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于高寒沙地的高分子固沙乳液需要有良好的抗冻融性和耐紫外老化性能.以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原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的共聚物P(VAc/BA)乳液,再以纳米Ti O2为抗紫外添加剂,制备得到改性的P(VAc/BA)固沙乳液.首先通过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合成的P(VAc/BA)乳液的主要物理性能参数,即粘度、粒径及粒径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固含量、冻融稳定性等的测试,来优化P(VAc/BA)乳液的合成路线,得到稳定的合成工艺;再通过对不同改性条件下得到的乳液进行粒径分析、紫外光谱分析、抗老化测试,得到最优的纳米Ti O2改性工艺.对目标产品的测试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水溶性好、粘度适中、冻融稳定性好、抗紫外老化、适宜于在川西北高寒沙地使用的固沙材料.  相似文献   

2.
大分子钛酸酯表面改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马来酸酐(MAH)为单体,以无规共聚的方式得到MMA-BA-MAH三元共聚物.然后与一定量的丙烯酸、四异丙氧基钛共同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大分子钛酸酯表面改性剂,用于纳米陶瓷粉体的表面改性.采用红外、核磁、热分析等手段对三元共聚物和大分子钛酸酯表面改性剂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FTIR、NMR测试结果,证实了MMA-BA-MAH和大分子钛酸酯表面改性剂为预期的产物,热分析表明MAA-BA-MAH三元共聚物与四异丙氧基钛反应后,分解温度大大提高,最大分解速率时的温度为431℃,大分子钛酸酯表面改性剂的热稳定性好.以[η]定性表征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结果表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不是太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以NaClO3-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对丙烯腈(AN)/醋酸乙烯酯(VAc)/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三元共聚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总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及氧化剂还原剂比例、pH值、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工艺条件对聚合物转化率、固含量、相对粘均分子量的影响。通过红外分析证明了产物。  相似文献   

4.
制备木质素的接枝共聚物是利用木质素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分子接枝反应方式制备了木质素-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研究反应物分子量与接枝反应概率、接枝共聚物的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接枝接近完全;木质素参与反应的概率与分子量有关,高分子量者最高,低分子量者次之,中等分子量者最低;低分子量木质素与聚丙烯酸酯形成以聚丙烯酸酯为主链的悬挂式接枝共聚物,较高分子量木质素则与聚丙烯酸酯形成以木质素为核的包覆式接枝共聚物,两者往往共存于同一接枝分子中;接枝产物中基本不存在交联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相悬浮聚合工艺制备了带有羧基官能团的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研究了马来酸酐与乙醇酯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马来酸单乙酯产率的影响规律,马来酸酐酯化产物在水油混合相中的混溶实验表明马来酸单乙酯具有亲水、亲油性能.利用水相悬浮聚合将马来酸酐酯化物加入到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中制得改性氯醋共聚物,随酯化物用量的增加,共聚物的平均粒径减小,酸值提高;同时,改性树脂涂膜后,涂层与铝基材间的附着力也相应提高.此外,FT-IR分析表明树脂中已成功引入羧基官能团.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2,4-甲苯二异氰酸酯(2,4-TDI)、二元醇扩链剂1,4-丁二醇以及催化剂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为原料,通过一步本体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的聚氨酯.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聚氨酯的结构,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分子量对聚氨酯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分子量的增加,聚氨酯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而对聚氨酯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没有影响;(2)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的分子量对聚氨酯的热分解温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壳聚糖( CTS)和乙酸乙烯酯( VAc)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铵( APS)为引发剂,制备了CTS与VAc的接枝共聚物( CTS-g-VAc),考察了乙酸乙烯酯的用量、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并用FT-IR、TG和XRD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TS用量2.0 g,VAc用量7 g,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为65℃和过硫酸铵用量为0.07 g,在该条件下制备的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163%和49%。 FT-IR显示共聚物在1727 cm-1处出现一个新峰,即C=O伸缩振动吸收峰,TG显示共聚物的分解温度比CTS稍高,说明接枝物的热稳定性比CTS稍好,XRD显示衍射峰从2θ=10°移到到2θ=15°,且峰值碱弱,说明侧链的引入改变了CTS的结晶结构。以上表征结果表明CTS与VAc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8.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合成了水溶性马来酸酐(MA)、醋酸乙烯酯(VAc)、丙烯腈(AN)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共聚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单体重量计的共聚物收率高于90%。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防垢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甲苯为溶剂,合成了水溶性马来酸酐(MA)、醋酸乙烯酯(VA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共聚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单位重量计的共聚物收率高于90%。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防垢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醋酸乙烯酯(VAc)与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原料进行核壳乳液共聚合.在壳聚合阶段,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丙烯酸羟乙酯(2-HEA)反应的预聚物封端后,加入到VAc/BA混合单体中并进行聚合反应,得到了稳定的含PU结构的VAc/BA共聚物乳液.乳液胶膜的耐水性、耐溶剂性和力学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DSC及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乳胶粒形成了互穿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与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DMA)在偶氮二异丁腈引发下的本体共聚合。重点研究了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和不同单体组成制备得到的共聚物的性能。采用KT和FR两种作图法及YBR计算法对单体的竞聚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TFEMA与IBOMA的竞聚率分别为3.693和0.263。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阿贝折光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折光指数和透光率。  相似文献   

