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之友》2004,(9):64-65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他是政治家、发明家,同时是个好奇心十足、又非常聪明的人。他证明闪电是一种电,因此人们说他“从天上抓到了电”。正如他所说,这是他的一项著名实验。但千万记住———请勿模仿!用的器材属线的风筝湿以后便会成为电的导体)的丝带(富兰克林站在一块和丝带得以保持干燥,这样为导体)雷雨将临时(这是常有的事),拿着风筝线的人必须站在门或是站在任何遮雨处,这样丝。还要注意,不要让细绳碰到闪电的云靠近风筝的时候,风会将电传导过来,此时整个风都会带电,细绳的毛边都会竖起,会在手指头靠近。将风筝和细绳打湿后,它…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未能对球形闪电做出透彻的解释,甚至还有人把球形闪电当作UFO(不明飞行物,也称幽浮或飞碟)。而澳大利亚学者鲍勃·科洛普敦近日指出,有两种理论或许能够最终解释球形闪电。  相似文献   

3.
人类最大的理想莫过于太空翱翔,世界上第1个试图借助外力上天的“宇航员”就出现在中国。相传在14世纪末期的明朝有位复姓“万户”的人,梦寐以求上太空翱翔。一天、他找来两只大风筝,1把特制的椅子和47枚当时最大的火箭,把火箭绑到椅子上以后,手持大风筝,让人把他固定在椅子上,点火后借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登天”的理想。可是,他忽略了升空后如何返回地面这一重要环节,结果,勇  相似文献   

4.
地球     
正球形闪电球形闪电是一种未知的大气放电现象。这个词语并不是严格的科学术语,而是指对直径从蚕豆大小到好几米的空气中发光球体的一些报告。球形闪电经常被与雷电关联起来,但球形闪电比只持续瞬间的闪电存在时间长得多。许多早期的球形闪电报告说,光球最终会爆炸,有时候会造成致命后果,留下一股硫黄气味。过去几百年来,人们对于球形闪电提出了许多种科学假说。2014年,偶然捕捉到的光谱学数据为气化硅的球形闪电假说提供了支持。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尽管全球  相似文献   

5.
电闪雷鸣     
夏天到了,雷电现象多起来。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雷暴约1600万次,平均每小时有1800次之多。望着那撕破夜空的亮光,听着那轰隆隆的雷声,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老天真的会发怒?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雷公和电母掌管着雷电的发生,而西方则认为闪电是上帝在点火。1752年,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探测雷电试验之后,雷电的本质才逐渐被人类认识,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闪电和雷的物理特性、形成机制等的学科──一大气电学。电荷从何而来通过研究,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而这种放电会在大…  相似文献   

6.
徐娜 《世界科学》2006,(12):37-38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飞风筝的富兰克林,但是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是天天都会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不过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如果可以实施,或许我们就会多了一项既环保又廉价的供电选择。  相似文献   

7.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风筝的富兰克林,但是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是天天都会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的是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不过如果可以实施,或许我们就会多了一项既环保又廉价的供电选择。  相似文献   

8.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风筝的富兰克林,但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会天天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的是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目前它还处于实验  相似文献   

9.
神秘现象 人类早就对球形闪电感到困惑.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次球形闪电发生的过程:球形闪电自天空进入"堂之西室"后,又从窗间檐下而出,雷鸣电闪过后,房屋安然无恙,只是墙壁窗纸被熏黑了.  相似文献   

10.
本刊在去年第11期上发表了题为《通古斯天火之谜》的文章之后,引起广大中学生的兴趣。丁永明先生在阅读了该文之后,提供了他最近编译的《“通古斯宇宙奇观”揭秘》一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回答了上文之谜。现予编发,以飨读者。“通古斯宇宙奇观”科研考察队的队员们就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东西伯利亚的事件提出新观点:宇宙飞船在离地球表面不远处跟彗星相撞。  相似文献   

