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古汉语来看,“潟”表盐碱地之意。古代没有严格的字形规范,常常会出现书写者弃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情况,古代常将“潟”写作“泻(瀉)”“舄”“舃”。从现状来看,潟湖实际上是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潟”字之义密切相关,而与“泻”义无涉,“泻湖”应作“潟湖”。  相似文献   

2.
~~从“潟”与“泻”,到“潟湖”与“泻湖”@樊静$全国科技名词委!北京100717 @韩慕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教授,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海洋地理组组长  相似文献   

3.
近来,一个技术概念不仅频繁出现在科技领域,而且已经通过广告的方式渗透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从"云计算"到"云动力","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使技术升华,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云化现象,"云安全""云杀毒""云存储""云监控""云制造"  相似文献   

4.
近来,一个技术概念不仅频繁出现在科技领域,而且已经通过广告的方式渗透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从"云计算"到"云动力","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使技术升华,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云化现象,"云安全""云杀毒""云存储""云监控""云制造",  相似文献   

5.
统一规范科技术语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年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科技书刊、报纸及其他出版物提出了规范表达科技术语的严格要求,并把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始终作为检验、评价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来抓。遗憾的是,目前科技出版物中仍然存在着使用科技术语混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科技书刊中,而且也存在于常用工具书中(如各种文种对照词典和百科全书中)。在长期从事地理期刊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作品存在着科学技术概念不清,特别是术语表达不准确和定义模糊等现象,因而淡化了文章中术语定义和概念的解释。这不但不能正确表达作者的原意,而且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可读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读者。本文通过列举实例,分析科技出版物中存在的术语混乱现象,给出了“潟湖”一词的科学定义,探讨“潟湖”一词及其一系列派生词在维吾尔语中的正确翻法和规范表达。1.“潟湖”的定义在海岸带,有一种地貌,汉语称“潟湖”,英语称“Lagoon”,俄语称“ЛΑГУНΑ”,维吾尔语称“Koltuk kol”。它是指在海岸与长条状滨外沙嘴、沙坝或珊瑚礁之间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区域,常有一条或多条潮汐通道与外海相通,而滨外沙坝是波浪在沿岸浅水区堆积成的、与海岸大体平行的长条形砾石堆积体。在热带海岸中的环状珊瑚礁内也能形成潟湖。有些沿岸潟湖本来与外海相通,后来由于泥沙的淤积,也可能被封闭在海岸之内,有的在高潮时通过潮汐通道可与海水相同:如,台湾省的高雄港即为典型的海成潟湖,河北昌黎县七里海也属此类,有的则与海水不通。还有古代潟湖长期与大海隔离和较长岁月的沉积作用,使原有咸水因地表淡水的注入,逐渐淡化而成淡水湖,称“残留湖”,如浙江杭州西湖。天津北大港和南大港都是由贝壳堤所封闭的潟湖。地质时期的潟湖常是盐类矿床、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重要资源的产地。