12.
以醋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用半连续加料法合成共聚物。研究VAc/BA共聚合的3个阶段(种子预聚合阶段、单体滴加阶段和保温熟化阶段)所得共聚物组成和微观序列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FT-IR、13C-NMR、DSC表征聚合物的结构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析聚合物共聚组成和序列结构随反应阶段的变化,采用1级Markov模型分析共聚物的序列结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半连续加料法制备的VAc/BA共聚物组成与序列结构在不同反应阶段存在明显变化。在预聚合阶段,单体浓度处于充溢态,聚合物中含有富BA单元的链段和富VAc单元的链段;反应进入单体滴加阶段,单体浓度处于饥饿态,生成共聚组成接近于加料比的均匀共聚物, VAc的数均序列长度(la)与BA的数均序列长度(lb)均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对甲酚-苯胺型苯并噁嗪为模型化合物,玉米秸秆木质素为固化催化剂,用1H-NMR研究木质素催化苯并噁嗪的聚合机理。随后将木质素与双酚A-苯胺型苯并噁嗪共混,得到不同木质素质量分数(0、0.5%、1%、2%、5%)的共混体系。通过DSC研究了共混体系的固化行为,并用DMA、TGA对固化产物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木质素催化作用下,苯并噁嗪首先开环聚合生成含苯氧结构和Mannich桥结构的中间体,而苯氧结构中间体不稳定,会重排生成Mannich桥结构的最终产物;木质素的引入显著降低了苯并噁嗪的固化温度,且随着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起始固化温度和固化峰值温度均逐渐降低;与聚苯并噁嗪相比,共混体系固化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分解温度略有下降,800 ℃时的残炭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醋酸乙烯酯(VAc)和甲基丙烯酸异辛酯(EHMA)原位聚合法包覆玻璃纤维(GF),制备了共聚物改性玻璃纤维GF/VAc-g-EHMA,将其填充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中制备复合材料.考察了GF与改性单体质量比、GF长径比、偶联剂及GF填充量对填充UHMWPE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选用长径比为4.8∶1~5.3∶1的GF,并以KH550预处理,以单体质量∶GF质量=1∶4比例进行原位聚合,所得的改性GF再按10%填充量加入UHMWPE时,所得复合材料性能较好.此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为31.3MPa,断裂伸长率为435%,质量磨耗率低于0.14%.SEM观察表明,树脂和GF的结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等证实一缩二乙二醇双烯丙基碳酸酯(DADC)与乙酸乙烯酯(VAc)发生了共聚合反应,测定了共聚物组成对树脂浇铸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ADC/VAc树脂浇铸体加工性能良好,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都比DADC均聚物高,共聚物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为93.8kJ/mo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胶黏剂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制备了5种不同分子量的聚氨酯衍生物大单体,将其与醋酸乙烯酯等主单体进行半连续种子乳液共聚合,得到了5种聚氨酯衍生物大单体接枝改性的PVAc乳液胶黏剂。结果表明,随着聚氨酯衍生物大单体分子量的增大,改性后PVAc乳液胶黏剂体系内软段数目增多,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粒径、乳胶膜的表面粗糙度及持黏力增大,热稳定性、初黏力及180°剥离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当多元醇为分子量600的聚乙二醇(PEG-600)时,聚氨酯衍生物大单体改性后的PVAc乳液胶黏剂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双酚A(BPA)、碳酸二苯酯(DPC)和亚磷酸三苯酯为原料,分别以氢氧化锂(Li OH)和乙酸锂(Li-Ac)为催化剂,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合成得到含磷聚碳酸酯。分别通过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对所得产物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玻璃化温度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结果表明,反应5.5 h,Li OH催化体系所得产物数均分子量为8 700 g/mol,分子量分布系数为4.27,玻璃化温度为115.09℃,700℃时残炭率为25.51%;Li Ac催化体系所得产物数均分子量为8 000 g/mol,分子量分布系数为9.36,玻璃化温度为109.91℃,700℃时残炭率为24.11%。  相似文献   

18.
通过4,4′-二(β-萘氧基)二苯酮(DNOPK)、二苯醚(DPE)与对苯二甲酰氯(TPC)、2,5-二氯对苯二甲酰氯(DCTPC)的低温溶液亲电共缩聚反应合成出一系列不同组分的高分子量含2,6-萘基结构的氯化聚芳醚酮酮无规共聚物。研究了含氯侧基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IR、DSC、TG、WAXD等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共聚物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随着DCTPC单体含量的增加,其玻璃化温度(Tg)变化不大,而熔融温度(Tm)和结晶度逐渐降低,当其含量超过40mol%时,Tm消失,聚合物呈现非晶态结构,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失重5%)Td及力学性能均呈下降趋势,但溶解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一步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G-b-P(St-co-VBC),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谱(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对所合成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聚合单体中对氯甲基苯乙烯(VBC)和苯乙烯(St)的摩尔比,可以实现对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G-b-P(St-co-VBC)中VBC重复单元的精确控制.随着嵌段共聚物中VBC含量的增加,PEG-b-P(St-co-VB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0.
用完全滴加料乳液共聚合方式合成了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ChM I/MMA/St),研究了三元共聚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结果显示:随着共聚单体中St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明显提高;共聚物熔体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行为,材料的表观粘度随St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用该三元共聚物作为耐热改性剂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研究了耐热改性剂含量对共混物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hM I/MMA/St三元共聚物可以提高PVC的玻璃化温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并能够抑制PVC的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