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共获取到全国72座道教宫观的树木名录,揭示了不同地区道观的树种组成特征、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道教宫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全国72座道教宫观中,共计树木354种,隶属85科208属;(2)道观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各道观中乡土树种的比例均值为62.5%±19.8%(比例均值±标准偏差),且大多数道观(77.8%)中保存有受威胁树种;(3)道教树种多起源于亚热带地区,并以长江流域为热点区域,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南与中南地区;(4)影响道教树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和气候因子,但其组成在气候带上却难以区分,且随着气候带的北移,并未表现出宗教树种替代(以形态或文化含义相似的乡土树种替代原始宗教树种)现象.以上结果表明,道教宫观中植物资源丰富,是潜在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在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为区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南山区民间信仰的神灵混杂,基本上是以道教统摄阐释,深圳民间信仰的底色是道教。民间道教信仰的宗教活动场所,绝大多数以文物保护单位存在。这些寺庙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一般是流动的和尚、道士或者外来人员管理日常活动,寺庙的所有者是公司名目的村委会;香火钱和捐款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正规系统的科仪法事很少,主要的宗教活动是各种民俗祭祀活动。深圳道教受深圳社会的冲击和海外华人宗教的巨大影响,有明显的当代性和地方性。没有明显的宗教活动中心地域和核心人物,需要有专门的道教寺庙和有影响力的神职人员进行整合,深圳需要专门的道教寺庙。  相似文献   

3.
浙江道教史发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在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的行为与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其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浙江目前仍保存有众多的道教历史遗迹。这两方面说明,浙江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为道教大省。在历史上,浙江道教注重道、学、术的紧密结合,观念开放,态度务实、灵活,注重创新,长于著述,注重文献的保存、继承与阐述,对中国道教和传统文化有重大的贡献;现在它正在发展中。可以相信,它在未来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宗教文化在宁波地区渊源流长,既有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又有曾经非常兴盛的道教文化。四明山脉的洞天福地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徒遁迹山林、兴宫筑观,聚居修炼,其中就有葛洪、徐可复等著名道士,唐宋对道教的扶持也使得宁波地区道观林立,这些都是宁波发扬道教文化的宝贵基础。但发掘道教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道教界.而应该关注道教的广泛影响力,如道教与浙东学派的关系等。许多浙东学派的学者实际上与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波文化素养的养成,因此宁波在建设现代都市的进程中需要重视对道教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道教情结——以晚年生活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晚年在天泉桥(或天泉楼)和碧霞池与董沄、月泉等谈经论道,彼此倾心.董法虽非正宗道士,但他的布衣加隐士的身份,却使之与道教或道士的联系更为方便,甚至难分你我.阳明洞原本就是道教的第十一洞天,而天泉桥和碧霞池即使就其命名来看亦与道教有很深的瓜葛.所以,如果说阳明洞修炼是王阳明早年迷恋道教养生的一个标志,那么天泉桥和碧霞池讲学便可以视为阳明晚年摄取道教思想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6.
元代诗人范梈与道士有着频繁的交往,留下了大量题赠道士的诗篇,有着深厚的道教情结。究其原因,当与元代的社会环境、道教自身的发展和文人的处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家族、道士、地域等几方面论述了道教对宋代文学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许逊信仰本为家族孝道与巫术信仰的杂交,后来分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往上攀附道教成为孝道派,与道教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甚至摩尼教等都发生了多方面的联系,在宋和元时期发展成为净明道,到明清时期又攀附道教中的全真道。其二是在继续保持巫术色彩,在唐代发展为闾山教而广为传播,有多个支派。其中传播到湖南梅山地区的部分,与当地法派相融合而衍变为梅山教,梅山教进而在各地传播而发生种种歧变。其三是在这二者的影响下,伴随着江右商帮在全国乃至海外的扩散,以万寿宫作为地方商会聚会之所,作为赣商相互联络的精神力量而存在。上述三个层面,展现了巫术、民间信仰与道教在历史、地域等方面,在术士、道士、官员、士大夫、乡绅、商人等社会阶层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白族地域道教藏书源于两晋,盛于明清时期,在对中原道教典籍的收藏活动中,产生了大量具有本地特色的道经,研究白族地域古代的道教藏书是研究白族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仙观,是湘中地区一处著名的道教宫观。发源于西晋初年,发展于隋唐时期,盛兴于宋、明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有文仙遗迹、宫观建筑、道士住宅、道士墓群、传世文物、佚散文物、石碑刻等七大类,这些文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性质     
道教的性质古今不同,不能据今以推古。古代道教具有"贵生"不鄙夷女性"的特色,它不拜鬼神、禁止杀生、不奉祭牲、不处理丧葬事宜,也不绝欲。它在发展中羼入了民间的巫俗方术,在对性的态度上也有"起于不禁欲,继而纵欲,再则禁欲,转而虚欲,且复以性交为修真之秘要"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曲解道教的性质与特质。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批评了"由少数民族风俗论道教"由巫术解释道教"或"倚仗田野调查方法和民俗学方法论道教"的方法论之误,也批评了某些学者对道教斋醮科仪的误解,从而提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受道教文化影响较深,就题材而言,有游仙词和宫观题材的词作;就文学风貌而言,其词大量化用道流用语,具有道教文学浪漫神奇、清幽典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魏晋之际,楼观派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一带形成,它具有鲜明的五斗米道信仰特征,是张鲁北迁后五斗米道在当地衍生的一个教团。在楼观派的发展过程中,它抓住历史机遇,逐步革新五斗米道教义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乡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野道教作为流布于乡野间的非宫观、非正统的道教形态 ,具有突出的俗用性质和亟待建构的研究体系。它表现出“隐而不灭 ,散而不亡”的特征 ,在未来将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而传习、衍生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道教典籍中内蕴的物理学思想进行了钩沉,并就其特征做了分析。认为道教物理学思想是道门中人在探索自然万物之理的活动中形成,其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物理学的宇宙论、力、光、电、热学等领域,具有零星的科学思想火花和专门化的科学思想论述并存的形式特点。道教物理学思想十分零散和质朴,散见在道教典籍和其他一些古籍中,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的文艺观、审美观、对知识的批判及文化重造的构想等方面都体现出与道家思想的内在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7.
龙又嘉 《科技信息》2010,(21):I0126-I0126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道教及其生态思想所营造出来的审美境界,始终是凭借其“天人合一”为最高目标。本文论述的是道教及其生态思想审美境界中天人舍一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8.
早期道教(正一道)在形成过程中,其人员活动与构成、思想、组织等与巴渝文化关系紧密,受其影响颇深。早期道教形成后对巴渝地区又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道教具有很强的超越自然限制和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意识,文章讨论了这两种超越意识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现代启发和教育意义.文章认为,道教的超越意识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合理愿望,表现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在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道教徒长期的超越性探索活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超越意识和执著的进取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