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2015—2020年我国235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存款市场竞争对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市场竞争的加剧会直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存款市场竞争可以通过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间接提高信用风险;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农村商业银行,我国非国有农村商业银行中存款市场竞争与信用风险的正向关系更为显著;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高,存款市场竞争对其信用风险的负面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通过各项举措开展非利息业务,但是目前各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的前提是提高非利息收入有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绩效,而这一前提现在尚缺乏有利的证据。根据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3—2010年的财务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非利息收入和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国有控股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当非利息收入不会引起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增加非利息收入才有助于银行收益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蒋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0):2510-2514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通过各项举措开展非利息业务,但是目前各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的前提是提高非利息收入有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绩效,而这一前提现在尚缺乏有利的证据。根据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3—2010年的财务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非利息收入和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国有控股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当非利息收入不会引起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增加非利息收入才有助于银行收益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界定,通过数据估计青岛市影子银行的规模。为分析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定性分析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影响的渠道,然后构建青岛市的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对影子银行与青岛市区域金融稳定以及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成"倒U"形,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影子银行规模小于临界值时,其发展有利于金融稳定,当影子银行规模超过临界值,则会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影子银行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将杠杆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的指标,基于我国45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检验杠杆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首先运用混合效应模型(pool)、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以及动态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再将银行按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分为三个子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杠杆率滞后一期相对于当期的影响十分显著,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贷款增长率、权益乘数负向影响杠杆率,存贷比正向影响杠杆率,宏观层面的GDP与M2增长率对杠杆率影响显著。由异质性检验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其客观条件存在显著差异,监管机构应及时调整监管策略,保证各类银行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甘肃省黄金带的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支持其发展是最有力的保证。本文基于控制影子银行风险这一视角来研究甘肃省黄金带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通过采用久期模型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控制,规范甘肃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以此作为甘肃省黄金带金融支持研究的突破口,抛砖引玉,希望专家学者更加关注甘肃省黄金带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献计献策助力其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影子银行是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产物,它的生存及发展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影子银行提供信用、期限及流动性转换服务过程中,其自身固有的不完善的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率缺陷,对金融体系宏观微观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影子银行发展对西藏地区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金融弱化"现象,需予以适度引导和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9.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安徽省2002年与2005年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最终需求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影响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最终需求原因。结果表明最终需求对各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体现了安徽省产业结构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的特征,即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继续提高。但是分析也表明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还不高,一些产业部门还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改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技术创新是未来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以2014—201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商业信用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反应。实证研究发现对于企业商业信用的获取与研发投入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并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其产生不同的反应。商业信用融资与成长期企业研发投入呈较强的倒U型关系,与成熟期企业呈正相关关系,与衰退期企业研发投入并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不良贷款是影响一个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良贷款制约着银行的放贷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我国加入WTO之后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关注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本文通过研究影响不良贷款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受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资本利润率、贷款/总负责,GDP增长率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再次成为焦点。以2010—2021年186家中小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降低风险承担有显著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经营效率和优化贷款结构,进而降低风险承担;资本约束对数字化转型降低风险承担的影响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研究结果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1994-2002年间财务报告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规模、获利能力、资产担保价值、通货膨胀率对银行资本结构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而成长性则对银行资本结构没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OFDI逆向技术溢出是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中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实现途径.运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3~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建立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出口竞争力的无门槛回归模型及技术差距门槛回归模型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出口竞争力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出口竞争力存在正向作用,技术差距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产生影响,上述关系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OFDI逆向技术溢出是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中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实现途径.运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3~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建立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出口竞争力的无门槛回归模型及技术差距门槛回归模型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出口竞争力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出口竞争力存在正向作用,技术差距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产生影响,上述关系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体系所累积的金融风险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分析影子银行在我国产生的原因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应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完善现行的监管措施,并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机制将是未来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辨明我国智能产业优惠政策对智能效率的影响效应,从企业生产系统的视角,构建智能产业优惠政策与智能效率的关系模型,采用我国智能上市公司数据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和门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企业生产大系统的智能效率为指标评价政策扶持的影响效应有失偏颇;优惠政策在企业生产子系统和大系统对智能效率的效应相互影响,对企业生产子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需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在差别准备金率政策基础上,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信贷投放和经营策略方面的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能够弥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利润损失,鼓励各银行优化资产结构,进而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而且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为敏感。但是,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容易导致中小银行过度依赖于以存贷款的利息差获取利润的传统信贷业务,而忽视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其他业务的发展。因此,量化和分析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非对称性影响对完善和优化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促进金融市场公平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协同论基本原理,分析协同创新导向与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关联机理,结合序参量方程和势函数,进行基于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外因交互层级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协同创新导向不仅对实施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推动作用,且以协同创新网络传导其对企业创新成长绩效的提升作用。应从显化协同创新导向,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实施协同引导和鼓励创新的复合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企业协同创新导向加以改善以提升其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