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海泓 《科学通报》1992,37(8):724-724
80年代以来,对扬子地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古地磁学研究,月前已获得了一大批显生宙各主要时期的数据,据此建立了APW曲线。然而,东南地区尚极少见已发表的资料。为进一步确定华南地区板块构造的格局与中生代造山作用之前的演化历史,我们于1989年12月在位于华南板块的广东省连县附近(112.4°E,24.9°N),采集了(?)_3-T_1的古地磁样品,以期  相似文献   

2.
关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冰川作用及其古纬度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元古代普遍认可的冰期有凯噶斯、司图特、马林诺、噶斯奇厄斯, 而在华南板块只有江口(司图特)冰期和南沱(马林诺)冰期具有明确的沉积记录. 凯噶斯冰期只有同位素和化学指标的显示, 表明可能存在寒冷气候和局部山岳冰川. 噶斯奇厄斯冰期在华南板块则对应于陡山沱组沉积期间年龄相当的一个碳同位素负漂移, 不过不说明华南板块是冰川气候. 江口冰期期间华南板块无古地磁数据, 因此其古地理位置不确定. 凯噶斯和南沱冰期期间华南板块均处在中纬度. 根据现有资料, 在上述新元古代冰期期间华南板块均可能处在相似的中纬度.  相似文献   

3.
扬子板块俯冲、断离的地震层析成象证据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根据三维P波速度层析成象结果,在大别-苏鲁造山带的莫霍面之下发现了古俯冲板块的踪迹。综合地质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推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并在170-200km的深度上发生了板块断离,年代大约为200-190Ma,这是板块断离是控制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主导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查明华南板块的地壳精细结构,厘清不同块体的地壳物质属性和构造边界特征,对研究华南成矿带的深部动力学成因以及华南板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方法的发展和对多类型数据的深入挖掘,对壳内精细结构的分辨率逐渐提高,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收集华南地区地震台站的波形数据,利用背景噪声面波和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华南板块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模型获取的布格重力异常与观测重力值拟合较好,印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上地壳内主要沉积盆地呈现明显的低速特征,地壳厚度由西到东呈现减薄的趋势,且在中地壳内,江南造山带南段的地壳结构呈现北东向的高低速带状穿插分布,在南北重力梯度带和江山-绍兴-萍乡-永州一线存在“蘑菇云”形状的中地壳隆升;随着深度的增加,在21~30 km下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不再与地壳浅层主要构造相对应,整个区域的速度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这一特征越发明显;在30~40 km深度上,速度变化的东西分界与南北的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近似重合.据此推测,江南造山带与扬子和华夏地块的构造边界分别沿着九江-常德-吉首-铜仁-百色一线和江山-绍兴-萍乡-永州-柳州-钦州一线;区...  相似文献   

5.
《科学24小时》2011,(3):51-51
最新研究称,板块运动在火星地质历史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和传统看法相悖。此前,科学界一般认为,由于火星太小,其较快的内部冷却速度不允许它存在板块活动。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认为,火星奥林匹斯火山两北侧的一大片区域可能保存着板块活动的证据。这片区域存在大量的山脊和断崖。  相似文献   

6.
湖北早三叠世大冶组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扬子板块中部湖北三峡早三叠世大冶组灰岩作了古地磁研究。特征剩磁数据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倒转检验。主成分分析(PCA)分离出二组剩磁组分,一组为特征剩磁,另一组系印支期重磁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长白山火山的起源: 地震层析成像证据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赵大鹏  雷建设  唐荣余 《科学通报》2004,49(14):1439-1446
利用中国东北长白山附近的19个临时地震台站和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的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高精度远震P波到时资料, 对长白山及邻近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 长白山火山区的地壳上地幔中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 而且该低速异常深达400 km左右、宽约200 km; 在地幔转换带及下地幔中存在高速异常. 这一结构特征与全球地震层析成像结果相同. 本文认为, 长白山火山并非如夏威夷那样的板内热点火山, 而是与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及其在东亚地幔转换带中的滞留、脱水等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种弧后板内火山.  相似文献   

8.
许茉 《科学之友》2005,(8):34-34
被称为“大地脸上最大伤疤”的东非大裂谷一直以来就是中外科学家向往的神秘土地。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都已相继前往,探索这神奇的土地,寻找其板块分离的答案。地球上这最大的“伤疤”会变成海洋吗?地下岩石的类型如何?它目前分裂的情况如何?国外的地质学家们称,将非常接近于非洲与美洲的板块分裂,但是这种分裂也许将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印度板块俯冲仅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的地震层析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中法合作布设在藏南51个临时地震台记录的数据进行的层析反演结果表明:印度板块整体仅俯冲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在嘎拉附近俯冲角度变陡并向下延伸到150km,然后逐渐变平,俯冲前沿限制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南。对应康马、冈底斯岩体以及羊八井-当雄裂谷下方的岩石圈中部表现为低速特征,它们可能是高温和局部溶融的反映。该结果有力说明自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陆-陆俯冲仅发生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南的喜马拉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虽然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的约1/400,但是从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来看,是一个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的国家。日本列岛的附近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列岛正好位于这世界4大板块的活动地带。太平洋板块和非律宾海板块向北美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下面俯冲挤压,形成由5大岛弧(弧形状列岛)和5大深深的海沟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相似文献   