在《维吾尔语详解辞典》里给“潟湖”一词下了如下定义:Koltuk kol——词根Koltuk一指解剖学专有名词“腋”,二转指湾,原指腋(胳肢窝)在地理学扩大涵义转指湾,如海湾、河湾、山脚湾等等。有时指在大海、河流向陆地凹进去的部分,甚至河谷、山谷、悬崖和水域等的腋状部分,比如海湾、河湾、山麓的右腋、左腋等。潟湖——是地理专有名词:指浅海区、河流入海口由沙子堆积堵塞而形成的湖。涨潮时这种湖会与大海连接起来[1]。2.“潟湖”在各出版物中的错误使用实例“潟湖”一词长期以来,首先在汉文出版物中被不正确的使用。例如,汉文《地理学词典》[2]中被正确写作为“潟湖”,而在英译汉《地理学辞典》[3]中被错误写做为“泻湖”。其次在维吾尔文出版物中表达不同,例如,《汉维规范化名词词典》[4]里这一术语被写为“舄湖”,“Laguna”。阿布都卡德尔.尤努斯等合编的《汉维自然地理词典》[5]被译做“泻湖”,“Dengiz Korpisi”。《汉英俄维石油技术词典》[6]被译做“Akar kol”(汉语译为流动湖),“Koltuk kol”(汉语译为腋湖)。艾尼瓦尔·加帕尔等编的《汉维词典》[7]被写做“Laguna”,“泻湖”。买买提艾力等编的《汉英维科技大词典》[8]被译做“Kol”(译为湖泊),“Akma kol(译为游移湖)“舄湖”,“潟湖相”译为“Koltuk Kol Fatsiyasi”。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英语中早已被规范表达为一种方式的,后来在汉语中也被规范化表达为一种方式的这一术语,维吾尔文出版物中却有多种表达方式,甚至更令人遗憾的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民族语言术语规范审定委员会编纂的《汉维规范化名词词典》也直接将根词“潟湖”音译表达为“Laguna”,而派生词“潟湖相”意译表达为“Koltuk Kol Fatsiysi”。3.比较分析我们首先看一下汉语中的“潟”和“泻”字中哪一个是正确、规范表达的词根形式。第一,这是因为此二字的字形相近,而且“泻”字的繁体“瀉”和“潟”更为相近。“潟”字与繁体“瀉”字,形虽近而意实不同。在《汉维新华字典》[9]和《现代汉语词典》[10]中,“潟”注解为“潟”同“舄”,“咸水浸渍的土地”,既然是“浸渍”,应该是不流动或流动不畅;而“瀉”则是“液体很快地流下;如:一泻千里”。二者意思截然相反。其次,针对不同出版物中的不同用法,规范名究竟怎样定,地理学名词委员会曾于20世纪80年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主张将错就错,理由是“泻”字好认好写。但经反复讨论后,委员们认为应该首先尊重科学性的原则,不能迁就错误,而且“泻湖”一词易引起概念理解错误。最后委员会确定采用正确的写法,称作“潟湖”,并于1988年正式公布作为规范名。接着,1989年出版的《海洋科学名词》[11]和1993年出版的《地质学名词》[12]也一致作了这样的确定。至此,这个由形近字引起的名词混乱得到了纠正。但是,即便如此,后来还是有一些专业性的文章在继续错误地使用“泻湖”这个错词。甚至《中国海洋报》2002年9月20日头版头条的新闻《实现海洋卫星系列化发展》文章中,还在使用“泻湖”这个词。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讨论一下在维吾尔语中是怎样规范表达“潟湖”一词的。语言学家们就现代维吾尔语新词新语的构词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就新词构词法达成共识,认为采用附加成分、造词、借词、挖掘母语词汇、简称等方式为维吾尔语构词法的最佳方式[13]。科技术语用维吾尔语表达时可以用母语来表达的应尽量用母语表达,无法用母语表达的,则借用兄弟民族语言来表达。如果无法借用兄弟民族语言,那么就借用国际通用语言,以音译为指导原则[14]。可以看出,在强调的上述观点与方法中,基本确定了科技术语维吾尔语翻译规范表达应遵循的具体原则,特别明确了造词和借词应占主导的地位。然而,现在动辄借用外语,未能发挥维吾尔语在充分利用母语词汇资源构词方面的优越性,维吾尔语的潜在优势未得到充分挖掘。在完全有可能用母语的构词方式表达的情况下,将“潟湖”一词轻易地借用外语直接音译为“Laguna”[4,5,8]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借用外来语,特别是直接借用科技术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维吾尔语词汇成分,但不利于维吾尔语词汇以自身内在的规律健康发展。我们并不以此为理由而排斥借用外来语的做法。借用外来语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因受其他语言影响而发生的一种正常现象,尤其是科技术语直接以音译方式借用外来语在每个语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科技术语的借用一定要遵循“立足母语”、“音义统一”、“便于推广”的原则。