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或认可公民的私权利,使公民获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定权利。公民权利的行使以不妨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国家的公共利益为限度。相对于公民的私权利,国家的公权力显然更强大和更权威,而且更容易导致公权力的行使主体有滥用权力、超越权力、权力腐败等不良倾向。因此,法治社会需要设置有效机制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保护公民的私权利。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民主宪政问题的基本概念,保障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当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失衡所造成的.研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的历史状况和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志勇 《科技信息》2011,(16):I0040-I0040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政府在行使行政紧急权时,可能会对公民的权利予以暂时的限制甚至剥夺,从而造成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与紧张。本文从行政紧急权的概念、特征入手,通过对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冲突的分析,探讨如何实现规制行政紧急权,从而实现保护公民权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宪政话语中,把握宪政本质特征的是西方古典宪政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有限政府",即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它解决了为什么和怎么样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个人权利先于和优于国家权力、人性不完善所导致的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被滥用,是必须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理由;以防恶为原则,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在政治和法律制度设计时进行必要的分权是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5.
抵抗权即人民抵抗统治者或者政府不合法或不正当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的权利,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自然权利,而其真正被认可和被塑造成一项权利则是近代宪政主义兴起之后的事,并逐渐发展成一项重要的现代政治权利。本文通过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宪政发展史的研究,展现抵抗权宪法化的大致历程。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冲突尤为激烈的刑事诉讼场域,被追诉人权利救济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有利于防范国家权力滥用,有利于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冲突的和平解决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司法协助。并且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民程序性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类型。同时,它还包含了关于权利的一种观念——程序性的权利观念。程序性的权利观念认为,由于公民权利内容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对于公民权利的界定主要不是从实体内容上来界定,而是通过权利纠纷解决程序的设定与国家权力范围的限定来确立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治理理论中的治理术范畴。治理术包括政府理性、"如何"执政和政府的"艺术"三个方面,其核心是法治理性和善治理性。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治理主体以法治思维和善治思维运用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点,在于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时,慎用专断性权力并善用建制性权力。这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对外交往的需要,非法治国家面临实现法治的国际国内压力。但考虑到法治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政府又不能贸然行事。而困境中的出路在于在政府主导下分步骤推进这一进程。第一步是实行形式法治,即确保统治者的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当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进入法治化进程第二阶段,即实质法治阶段,也就是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  相似文献   

10.
人民监督权力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已经成为时代命题。在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作用。宪法的价值在于规范和控制公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宪法本身与权力监督有着密切联系。我国现行宪法在不同的视角对人民监督权力的路径和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规定法治原则对监督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规定基本权利为监督权力提供了目的保障,通过规定权力制约权力为监督权力提供了工具保障。权力监督效果的好坏与宪法实施效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宪法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权力得以制约和权利得以保障的过程。重视宪法并且真正使宪法得以实施,权力一定会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1.
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简单,信息渠道狭窄封闭,公民无法自由流动,社会心理趋于稳定和保守。改革开放后,中国公民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大大拓展,社会结构出现了显著分化,公民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提高。面对公众社会心理出现的重要变化,各级政府应该深入把握公众的维权规律,加快行政改革的步伐,引进民间智慧参与公共管理。只有让所有的公民生活的幸福、有尊严,政府才能凝聚全社会力量,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的觉醒,不仅使公民对公权力更加重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在公共空间显得过于偏激和执拗。公民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合格的公民,而合格的公民素质包括具备公民理性和公民意识。基于此,分析了当代中国公民非理性现状,并对公民理性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不实诉讼民事赔偿制度的设立进行了探讨 ,认为故意为不实诉讼是滥用诉权 ,由此造成受害人不应有的财产损失、人身损害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从而体现法律公正、平等  相似文献   

14.
论环境侵权     
环境侵权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环境介质的污染或破坏,并进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害环境权是指侵害自然人享有的适宜其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的权利,依法应当承担各种法律责任的行为.两者的概念、性质及其救济均不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两个法律体系分别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15.
在民事立法和民事活动中,注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序良俗原则"也自应成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这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弥补法律缺陷、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外国民事立法中大多确立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我国在未来的民法中也应把公序良俗原则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是我国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国虽已如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整体法治建设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是不同步的,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新型的现代法律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出发,吸收与借鉴人类法律文化成果中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树立的有益因素,力求在中国法制改革道路的模式选择框架中,深入探究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土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这项工作制度化和长期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治要求任何公共权力的行使均以保障私权为使命,公权的运行应当遵循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但我国的民事制裁制度由于其天生的制度性缺陷,在分权制衡、当事人参与等各个方面均违反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民事制裁异化成了侵害公民财产和自由的非正义制度。应当充分认识民事制裁制度的危害性,并最终将民事制裁加以废除。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逾期返还图书罚款行为的法律性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下,高校图书馆没有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和实施权,其根据白行设定的规章制度向读者收取罚款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另一方面,将图书馆规章作为要约不符合要约的内涵,且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是依法取得的,并非通过合同法进行约定,亦不宜采用合同法作为民事违约金进行处理。指出应健全图书馆相关立法,以利高校图书馆依法进行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19.
按照洛克的公民社会思想,"自然状态"虽有美好的一面,但又有恶的、缺陷的一面,因而人们需要在自然法的指导下,走出自然状态,达成契约,构建公民社会,并实行权力分立而分割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和平衡,以实现"自然状态"中美好的一面,克服其不好的一面。公民社会(国家)因此可能成为人们协议的产物,人们在国家内享有各种权利。这样,就在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以维护公民权利、自由和平等为目的的良性生态回路,使公民在放弃中实现了索取。  相似文献   

20.
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是宪政秩序的核心要素。在宪政实践中,不应局限于宪法学者通常论述的二者间的制约、抗衡关系,而应积极构建相互合作、互动的良性秩序。宪法是宪政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以此衡量中国现行宪法,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规范上的缺陷,为创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间的宪政秩序,须尽快实现中国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之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