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度对乙烯在TiCl_4/MgCl_2-Al(i-Bu)_3上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合温度(T)对乙烯在负载型TiCl_4/MgCl_2-Al(i-Bu)_3体系催化剂上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对固定下,聚合速度(R)、活性中心浓度(C~*)和链增长速度常数(K_p)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聚乙烯分子量(MW)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求出体系的表观活化能(Ea)为29kJ/mol.根据测得的数据,讨论了温度在活性衰减、链转移反应和活性中心生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系列负载型钛系高效催化剂:GZ、ZS、ZE、YJ、CP、STP、SN、HE型等8类,成功地用于乙烯、丙烯、丁烯-1、苯乙烯均聚合,以及乙烯和α-烯烃之间的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催化剂组份、聚合条件、共聚单体配比等对催化活性及多种烯烃聚合反应的影响,聚合反应动力学;并测定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浓度及动力学参数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常压下采用含苯甲酸乙酯的钛系负载型催化剂的丙烯聚合动力学,并用动力学方法测定了定催化体系聚合加氢和不加氢的活性中心比浓度[C^*]、聚合速率常数Kp,链增长活化能△E。结果是加氢聚合在30~50℃温度下[C^*]值为5×30^-3~15×10^-3mol/molTi,Kp值为65~94L/mol.s,△E为19.2kj/mol;不加氢聚合[C^*]值为1×10^-3~3.5×10^-3mol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以MgCl2 -SiO2 为载体 ,以α_二亚胺配体L修饰的Ni (acac) 2 TiCl4复合催化剂 ,以R2 AlCl和R3Al为助催化剂 ,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配比以及各种聚合条件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及其表观聚合动力学 ,并用IR、1 3 CNMR对聚合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支化度的测定。结果表明 ,Ni (acac) 2 TiCl4 L配体复合催化剂有良好的齐聚和原位共聚性能 ,催化单一乙烯聚合获得了支化聚乙烯 ,其中配体L2 制得支化度为 4~ 12支链数 10 0 0C的支化聚乙烯。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以MgCl2—SiO2为载体,以α—二亚胺配体L修饰的Ni(acac)2/TiCl4复合催化剂,以R2A1C1和R3A1为助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配比以及各种聚合条件对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及其表观聚合动力学,并用IR、^13C NMR对聚合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化度的测定。结果表明,Ni(acac)2/TiCl4/L配体复合催化剂有良好的齐聚和原位共聚性能,催化单-乙烯聚合获得了化聚乙烯,其中配体L2制得支化度为4—12支链数/1000C的化聚乙烯。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高效Ziegler型催化剂及搅拌反应器,对乙烯聚合反应进行动力学和传质的研究。在恒定的温度下,通过改变催化剂投量和搅拌转速,测得各次反应中的乙烯吸收速率,从而求出气液,液固传质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在对产物聚乙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气液。液固传质阻滞及催化剂一级失活在内的聚合反应模型,由该模型所得的乙烯吸收速率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吻合。就此,对液固传质的成因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认为催化剂颗粒被聚乙烯包裹形成聚合物球粒,若干数目的这些球粒又组成较大的簇团,簇团内球粒间的液体对单体传递所引起的阻碍作用是液固传质的主要阻力。  相似文献   

7.
Cp2ZrCl2、Et(Ind):ZrCl2与烷基铝原位生成二烷基化茂金属.然后与B(C6F5)3作用组成新的催化体系,研究了这种催化体系对乙烯聚合的影响、发现用三乙基铝的体系对乙烯聚合没有活性,用三异丁基铝的体系对乙烯聚合有较高活性,其原因在于形成了不同的活性中心,用紫外光谱的方法研究活性中心的结构及其变化,并与聚合活性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8.
用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作催化剂,加入含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体系中,研究了乙烯在水相中的催化聚合.研究表明:50℃时可得到稳定的聚乙烯胶乳,但胶乳的固含量和聚合活性均较低;室温下聚合活性和聚乙烯的分子量明显提高,甚至高于在甲苯中的聚合活性.乳化剂复配使用可提高乙烯水相聚合的活性.用1H-NMR、DSC、GPC、WAXD以及动态流变性能等对室温下聚合所得的聚乙烯进行了分析,表明其为高分子量线性聚乙烯,熔点为135℃、结晶度为60%.  相似文献   

9.
