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普通词语如何演变成为专业术语的过程十分引人注意,各个学科领域都非常关注本学科术语的发展演变情况。汉语训诂术语是如何由一般词语术语化而来,同样引人注目。文章以常用训诂术语为例,通过文献考察、定量、定性、统计、归纳等方法,研究这些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不仅可以解决训诂术语的标准、内涵和功能分析等分歧问题,而且有助于探讨普通词语的术语化过程和一般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讯社”是新闻行业中的专业术语。探究这一术语的来源、含义及演变对理解通讯社这一新闻机构的性质、作用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通讯社”一词的来源及含义为切入点,梳理这一术语在中国现代通讯社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逻辑学术语译名也在不断演进,其曲折历程是一个术语译名不断规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逻辑学术语译名的演变具有文化变革和发展的含义。严复、章士钊等近代学者力图使逻辑术语译名中国化的尝试不仅是对全盘西化文化观的抵制,而且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逻辑术语译名的中国化反映了逻辑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术语的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之间往往存在着互相演变的关系。文章对兼具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的术语条目其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使用新创词命名的术语一般由学科义位衍生出普通义位,而使用现成词命名的术语则一般由普通义位衍生出学科义位。在此基础上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来讨论该类术语条目在语文词典中的处理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前者的处理方式是先释出学科义位,后释出普通义位,对后者的处理方式是先释出普通义位,后释出学科义位。通过对术语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的梳理分析,能够加深对术语及其词义演变的认识,从而丰富术语学理论,同时对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科技术语是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光合作用研究论文中存在大量的科技术语。基于数据驱动的科技术语分析能够对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和演变起到较好的揭示和印证作用。文章以VOSviewer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的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中的科技术语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分析比较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光合作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自然光合作用的机理探究”“光合作用与环境变化”“人工光合的应用和发展”三个方向,“光催化剂”成为这几年光合作用领域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范式(paradigm)开始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中,用以指称科学共同体中的观点、视角和概念系统。该术语由美国学者库恩(Kuhn)率先提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理论阐释力。范式融入人文科学研究后发挥了超强的阐释力。俄罗斯术语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演变,其间关于术语的性质、研究和分析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多重范式,从历史比较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认知主义。这些范式不断更迭又交相互动,使得俄罗斯术语学在理论革新和实践应用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认知术语学研究不同话语中术语的生成、发展及功用,助力支撑学科术语系的结构化建构研究,旨在确立术语系的建构规则,揭示认知模型下科学语言体系的形成途径,形成了从认知语言学、称名学视角分析和描写术语的概念路径。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名词》"音韵学"分支创新性地构建了"总论、音类分析和等韵学、用韵分析和今音学、语音通转和古音学、音类演变和对音"的音韵学术语知识体系,融学界共识与理论创新于一体。这为音韵学术语的规范和辞书音韵学术语的编排提供了参考原则:构建层次清晰的音韵学术语体系;实现音韵学术语的科学分类。  相似文献   

8.