11.
有趣的“放”风筝 太空城不像地球上,那里没有江河,但是你会看到“鸟儿”在白由地飞翔.或许你会觉得奇怪.其实,那不是什么鸟儿,那是老人、孩子们在放飞风筝. 提起放风筝,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大人、孩子谁不想在和煦的阳光下牵扯着五彩缤纷的风筝尽情地欢呼雀跃呢!或许你会问,在太空城放飞风筝是不是跟在地球上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空城里没有蓝蓝的天空,所以在那里是没有“风”的.那么风筝怎么飞呢?在太空城上只要向下“抛”风筝就可以了.其实“放”风筝也就是“抛”风筝了.  相似文献   

12.
贻方 《自然杂志》2006,28(5):282-282
那些正在寻找系外行星的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软木塞”天体:它的大小超过木星的2倍,质量仅有木星的二分之一,这就意味着这个天体具有和软木塞近似的密度!在华盛顿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宣称这个类似软木塞的天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行星。根据现在的行星结构演化模型,如此大且轻的球形天体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这类天体。  相似文献   

13.
本刊2卷9期发表了《类星体之谜》后,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关于红移本原除多普勒效应的解释外,还有哪些解释?有的刊物上提到的“引力红移”、“内禀红移”、“光子老化”是什么意思?为此,我们约请卞毓麟同志写了这篇文章,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风筝魏历经百余年几代人的传承,不断地发展创新,每一代人都为这门手艺付出了很多。到我这一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非遗人,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从民间手艺人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国秋深感自己应该更加努力,把风筝魏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把这一百年老字号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从费城引雷实验说起 故事发生在1752年7月。一个闷热的傍晚,北美费城郊外,乌云像一顶大黑帽似的向大地铺盖而来,云层中不时闪烁着“银蛇”般的电光,传来阵阵沉闷的雷声。就在这大雷雨将要来临的时候,一个中年人带着他的儿子向旷野奔去。只见父亲手里拿着一只丝绸做的风筝,儿子手攥一卷放风筝的麻线,抬头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选择迎风的方向奔跑着,放起风筝来。  相似文献   

16.
与成功擦肩而过 当富兰克林开始获得一些数据时,威尔金斯开始急切地来解释这些数据。“你怎么敢来替我解释我的数据?”富兰克林大叫大嚷。她觉得兰德尔和威尔金斯对她的态度是:“感谢你提供了精美的照片。我们会来分析它们的。”威尔金斯告诉她,简单的十字形B照片表明它是螺旋结构时,她很反感他草率地做出  相似文献   

17.
谢懿 《世界科学》2011,(2):53-53
球形闪电有数千人曾在雷暴雨的过程中目睹过漂浮在空中的球形闪电,但它们的起源至今不明。去年有科学家称,球形闪电仅仅是雷暴中磁场涨落而造成的幻觉。在2006年5月16日,当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农民唐·弗农(Don Vernon)看见两个绿色光球从天而降,当时的天气晴朗。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方兴未艾的科研领域——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只要能让风筝升入高空,就很容易利用高空的风让它保持稳定飞行。如今,科学家正在尝试在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高空安置大型“风筝”,利用这一特性发电。越高,越高能靠近地面的风往往因与树木、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摩擦而减速甚至变向。随着高度增加,平均风速会增大。高空的风能储量更丰富、更稳定,是目前近地面的风能无法比拟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提出许多利用高空风能的设想,比如在飞行器上安装涡轮机。目前看来,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是用计算机操控形态可变的“风筝”。  相似文献   

19.
在“闪电族”中,“球状闪电”、“连珠闪电”和“黑色闪电”都不常见。对球状闪电科普文章多有介绍。值得注意的是,球状闪电在像飞碟那样具有观赏性的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1986年8月19日,湖南古丈县岩托村出现过一次球状闪电,闪电劈开了一家房间的立柱。霎时,一个碗大的红色火球在房间内四处乱窜,造成火花四溅.触到它的人无不纷纷倒地。球状闪电在空中爆炸后,会留下一大团对人体特别有害的气体,所以它的危害也有一定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20.
Maddox  J 郑佳 《世界科学》1995,(1):23-23,40
解开“鸡尾酒会效应”之谜JohnMaddox著郑佳译从各种令人分心乱意的嘈杂声的本底中把有意义的信号辨别出来,是人们日常的一种实践技能。现在已经从数学上证明了它的存在,而且这正是使神经网络工作运转的根据。“鸡尾酒会效应”是个司空见惯的问题。让50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