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论韦庄师杜     
中晚唐的社会出现混乱而萧条的景象,大部分作家有浓厚的感伤与愤世情绪。他们主张"诗教说"、"指陈时弊",在创作实践上写民生疾苦,兴起了浓厚的师杜风潮。韦庄师杜多少受文坛上这一风潮的影响。同时,韦庄与杜甫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促使韦庄从思想行为上师承杜甫。韦庄师杜主要体现在韦庄推崇杜甫其人、学习其诗以及选录杜诗上。  相似文献   

2.
张炎在我国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前期词风学习姜夔的"清空骚雅"。国破后,转为抒发家国之恨。应召北上后,词风开始向豪放词转变。晚年有不少词作表现隐逸情怀。在张炎词中,"水"意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词风的转变呈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韦庄,字端己,生于公元八三六年,卒于公元九一○年。唐末五代的词作“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欧阳炯《〈花间集〉叙》)在这样一种淫靡词风里,韦庄把词的创作,重新领回到民间抒情的道路上来,开了文人词抒写个人身世感怀的源流。这种不同于花间其他词人的创作态度,也形成了韦庄词艺术上的一些特色,下面简单谈谈韦庄词的结构和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4.
"渔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常用意象,在热衷追求精神享受的现代社会,传统"渔父"意象具有了现代意义,并在经济产业中体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本文从文学和休闲旅游产业的相关性入手,探讨"渔父"意象的本质属性和现代意义,以及对现代休闲旅游产业中垂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蜀词人一方面把温庭筠词作为主要模仿对象,另一方面也颇多对韦庄清雅之气及对男性自我爱情心态表露的学习。除此之外,《花间集》诸家词人在创作中也经常互相借鉴和吸取,主要表现在意象和语辞的使用上,以及基于二者相似性上的场景描写以及抒情内涵上的模仿。  相似文献   

6.
陶沙  韩杰 《科技信息》2010,(24):175-175,17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文分析,认为翻译诗歌要意形结合。不仅要把握原作的意象、原作者的本意,还应该注重形式上语言、韵律、风格的使用,尽量与原作保持"形"的一致。译者应该在体现原作的范围之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读到最接近原作的译作。应尽量避免译作中出现美文之风和译者中的"意象派",使意形结合体现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7.
鲍勃·迪伦用"风"之意象营构了情景交融而又意蕴无穷的审美空间。其笔下之风形态多样,包含悲情之风、抗议之风以及浪漫之风。丰富的风意象是迪伦不同时期反叛个性的展现以及内心情感的承载,亦是迪伦反抗社会反抗现实的强兵利器,借助风之意象,他奏出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时代强音。风之意象凝聚了迪伦深深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时代、人生、生命、自我的质疑与反思,亦奠定了其沉郁悲情的歌曲主基调。  相似文献   

8.
女性人物形象书写是花间词人创作的基本取向。但同为花间词大家的温庭筠和韦庄,其词风有着较大的区别。温词尤为注重名物装饰,韦词则常以舒畅、淡秀的笔触去描写女性的音容与情怀。温庭筠与韦庄词中所使用的语言,无论内容意识,还是外在形式,都带有强烈的女性语言特色。韦庄词以一种冷静旁观的角度去描写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是"被看"的"他者"和客体,而温词却与之相反,仍以闺阁女性的口吻述说着婉丽绮靡的相思愁怨。两种不同词风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道路、师承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韦庄经历了唐灭蜀兴的时代剧变,其晚年寓蜀期间的创作心态独具特色。韦庄对巴蜀地域文化的认知解读,经历了由疑虑畏惧,到惊奇叹赏,最终融洽亲和的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路程。韦庄寓蜀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家事亲情诗、唱和酬答诗及蜀地风物诗。韦庄晚年寓蜀时期的文学创作率而挥笔、肆而成章,具有亲切、浅俗、含蓄、雅洁之美。  相似文献   

10.
在中英文化中,"狮子"的动物形象和与"狮子"相关的语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在跨文化的语境下,从英汉"狮子"语符的词源、词汇象征意义和其宗教意象,解析该名词透射出的中英文化的内在共性 分析英汉"狮子"语符的指称差异,揭示中英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探索"狮子"语符在现代社会中的功用,为当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徐灿词是继易安词之后又一女性词的高峰,表现出异于以往女性词的某些特质。其词在主题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女性词的闺门情思的局限,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尽洗铅华"、"绝去纤佻之习"和词境深广、词意深隐等特征。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词学观念、所处时代以及自身身世所决定的。其词风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发展过程,且与时代大环境下文风的转变包括女性文风的转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的精神和其所称"颂"的理想便无可附着,不得不在狭隘的梦想"诗城"中非理性地自由着、堕落着。小说的表层故事不无概念化之嫌,其实是作家文化迷惘的象征化叙述。小说中"风""雅""颂"符号化的反复,无对话的倾诉式叙述,无呼应的、被指为"疯"的行为模式等构成诸多象征性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鞭打"是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核心意象。不少评论者认为鲁宾逊对麦克德琳娜的鞭打,体现的是一种"父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所有权"。通过细读文本指出:黑人学者鲁宾逊的身份具有"双重性",鞭打麦克德琳娜的事件实质上是其互不妥协的两种灵魂矛盾斗争的佐证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部分汉字字体设计作品单纯以形式表象作为其创作思路的片面性,提出了汉字字体设计意象化表现的重要性.从前沿的字体设计理论出发,深入剖析汉字字体设计之"意"的内在意境,和"象"的识别性、艺术性和整体性.结合相关理论运用例证的方法,重新阐释了汉字字体设计意象表现的内在创意思维、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总结出汉字意象化设计的新理念和创新应用方法,从而为现代汉字字体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鲁迅灵魂的记录,《野草》几乎蕴含了其心灵的全部智慧和意义。其中关于"路"和"走"的意象建构,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在路的始端所阐述的对环境的逃离,在路的终端所书写的对穷途末路的焦虑,抑或是在路途上对行走的强调,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鲁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相似文献   

16.
骈体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的一个子类,具有情感化、主观化的叙事特征。它的文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徐缓迂回的叙事节奏和阴柔丈风;重视情感渗入,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注重藻饰,语句绮丽;骈散相间、具有张力之美;历史文化意象和当下意象并存,营造了意蕴深厚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作品中明确出现了孤桐意象,沈约等人也有吟咏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征的人格内涵尚未形成;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近代章士钊以"孤桐"为号,正是源于"孤桐"的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19.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首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抒情哲理诗,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为读者提供了多条进入其知性世界的路径。通过对作品核心意象的理性梳理,在充分肯定其"情性"与"智性"高度和谐的特点基础上,分别从"苦难""静默"和"疲倦"三个角度切入,用以阐释通向《金黄的稻束》所指涉的知性王国的多种可能,意在说明这是一首可以以多棱镜的样式观照到生命永恒意味的成功的现代抒情哲理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