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自宋朝至今,都认为《过秦论》“结句见主意”。这个分析是错误的。其原因主要是:在简册制度下,将《过秦论》分割为上、中、下三篇,使《过秦论》的传播和阅读理解发生了障碍。现代学者的粗枝大叶,不甚了了,也是造成错误分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贾谊是汉初杰出的政论家、辞赋家。他偏重以豪迈气势为文,其政论大都议论酣畅,气势雄浑,有战国纵横家遗风。他的散文代表作当首推《过秦论》。《过秦论》开中国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该文旧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拟就其上篇,对贾谊政论的艺术特色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贾谊《过秦论》中有“瓮牖绳枢”一组词,这是由“瓮牖”与“绳枢”两个相同的结构并列而成的,其含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头系门轴”。这在语义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作”“系”这种动作,是由前  相似文献   

4.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熔裁》、《章句》、《附会》三篇,是讨论结构谋篇的主要篇章。(《神思》篇论构思,也属谋篇)黄侃《札记》言《附会》云:“循玩斯文,与《熔裁》、《章句》二篇所说相备。”范注亦云:“《附会》篇即补成彼篇之义”(指《熔裁》)。并指出《章句》亦有与《附会》同义之处。这三篇专论,分别从宅情位言、熔意裁辞和结构统篇等角度对结构谋篇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论述,散见于《总术》、《神思》、《通变》、《诠赋》、《定势》、《史传》、《论说》、《封禅》、《奏启》等篇,这样便形成了刘勰的较系统的结构谋篇理论,它是《文心雕龙》这座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大厦中的一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堪称经典之作,作品中的“春宝娘”这一典型形象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许多读者对另一篇与《为奴隶的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短篇小说《主人妻》及其和“春宝娘”有着相似命运的女主人公却知之甚少.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各有所长,但在揭示生活的深度上,《生人妻》似乎还要略胜一筹.《生人妻》是我国新文学园地中一株迟开而早谢的奇葩.它是四川女作家罗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及冷峻的笔触,描摹出一幅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过秦论》写作目的和文章结构的探讨,笔者认为,“而”字当为表转折的连词。  相似文献   

7.
<正> 贾谊的《过秦论》是高中文言文的传统篇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贾谊的这一名篇在最新版的高四册《语文》及自诩为“著作权所有”,擅用必究的《教学参考书》等书中仍不能得到尽善尽美的解说。现择其二三谬说略作辨正,以资与专家同仁切磋并供后来之编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的考证《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是孟轲的弟子“‘乐正氏之儒’的典籍”。而《大学》与《学记》都是从儒家的性善出发,思想体系很相似,在内容上则互为表里,各有侧重,从而推论出《学记》也是“乐正氏所作”。它成书于战国后期,即公元前四——三世纪。成书于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最完整最辉煌的一篇教育论著。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经验,其中的精华部分,是我们应当继承的遗产。毛主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  相似文献   

9.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三册)中以大量材料论证文艺欣赏中美感与悲感相伴而生的现象,从而充分肯定了美感中悲感的存在。那么英感中何以会有悲感呢?林兴宅在《一个值得研究的文艺心理现象》一文中论证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根源方面,“阶级社会的历史是悲剧性的,苦难是普遍的现实……在苦难的土壤上开放出来的文艺之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学语文教材《过秦论》中“叩关而攻秦”的“叩”字,《桃花源记》中“问所从来”的“所”字,《诗经·硕鼠》中的“硕鼠”,《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的“苛政”及“恂恂而起”的“恂恂”,《鸿门宴》中的“与”加以训释。  相似文献   

13.
<正> 洪承畴——明清之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也是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贰臣”。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洪承畴受命于危难之间,领兵部尚书衔,总督蓟辽军务,统率十几万人马,出山海关抵御清兵侵扰。越明年,在松山兵败被俘,剃发降清。洪承畴降清,使“欲得中原”的清太宗皇太极兴高采烈:“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毫无疑义,这一事变是两年后封建王朝更替、李自成败亡等重大历史演变长链中的一环,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作家姚雪垠在《李自成》艺术结构总体安排中,于第三卷以三个单元(《洪承畴出关》、《辽海崩溃》、《燕辽纪事》),约十二万字的篇  相似文献   

14.
一、《神思》的内容及对“神思”的不同解释“龙学”界历来十分重视《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并把它置于相当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几乎统摄了创作论以下诸篇的各重要论点”。日本学者安东谅也说过:。“如果说《文心雕龙》有划时代的独刨性,是在下篇,可以把下篇开头的《神思篇》作为本书的枢纽来考虑”。《神思篇》的这一地位,正是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决定了的。在这不足千字的  相似文献   

15.
我校2008年申报了“单元整体教学”课题的探索与实践,而我在教育教学中着力于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中“异中求同”策略的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适合采用“异中求同”策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是一个围绕“秋天”组织教材的单元。《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它以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相似文献   

16.
本篇是一篇安命论。本篇对于真人的三个层次的描写,即是对于人应如何存在的思考。“真人”一词是从“真知”一词推引而出,就好象《齐物论》中“成心”一词乃从“成形”一词所出一样,这是庄子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其中的逻辑是一种类比逻辑。天人关系这个概念,其含义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涉及到本然状态与人为状态的关系,又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还涉及到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正是在天人之辨这样一个不同于《逍遥游》抒发对于大自由的向往的新的理论基点上,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对其理想人格作了集中的阐述。在真人三解这一部分,庄子以对一种人格形象的描述,来阐述一种安命的处世态度,并且是在更深的层次──生命跨物种的周流──上进一步阐发了天人之辨。引人注目的是,这样集中地对理想人格形象作出描写,是《庄》书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复仇》是一篇旨在批判社会上那些无聊的看客的散文诗。鲁迅自己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就有明确的说明:“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鲁迅对社会上那些无聊的看客,一直持批判态度。这在《呐喊·自序》中就能找到例证:当鲁迅在画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行将被杀,而“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的中国人在“鉴赏这示众的盛举”时写道:“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当然是愤激之词。但不管怎么说,它能成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年,《贵阳师院学报》在一、二期上连续刊载了金观涛、刘青峰同志《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以下简称《结构》),以其异军突起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最近,这两位作者又在一次座谈会上重申了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研究中,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文章。两位作者应用自然科学控制论的原理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正是英国控制论专家W.R.艾什比所提出的一种超稳定系统(ultrastable system)的模型。在这个超稳定系统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一方面造成社会的周期  相似文献   

19.
《祝福》中的鲁镇,被鲁迅设置为一个民俗文化空间,这一民俗文化的核心是“祝福”文化,它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不祥、不洁”的寡妇祥林嫂的对立力量,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拒斥与祥林嫂为了生活的谋求进入就构成了《祝福》叙事的深层动机,这也是小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张力所在。而祥林嫂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动地变成鲁镇人眼中的“不祥、不洁”之人,则加强了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本出自《诗·鲁颂·?》篇,而《论语·为政》第二则中记载孔子论诗的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底指的是什么,历来说法甚多,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思无邪”并非《鲁颂·?》篇的本事本义,而是孔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二、“思无邪”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三、“思无邪”体现了孔子的一种达观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