运用术语学理论,在语义分析法的基础上,对synchronized swimming的名称演变及其汉译名称"花样游泳"进行了系统阐释。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应当遵循术语翻译的相关原则,译名应体现概念的系统性以及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分科术语的演变,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学科分支迅速萌芽和发展,造成新学科名词发生率远超过传播率的局面。把握各学科的发展脉络,及时更新学科分类、介绍与推广科学新词的内涵,就成为创新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欧洲的贸易和职业领域中出现了对职业标准化的需求,这为术语标准化提供了更为优良的现实条件。国际标准化组织与时俱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术语工作的标准。这也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了现成的方法指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北约"的术语标准化工作从"业余"走向专业,今天已拥有专业化的术语标准化队伍和一流的术语数据库,并与世界各大国际组织共享术语资源和门户网站。文章遵循"北约"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历史演变这一脉络,介绍其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西方国际组织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条途径,也期望对中国的术语标准化工作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工程系统演化特性,本文采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在分析工程系统的结构、边界、环境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工程系统的不可逆性、非均匀性、非线性等特性;分析了推动工程系统结构演化的内动力、外动力或内、外动力联合或耦合动力:阐明了工程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不同演化机理及工程系统演化趋向、不同演化阶段的本构与响应关系,描述了工程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标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群落演替理论的产业集群进化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产业集群与生物群落在生态学机制上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方法,运用群落演替理论和顶极群落理论研究产业集群进化问题。根据E.P.Odum提出的群落演替的特征变化规律,从能量学、组织结构、个体生活史、物质循环、选择压力和稳态六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的进化路径,提出产业集群生态链进化路径、结构进化路径、生态位进化路径、物质循环进化路径、生存策略进化路径、稳态进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工程演化过程理解为一种双重双螺旋过程,即由技术链和非技术链(经济-社会链)共同构成的双螺旋。演化过程则由技术发明-工程创新-产业扩散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工程双重双螺旋中技术链的演化,其基本内容是技术硬件(机器)和技术软件(知识和制度)双螺旋的演化。选择与建构机制是工程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选择机制使得在技术-经济进化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市场的选优汰劣,保证了工程活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演进。建构机制则体现为技术链与经济-社会链的双重双螺旋变革,形成新类型的双重双螺旋等形式。  相似文献   

14.
工程演化论的研究内容、范畴、方法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演化论是工程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它是探索工程演化进程机理和规律的理论。本文讨论了工程演化论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与内容,提出了工程演化论的基本范畴和研究方法,指出工程演化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潘光旦与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潘光旦先生是被长期忽略的生物进化沦的重要传播者与发展者.他翻译和介绍了达尔文人类由来及演化的思想,并通过对演化、位育、优生等问题的阐述展示了其对人类演进与民族发展的新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结合而建立起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新人文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一方面通过历史追踪的考察,揭示了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影响心理学的效果,是为心理学塑造了关于心理进化符合与机体进化同样的逻辑的盲目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维度的分析,阐明心理进化所符合的它自己的逻辑,而不是生物进化的逻辑,从而揭示进化论在向心理学领域的运用性扩展的过程中为心理学设置的思想陷阱或理论误区。文章研究结论同时暗示了,心理学必须自觉地超越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思想框架,才有可能寻求到它自己的目标和归宿,从而获得它的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冗余与复杂系统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复杂系统演化中的分叉与不可逆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冗余之于系统演化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即冗余是系统演化实现其多样性的基本前提,也是人们把握系统演化全貌的认识论条件。本文还进一步说明了系统演化中的优劣问题等,以期给系统演化问题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万丹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118-124,128
20世纪80年代库恩哲学中原本的核心概念“范式”消失了。这似乎成为库恩哲学转向的标志,甚至成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转向的标志。事实上“范式”观念以“类词”的名称依然存在于库恩哲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追溯这一演变的历程,从而揭示演变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e Meaning of Life in a Developing Universe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The evolution of life on Earth has produced an organism that is beginning to model and understand its own evolution and the possible future evolution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These models and associated evidence show that evolution on Earth has a trajectory. The scale over which living processes are organized cooperatively has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as has its evolvability. Recent theoretical advances rais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trajectory is itself part of a wider developmental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se theorie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has been shaped by a yet larger evolutionary dynamic that involves the reproduction of universes. This evolutionary dynamic has tuned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universe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that life will emerge and produce outcomes that are successful in the larger process (e.g. a key outcome may be to produce life and intelligence that intentionally reproduces the universe and tunes the parameters of ‘offspring’ universes). Theory suggests that when life emerges on a planet, it moves along this trajectory of its own accord. However, at a particular point evolution will continue to advance only if organisms emerge that decide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tentionally. The organisms must be prepared to make this commitment even though the ultimate nature and destination of the process is uncertain, and may forever remain unknown. Organisms that complete this transition to intentional evolution will driv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fe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universe. Humanity’s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is rapidly bringing it to the threshold of this major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20.
迈尔对道德的进化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精致的论证。他对生物利他现象与人类道德行为的关系做了辩证的思考,认为利他现象与道德行为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他从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协同的视角研究了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传递,认为道德规范是后天习得的,但也与遗传下来的倾向和能力有关。他还从进化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提出道德规范应该具有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