12.
杨槐 《大自然探索》1994,13(3):112-120
本文根据系统论哲学观,讨论了当代地质科学主导理论板块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分析了所存在的四个根本性理论困难,并基此而提出地学发展的理论新命题──地壳及岩石圈板块运动属性的“三维与两维之辨.  相似文献   

13.
滇东南建水岛弧型枕状熔岩及其对华南古特提斯的制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董云鹏  朱炳泉 《科学通报》1999,44(21):2323-2328
滇东南建水地区的枕状熔岩构造岩块侵位于师宗-弥勒断裂带西段,以玄武和玄武质安山岩为主。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枕状熔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指示扬子与华夏板块之间存在板块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观音桥层是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在华南上扬子区广泛发育的一套介壳相泥质灰岩地层,位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页岩气产出层位之间.恢复观音桥层的地理分布,分析其空间分布型式和规律,将有利于重建华南奥陶纪末期的古地理,更好地理解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环境背景,以及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形成的古地理背景.本研究基于GBDB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厘定了342条剖面的综合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Arc GIS软件进行空间模拟,重建了华南上扬子区观音桥层的空间展布.重建结果显示,观音桥层广泛分布于上扬子台地的大部分地区,集中出露于滇东北、黔北、川东南、重庆、鄂西等地,其中厚度最大的区域呈东西向分布于滇黔桂古陆的北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沉积中心区;而同期的其他岩石地层单元则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台地的边缘地区.同时,利用各剖面的沉积学与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特征推测该时期各地点具体的古水深值,从而恢复了上扬子区观音桥层沉积期的古地形.结果表明,上扬子区在赫南特中期呈现出"一隆三坳"的古地理格局,"一隆"为湘鄂西水下高地,"三坳"为川东南坳陷、湘中坳陷和鄂北坳陷.这一三面为古陆环绕、局限滞留的古地理环境,是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富集的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座休眠多年的海底火山,在人们事先没有掌握预兆的情况下,在一群热望它喷发的地质考察专家面前,不期喷发。此后它从深深的海底猛然窜出,耸立在渴望它出现的人们面前……最奇特的海底火山口2003年5月13日,当今世界大洋科研界最引人注目的考察船——富兰克林号来到了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的俾斯麦海。船上载着12位著名的海洋地质考察专家。他们前来考察克瓦齐海域。这一狭小的海域因海底火山“克瓦齐”而得名。克瓦齐在所罗门语中,意为“海神”。克瓦齐火山处于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地质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而且处于其中最…  相似文献   

16.
沈旭章  周蕙兰 《科学通报》2009,54(2):215-223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CCDSN台网4个台站和PASSCAL 19个台站的802条远震接收函数, 以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为背景, 用共转换点相位加权叠加(CCP-PWS)偏移技术, 对研究区(120°~132°E, 38°~48°N)上地幔间断面进行了成像. 结果表明: 在深度620 km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低速层, 而且在更靠近研究区西太平洋俯冲带东部较浅, 深度约600 km. 经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认为该低速层很可能是由西太平洋俯冲板块中的洋壳从俯冲板块分离并滞留堆积而形成. 另外, 受西太平洋俯冲板块的影响, 660 km间断面深度在研究区明显增大, 最深达到700 km, 而且在其东北角明显呈现为多级间断面.  相似文献   

17.
地质史神话般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沧海变桑田的事实:很久很久以前,现今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海洋,叫做“特提斯海”。慢慢地,从遥远的南边漂来一块大陆——“冈瓦纳古大陆”,与欧亚板块相撞,成就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就像美女头顶盘起的发髻,地球上隆起了这么一块最高的地方。在地球上最高的地方修建铁路,人们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是:它将穿越绵延数百千米的难以对付的多年冻土。  相似文献   

18.
湘西板溪群及冷家溪群的时代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刘海臣 《科学通报》1994,39(2):148-148
自从许靖华教授提出“华南大地仰冲构造学说”以来,有关华南大地构造的争论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争论最终集中在所谓的“板溪群”.即对其性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中生代构造混杂岩”说和“扬子地体的前震旦基底”说.应当指出的是,国外学者指的“板溪群”是一个笼统的大概念,而在国内所指的典型的板溪群出露于湖南湘西地区.在湘西,狭义的板溪群以及冷家溪群均是许靖华等国外学者所指的“板溪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板块漂移对南半球气候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GISS全球海洋-大气耦合模式, 研究了14 Ma BP在与现代情景不同下的澳大利亚板块位置对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14 Ma BP澳大利亚板块偏南时, 副热带地区大洋上反气旋加强, 副热带高压加强, 高纬60°~70°S一带气旋性环流加强, 绕极地低气压加深, 造成当时南极涛动变强, 南极涛动指数AOI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波动周期缩短. 同时, 14 Ma BP降水与地表气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环40°S一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 而在60°~70°S多数区域降水增加; 南太平洋高纬度地表气温下降, 威德尔海及其北侧海域地表气温升高. 此外, 由于气温和风场的变化, 南极海冰也发生了变化, 罗斯海附近及其西侧靠近南极大陆地区海冰较现在增加, 威德尔海附近海冰较现在偏少.  相似文献   

20.
那是亿万年前地球一次小小的运动,印度洋板块在隆起的过程中,楔进欧亚板块的下面,在随后的演变中它顽强的继续楔入,两个板块在咬合中拔地隆起,造就了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扯起了千姿百态的横断山脉,擎出了苍茫的高山峡谷,捧出了澎湃的江河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