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逻辑领域关于"词项"与"概念"的定义和使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分歧。当代形式逻辑体系是否还有"概念"的位置?"概念"是否应被"词项"所取代?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应该用词项取代概念 另一派认为词项和概念应该区分使用,不能完全否定其一。但毋庸置疑,概念的定义规则、分类与划分,限制与概括以及由概念断定的外延的范围等这些关于概念的逻辑问题仍然需要在"概念"的意义上讨论。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自相矛盾”通常是形式逻辑所不能允许的,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区对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如果违区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例如:这几周的军训是多么紧张呀,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普通逻辑》认为这句话有自相矛盾的毛病,一般逻辑教科书也持同一观点.理由是断定了A与O(或E与I)同真.这显然违反了矛盾规律的要求。然而,我们应看到语言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它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无不与语境、…  相似文献   

3.
在对蕴涵关系规律的内容、要求及公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该规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历史上逻辑学家们对该规律重要地位的认识、它的性质和客观基础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蕴涵规律符合作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条件,应该是除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之外的形式逻辑的第四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从思维实际出发,对形式逻辑中概念、判断、推理与思维规律理论,首作了贯通的解释,初步揭示思维形式的辩证法,揭示认识过程的逻辑机制,实质是形式逻辑的辩证化.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前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逻辑讨论总结文章的相应观点作了极“左”的评价与批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蕴涵关系规律即蕴涵律的内容、要求及公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该规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历史上逻辑学家们对该规律重要地位的认识、它的性质和客观基础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蕴涵律符合作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条件,应该是除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之外的形式逻辑的第四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虽然在近百年的西方法学中,逻辑的功能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必须看到,法律与逻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逻辑规则在解释法律、论证法律的时候有固定法律意义的功能。所以,法律学人必须认真地对待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这对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法制建设、法学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不少逻辑教材在阐述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主体对象、基本内容、制约范围等方面的理论时,或出现错误,或存在不足。本文在辨正的基础上首次对三个基本规律作出定义,并提出间接适用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运用形式逻辑,这本来是一种常识。但多年来“四人帮”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舆论阵地,打着“宣传自然辩证法”的旗号,歪曲辩证法,在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上,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很有必要加以澄清。我想就这个问题浅谈一点个人意见。形式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的初级规律的科学,它是客观事物自身的逻辑在人的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贵州普通逻辑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至1993年是贵州省逻辑工作者研究普通逻辑成果最多的时期,先后出版了一批教材和教参,发表了甘多篇论文。现将比较重要的观点归纳介绍于后:一、学科名称。有的同志赞成将“形式逻辑”,改为“普通逻辑”。使用“普通逻辑”这个名称,有助于人们把它既和真正的形式逻辑即数理逻辑区别开来,又和以辨证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辩证逻辑区别开来。为了名符其实,有同志建议也可改称为形式逻辑与科学方法论。二、体系和内容。有的同志提出既要从符号化与概括现代语言材料两方面探索,又不能只局限于在这两方面。还要注意研究思想基本…  相似文献   

11.
有效论证和好论证都是积极的论证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非形式逻辑的视阈看,有效论证是好论证的重要条件;从命题逻辑推演、语义层面和论证图示的角度分析,有效论证既不是好论证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好论证的必要条件;有效性在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中有明显的量的差异,从有效论证和好论证的关系可以更好理解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走出认识的误区--关于议论文体的"三要素"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学界对“三要素”的理解尚不科学。论点应是议论文中被论证或不对别的观点进行论证的观点。据此可将论点从众多观点中区分出来。论据是论证论点的客观实在性事实材料。分论点、被逻辑学当作推理前提的判断及神话、寓言、比喻性材料都不是论据。论证只是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是一切议论文的要素;论证只是论证型议论文的要素;论据只是运用论据论证和综合论证型议论文的要素;三者的要素性有逐渐递减的趋向。论点对论据具有制约关系。论据对论点具有支持关系,这要求选取具有“反向求证”意义的论据或增加其数量。论证对论点和论据具有阐释关系,论证实为或由论点向论据或由论据向论点或两头对接式阐释。  相似文献   

13.
《国语》主要是一部记言说理的史书。其说理艺术特点有三:(一)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但形式逻辑在其中广泛运用,而且还出现了辨证逻辑萌芽;(二)准确的心理捕捉——说理者善于抓住听者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说理,从而效果显著;(三)简洁警醒的语言——《国语》说理方式主要是摆事实,即扼要地叙述一连串史实或典制以证是非,并间杂不少经典谣谚和圣贤之言,故而语言简洁又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讨论中动词和作格动词论元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中动结构中,事件论元受到了抑制;在作格结构中,事件论元没受到任何影响。进一步分析两者内论元结构,发现两者内论元的生成也是不同的:中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宾语派生,而作格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主语派生。  相似文献   

15.
类比推理的论证方式,从论证目的来看,有证明式类比推理和反驳式类比推理;从建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比喻式类比推理、仿造性类比推理、归纳式类比推理和归谬式类比推理;从和其他论证方式的关系看,有独立论证和综合论证。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一个基于真值表原理进行逻辑论证的有效性判断的简化算法 .此算法可以减少手工列真值表判断的计算量 ,也可由计算机直接实现 .  相似文献   

17.
针对通用领域的事件论元抽取研究中角色信息利用不足和论元间缺少交互两个问题,提出角色信息引导的多轮事件论元抽取模型,用于增强文本的语义信息和论元之间的交互能力,提升事件论元抽取的性能。首先,为了更好地利用角色知识来引导论元的抽取,该模型根据角色定义构造角色知识,对角色信息和文本独立编码,并采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方法获取标签知识增强的文本表示,进而采用增强嵌入来预测各角色论元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同时,为了在抽取过程中充分利用事件论元之间的交互,受多轮对话模型的启发,设计一种多轮事件论元抽取算法。该算法参照“先易后难”的自然逻辑,每次选择预测概率最大,也是最容易确定的角色进行抽取。在论元抽取过程中,为了对论元之间的交互进行建模,模型引入历史嵌入,并在每一次预测结束后更新历史嵌入,帮助下一轮事件论元的抽取。实验结果表明,角色信息的引导和多轮抽取算法均有效地提升了论元抽取的性能,使得该模型的表现优于其他基线模型。  相似文献   

18.
图象与几何模型相结合的增强现实技术是充分利用基于图象与基于几何模型两种建模方法各自优点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目前几乎没有成熟的增强现实系统的现状.本文在分析基于图象的关键技术、基于几何模型的关键技术、图象与几何模型相结合增强现实一般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一个图象与几何模型相结合的增强现实系统的建模和实现方法.以使增强现实技术走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9.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无论中国先秦还是古希腊,论辩和论证都是逻辑学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论辩给逻辑学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问题,论证则进一步将逻辑学的研究引向深入.今天,中国逻辑学的发展也需要提倡论辩和论证的和谐氛围,倡导平等对话、理性对话,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