术语是指各门学科专门使用的词语。科技术语是指在科技领域中专门使用的词语。这种词语把单一性和准确性作为自身的一种重要特点。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术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规范表达:一种是利用维吾尔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手段,还有一种是通过借用其他民族的词语来形成,科技术语也不例外。所以在维吾尔语表达“潟湖”一词时,对它在地理专业中的原有涵义、基本概念、特征,并对维吾尔语的构词规律与借词原则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讲“潟湖”一词以构词方式为手段、以学科内涵为依据翻译表达是很有必要。科技术语以单一性、科学性、系统性为自身的主要特点,“潟湖”一词在地理科学里,确切的说在地貌学里是表示地表形态时专门使用的一个专业术语。在汉语《现代地理学辞典》[15]与其他解说性工具书[2,3],对这一术语像本文前半部分里所说的一样下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维吾尔语详解辞典》[1]也下了类似的定义和注解。根据“潟湖”这一术语的专业定义和内涵,称它为“Koltuk kol”或“Koltuk koli”是比较合理的、正确的。首先,对应其自身的专业化概念。其次,恰当得体、准确、通俗易懂。再次,完全表达和反映该术语在地貌学中的科学概念、定义及其基本特点。如果我们按《汉英维科技大辞典》[8]所表示将“潟湖”一词称“Kol”(湖泊),“Akma kol”(游移湖),“潟湖相”称“Koltuk kol fatsiyisi”用两种规范化形式表示的话,那么就会将“湖”这一总概念与“潟湖”、“残留湖”等专有名词概念混为一谈,淡化或完全消失“潟湖”一词在地貌学中的原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包括“潟湖”一词科学概念系统、逻辑关系与构词能力等在内的整体性会受到影响。将“潟湖”一词译为“Koltuk kol”,那么可以为一些派生词留下系统表达的余地或可能性。正确表达“潟湖”“Koltuk kol”这一根词之后,就可以借用附加词,根据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果关系与之组成一系列的派生词,如:在维吾尔语里可将两个固定词互相在从属关系的基础上合并,并在语言与语义结构方面构成完整的词汇实体。这种构词法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根词+根词。如:公路Taxyol(Tax+yol);款冬花Tengga yopurmak(tengga+yopurmak);乌龟Taxpaka(Tax+paka);盐湖Tuzkol(Tuz+kol);潟湖Koltukkol(koltuk+kol)。第二种:根词+根词+附加成分。如:水库Su ambiri(Su+ambar+i);糖水Xiker suyi(Xiker+su+yi);世界地图Dunya heritisi(Dunya+herita+si);潟湖Kolyuk koli(Koltuk+kol+i)。按照上述构词法,将“潟湖”翻译表达为“Koltuk kol”或“Koltuk koli”都是正确的。但是,科技术语只能在专业方面所具有的基本概念及原本内涵基础上来表达,一个概念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只能有表示单一内容的一种称谓。根据这一原则,笔者认为“潟湖”(koltuk kol)这一术语在前半部分使用的修饰语“koltuk”(腋、腋状的)形象地表达了湖(kol)的成因和地理条件。将“潟湖”译为“Koltuk kol”是规范化的,正确的,也是惟一的。*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地理学术语在维吾尔语中的规范表达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地学学术著作、成果中频繁出错的科技术语黏土、潟湖、疍民为研究对象,从追溯黏(粘)、潟(泻)、疍(蛋)的混用原因、考读权威工具书的视角对三词的真伪进行辨析,结合语素构词理据,认为“黏土”应读作“niántǔ”,不应该写作“粘土”或有其他的读音;“潟湖”应读作 “xìhú”,“泻湖(xièhú)”是旧读,应予以淘汰;“疍民”独立承担着“以船为家、从事渔业或航运的水上居民”的词语表述功能,“疍民”不能写作“蛋民”。  相似文献   