用格氏试剂法制备了三种高效催化剂并进行乙烯聚合的研究.在稀试剂浓度下TiCl4与格氏试剂反应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乙烯聚合活性高,但聚合产物堆比重小,颗粒形态差.而在高浓度下反应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乙烯聚合活性相对较低,聚合产物堆比重较大,颗粒形态好.当格氏试剂先与SiCl4反应产生一定粒度的MgCl2,然后负载TiCl4而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乙烯聚合,既具有高催化活性,聚合产物也有高的堆比重和良好的颗粒形态.用扫描电镜对聚合产物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温凝胶渗透色谱对茂金属催化合成的一系列乙烯均聚物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Al/Ti比从1 000变到4 000时,分子量分布曲线图变化不大,而从4 000变到7 000时,变化相当大,分布宽度从2.48增至2.81;催化剂D的活性最小,可作为非对称性茂系金属催化剂;该聚合体系分子量的大小受聚合温度的影响很明显,随温度的升高,分子量分布曲线图向左发生很大位移,在聚合温度为70℃时存在两个活性相当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第4族茂金属配合物的发展对聚合催化剂的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茂金属催化体系不仅有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可以合成具有靶向特性(如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立体化学)的聚合物[1].第4族控制几何构型催化剂(CGC)是单中心聚合催化剂,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乙烯终止及在相邻催化活性中心的再插入链转移反应键入聚合物链合成接枝聚乙烯[2],生成的含少量接枝链的聚乙烯具有优异的材料特性.近年来,大量研究[3~7]表明桥型双核茂金属聚合催化剂不仅具有单核茂金属聚合催化剂的优异性质,而且可由桥配体调节聚合特性.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水杨醛亚胺中性镍配合物和双(1,5-环辛二烯)合镍[Ni(COD)2]催化体系。研究了聚合工艺对催化体系在甲苯中催化乙烯聚合的影响。研究表明:随乙烯压力和搅拌速率的增加,聚合活性和聚乙烯的黏均分子量均增加,使得聚乙烯片的拉伸强度提高;室温下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黏均分子量也最大,聚乙烯晶体结构也较完善。用DSC、WAXD、GPC、动态流变仪以及力学性能测试仪对室温下聚合所得聚乙烯进行了分析,表明聚乙烯是支化的线性高分子量聚乙烯,熔体呈假塑性流体特征。乙烯压力和搅拌速率对聚乙烯的晶体结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乙烯和1-辛烯聚合产生的聚乙烯树脂塑性体和弹性体,均是高端聚烯烃产品,应用性能优异.乙烯和1-辛烯高温溶液法生产聚乙烯弹性体技术在国外已经实现工业化,而国内近年来急需开发这类技术并实现工业化,其中技术的关键是催化剂和聚合反应条件的控制.本文对近30年来的乙烯和1-辛烯聚合催化体系,包含催化剂、助催化剂、溶剂、反应条件、聚合物物性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文中以催化剂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探讨催化剂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分析体系中多种因素如温度、压力、催化剂浓度、助催化剂等对反应活性的调控,讨论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用负载二茂钛族催化剂与格氏试剂组成催化体系催化苯乙烯聚合,考察了催化反应温度、催化体系的组成、催化剂浓度、单体浓度和Mg/Ti比等因素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化可提高催化活性,减少活性中心的偶联衰减。催化活性与负载催化剂的结构、反应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钛-镁体系烯烃聚合催化剂中钛离子状态的EP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PR法研究了MgCl_2-n-BuOH-SiCl_4-TiCl_4/Al(i-Bu)_3体系催化剂中钛离子的状态,发现催化剂体系中存在(Ⅰ)、(Ⅱ)、(Ⅲ)和(Ⅳ)四种类型的Ti~(3 )离子的顺磁物类,其EPR信号分别为g=1.99,g_Δ=1.97,g_Δ=1.95和g_Δ=1.88,前三者为处于不同畸变配体场中的非烷基化Ti~(3 )离子,在烯烃聚合中不起活性中心作用.带有Cl空配位的烷基化Ti~(3 )离子是活性的物类,但其中只有少部分呈弧立状态的(Ⅳ)型离子对EPR有贡献,大部分可能通过氯桥键合,在MgCl_2表面上形成聚集体或TiCl_3分散粒子而成为EPR无声的物类.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淤浆预聚对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催化的苯乙烯预聚动力学规律和预聚条件对预聚物粒子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苯乙烯在石油醚中的聚合速率是衰减型的,但随着溶液中甲苯含量的增加聚合速率曲线会出现增长型。聚苯乙烯的粒子形态与溶剂种类和单体浓度有很大关系。较适宜的预聚条件是在石油醚中单体浓度为0.6mol/L、温度为40℃和反映时间问40min。但由于受扩散控制严重,在石油醚中的聚合速率比较慢。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7种具有不同阳离子结构和不同配阴离子的芳基碘、硫(钅翁)盐,并测定了它们的光谱特征。其中以双[4-(二苯锍基)苯基]硫(钅翁)盐(BDS)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光聚合中的引发活性最高。用苯酚钠终止氧化环已烯光聚合中的活性中心,从而测得活性中心浓度,发现至少在低转化率(10%)以内,活性中心浓度随聚合时间而线性增加;在相同转化率时,溶液聚合的活性中心浓度高于本体聚合者,表明溶剂可能参与引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者简要地回顾了丁-丙交替橡胶的开发历史,评述了两类催化剂(Ti系和V系)的演进,着重讨论了V系催化剂在改变配体,聚合动力学特征,活性中心模型、交替共聚机理,活性中心量化论证及V-AI三组分催化剂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程序升温脱附法研究了乙烯在Pd-Ti-V_2O_5/SiO_2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实验证明该催化剂对乙烯的化学吸附有(Ⅰ)、(Ⅱ)两种不同类型的活性中心,在(Ⅰ)上生成乙醛,而在(Ⅱ)上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20.
苯乙烯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 ,氯化亚铜为催化剂 ,2 ,2′-联吡啶为配体 ,采用开放体系 ,外加搅拌 ,氮气保护下 ,初步研究了苯乙烯在 95℃ ,水为分散相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 .结果表明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平稳 ,分子量随转化率基本呈线性增加 ,分子量分布随转化率变窄 ,且分布比一般的自由基聚合窄 (分布指数可达 1 .63 ) .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 ,经计算 ,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为 1 .1 8× 1 0 - 8mol/L.为了进一步验证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的可控性 ,还进行了相同温度下的苯乙烯悬浮热聚合 ,结果与相同时间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相比 ,转化率高 (分别为 3 8.5 %和 2 8.1 % ) ,分子量大 (分别为 7764 2和 45 670 ) ,分子量分布宽 (分别为3 .0 2和 1 .67) ,进一步说明了在原子转移催化剂存在下的苯乙烯悬浮聚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