   

15.
竹红菌甲素过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开弘 《科学通报》1987,32(20):1559-1559
竹红菌甲素(简称甲素)是一种新的苝醌衍生物,可作为光疗药物和光敏化剂,但同时可被光氧化为甲素过氧化物。陈维新等认为甲素过氧化物结构是Ⅰ,是通过(2+4)进行加成的。但我们在邻二氯苯中回流甲素过氧化物,经过分离鉴定得到其异构体Ⅱ,认为甲素过氧化物结构是Ⅲ,是通过(2+2)进行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新贝母碱——湖贝甲素(Hupehensne)的质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濮全龙 《科学通报》1983,28(18):1145-1145
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属百合科。国产贝母共有20种,两个变种。我国从1932年开始研究浙贝母和川贝母,继而又研究东北平贝及甘肃岷贝,分得浙贝甲素(Peimine)、浙贝乙素(Peiminine)、西贝素(sipeimine)等贝母生物硷。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的化学成分迄今未见研究报道。湖北省药品检验所从这种贝母中分离得到四种生物硷HII、HIV、HV和HVI,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数据见表1)确定HII为浙贝乙素,HVI为浙贝甲素,得率最高的HIV为一种新的异甾生物硷,命名为湖贝甲素(Hupehenine)。  相似文献   

17.
黄明宝 《科学通报》1995,40(9):809-809
青蒿素分子含有一个非平面的C—O—O—C过氧基团,其双面角为十47.4℃(顺时针,right-handed扭转方向).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圆二色谱(CD)研究中,这个过氧键的圆二色性受到关注.1982年梁晓天在报道了青蒿素的圆二色谱,认为过氧基因引起正吸收峰.1991年沈春溢报道了3种青蒿素衍生物的过氧键的圆二色谱的λ_(max)值(231,236和232nm)和△ε值(均为正).本文基于对CH_3—O—O—CH_3的圆二色谱的量子化学CI计算和理论分析,试图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中过氧键的圆二色性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丁兆军  邓祝云  陶佳乙  张亮然  王台 《科学通报》2003,48(19):2014-2021
染色体分离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关键事件, 是保证姊妹(同源)染色体正确分配到子细胞中关键的调控环节之一. 近年来, 利用酵母等真核模式生物突变体, 研究人员克隆了一些调控细胞分裂早期姊妹染色体黏着和后期黏着素酶解的关键基因, 初步阐明了染色体分离的分子调控机理. 由多亚基蛋白组成的黏着素是保证染色体正确黏着和分离的关键分子. 在细胞分裂中后期过渡时, 经过一系列的分子识别和互作导致黏着素蛋白选择性地降解, 使染色体分离. 本文在详细地讨论了参与有丝分裂染色体分离调节的关键蛋白质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 简单介绍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过程中分子调节的差异, 并分析了染色体分离分子机制研究中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开弘 《科学通报》1989,34(17):1311-1311
竹红菌甲素(简称甲素,HA)是一种新发现的苝醌衍生物,可作为光疗药物和光敏剂,但用λ<510hm的光照射可被自敏光氧化为甲素过氧化物(简称HAO_2)。陈维新等推断HAO_2的结构是(5)。文献[5]得出HAO_2的结构是(7),通过进一步实验证明HAO_2的结构是(9)。为了研究侧链结构对这类苝醌色素自敏光氧化的影响,我们还研究了竹红菌乙素(简称乙素,HB)和(1)的自敏光氧化。  相似文献   

20.
王泽  林伟刚  宋文立  都林  李正杰  姚建中 《科学通报》2010,55(36):3444-3450
生物油可以成为未来车用动力燃料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生物油是含氧量很高的复杂混合物,难以直接应用,有必要通过组分分离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制改性以满足车用燃料的质量要求并可获得多种不同功能的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因此生物油组分分离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柱层析方法对木焦油原液(生物质慢速热解液油相体系)组分柱层析分离效果进行了考察,对原料的基本组成进行了分析,以层析硅胶为柱填料,比较了环己烷-苯-甲醇溶剂和环己烷-二氯甲烷-甲醇溶剂对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环己烷洗脱液中烷氧基一元酚含量丰富;苯和二氯甲烷洗脱液组分分布差别不大,均表现为烷基一元酚和五元环含氧化合物较多;甲醇洗脱液中组分分布较分散,二元酚含量相对较高,二氯甲烷淋洗后的甲醇洗脱液中五元环含氧组分及小分子极性组分含量有所提高,苯淋洗后的甲醇洗脱液中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酮有较高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