7.
从报上看到一个名词叫"云计算",我这个外行看了,觉得怪怪的,难道还有相应的"雨计算""雪计算"?云计算的英文名是cloud computing,从字面上看,是忠实的直译,但总让人难以理解。上网查这个云计算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从报上看到一个名词叫"云计算",我这个外行看了,觉得怪怪的,难道还有相应的"雨计算""雪计算"?云计算的英文名是cloud computing,从字面上看,是忠实的直译,但总让人难以理解。上网查这个云计算的定义,  相似文献   

9.
在情报学名词术语的选词过程中,课题组遇到了其他学科很少见到的问题。本文以"信息""情报""情报学"这些基本术语为例,以文献调查的形式进行内容综述,并从学者观点、文献考证、国外情报界、改名历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以引起关注、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在情报学名词术语的选词过程中,课题组遇到了其他学科很少见到的问题。本文以"信息""情报""情报学"这些基本术语为例,以文献调查的形式进行内容综述,并从学者观点、文献考证、国外情报界、改名历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以引起关注、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二者的不同概念内涵,并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重新认识了历史中"治世""盛世"的根本属性,阐述了这两个术语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电脑使用的术语很多来自于日常语言,如"病毒""杀毒""桌面""菜单"等,采用的是用熟悉的事物进行隐喻的手法,形成语义上的可比性和暗示性,以便于使用者的认知和操作,而在词性上与本义并没有差异[1]。  相似文献   

13.
电脑使用的术语很多来自于日常语言,如"病毒""杀毒""桌面""菜单"等,采用的是用熟悉的事物进行隐喻的手法,形成语义上的可比性和暗示性,以便于使用者的认知和操作,而在词性上与本义并没有差异[1]。  相似文献   

14.
"泻"是一个常用字,按照<汉字信息字典>所载有关字频统计,其使用频序与"鞋"相近,我们每个人都能随意说出若干由"泻"组成的常用词.对此字本文不再多议. "澙"却是一个不常用的字.但是在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期间,此字的使用频度大为提高,电视节目和其他传媒中不时提到此字.那是因为日本有个新澙市,是世界杯比赛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汉语吸纳外来词语可以借音(即音译)或借义(即意译),近来又认可了借形(即字母词)。借音和借形都增加了汉语异化程度,但也使汉语吸收了新的语素,扩展了造词材料,有利于词汇的丰富和扩充。借义把外来词语完全汉化了,因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术语研究》2003,5(4):13-13
“证”、“症”、“征”在医学领域是使用频度颇高的三个 (字 )词 ,由于其音、形、义相近 ,因而在取舍时不易辨别。虽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医学名词》中已有规范 ,但在实际应用上仍然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为此 ,本刊组织中、西医学界一些专家 ,就此三词据理辨析 ,以求正本清源 ,达成一致意见。本栏刊出后 ,欢迎广大读者来文来函 ,进一步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7.
“证”、“症”、“征”在医学领域是使用频度颇高的三个 (字 )词 ,由于其音、形、义相近 ,因而在取舍时不易辨别。虽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医学名词》中已有规范 ,但在实际应用上仍然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为此 ,本刊组织中、西医学界一些专家 ,就此三词据理辨析 ,以求正本清源 ,达成一致意见。本栏刊出后 ,欢迎广大读者来文来函 ,进一步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文智 《科学大观园》2014,(22):53-54
因为在法庭上指证制造了1993年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的恐怖分子,义迈德·萨勒姆被迫隐姓埋名了近20年。这位"FBI最有价值的线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黄金海岸一家露天餐馆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将多年的"地下"生活和盘托出。64岁的义迈德·萨勒姆没有住房抵押贷款,没有退休金,只有一段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情况 《语言学名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词辞书。从2001年编写到2011年出版,历时十年。《语言学名词》分支学科大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分类,但"世界诸语言""心理语言学"等阙如,而增加了"辞书学""计算语言学"等,实际完成了13个分支。  相似文献   

20.
医学名词“证”、“症”、“征”规范使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证”、“症”、“征”在医学领域是使用频度颇高的三个 (字 )词 ,由于其音、形、义相近 ,因而在取舍时不易辨别。虽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医学名词》中已有规范 ,但在实际应用上仍然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为此 ,本刊组织中、西医学界一些专家 ,就此三词据理辨析 ,以求正本清源 ,达成一致意见。本栏刊出后 ,欢迎广大读者来文来函 ,进一步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