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台海岸地处辐射沙洲中,属于淤长形海岸,沿海几座挡潮闸的入海水道淤积严重.这些水道淤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潮汐、盛行风、水道弯曲程度、上游河道断面、收益区降水量和围垦.分析这些因素并掌握其影响机制,以便适时有效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涵闸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排涝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MIKE21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的潮流形态,模拟结果与实测潮流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三套不同围填海方案对工程附近区域的冲淤影响.从整体上看,三套方案都会对工程周边海域的海底冲淤产生明显影响.条子泥围填海工程后在其北部产生淤积,在东南部产生冲刷.东沙和高泥两座人工岛的建成使原本以弶港为中心扇形辐聚、辐散的潮流格局有所改变,潮流进出主要集中在西洋水道南端和黄沙洋水道西端这两条潮流通道,通道内流速增大,产生冲刷;而两人工岛东部和弶港东部海域产生淤积.基于目前的模拟结果,只建设高泥和东沙两座人工岛更有利于维持西洋水道和黄沙洋水道的畅通,对近岸港口资源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辐射沙脊小庙洪水道口门形态演变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40年来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小庙洪水道口门段存在北淤南冲的演变趋势,口门段北水道深槽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南水道则充分发展。通过对实测水文资料分析和所建立的潮流数学模型,从动力的角度阐述了小庙洪口门各水道多年来冲淤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小庙洪水道是受潮流控制为主的潮汐水道,水道近年来之所以表现出南冲北淤的状态,与口门水道内部潮流的性质有很大的相关性。北水道呈涨潮水道性质,中、南水道表现出落潮水道性质。南、中水道断面输沙量为净泄,北水道断面为净进,水道口门段悬沙存在“北进南出”趋势,悬沙运移的趋势与近几十年来小庙水道北水道淤积、萎缩;南水道冲刷、发展的态势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基于EFDC模型,构建了广州珠江河网三维水动力与泥沙数学模型。通过1999年7月和2001年2月典型洪、枯季实例验证,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广州珠江河网水流及泥沙输运过程。输沙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平洲水道至后航道是悬浮泥沙输移的主要路径;冲淤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期广州珠江河网主要表现为“枯冲洪淤”特点,并且河网呈缓慢淤积趋势,年均速率约为2.0 cm/a。各河段中,南航道、沥滘水道是主要的淤积河段,而沙贝海、前航道上段及新造水道是主要冲刷河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河势演变分析,论证了长江口徐六泾节点和白茆沙河段的治理不仅是必要的,而是十分迫切的.徐六泾节点对河势的控制作用远较江阴节点弱,白茹沙河段的河势变动仍受制于上游滩槽的变动和主流摆动.白茆沙南、北水道入口段常年水深较浅碍航,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百年未遇的优良河势和航深条件,北水道-10m槽贯通,南水道最小水深14m以上.现在南水道上口正迅速展宽,北水道上下口已开始淤积恶化变浅,发育鼎盛的庞大白茆沙沙体已开始冲刷后退下泄,这将不利于南支和南北港河势的稳定.最佳的整治时机正在消失,若失去时机,优良河势就难于挽回.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徐六泾节点和白茆沙河段整治工程推荐方案可明显增强徐六泾节点对上下游河势的控制作用,使白茆沙南北水道的水动力明显增强,分流比稳定,百年难遇的优良河势可得以稳定,以确保5~10万吨级海轮顺畅通过.  相似文献   

6.
▲西海域是厦门以港立市的生命线;没有西海域就没有厦门的海上通道. ▲淤积、航道被挤、污染正在使西海域悄悄失去天然优良港湾的魅力. ▲西海域必须整治,整治西海域的重点是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7.
潮流河段水沙输移条件复杂,边心滩活动性强,其演变过程及机理的揭示,有助于掌握和预测边心滩演变对航道条件的影响趋势.以长江潮流界附近的福姜沙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99~2017年实测水文、泥沙、地形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①1999~2017年期间,靖江边滩经历了3个较为完整的周期性演变,对应时段为1999~2002年、2002~2010年和2010~2016年,2016年汛后开始新一轮演变;②靖江边滩的切割发生在大水年,当上游径流流量(大通站)高于50 000m~3/s尾部时大幅冲刷,高于60 000m~3/s尾部出现切割,且持续天数越长,切割沙体的体积越大;③洪季靖江边滩和双涧沙沙舌每冲刷100×10~4m~3泥沙,约44×10~4m~3淤积在福北水道设计航槽内,在洪季靖江边滩和双涧沙沙舌冲刷、径流量增加对福北水道设计航槽淤积的影响权重分别为59.3%和40.7%本研究成果,可为福北水道航道整治及疏浚维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北江三角洲李家沙水道的分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李家沙水道近期演变和分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实测和试验资料,研究了李家沙水道近年来的变化原因,并建立了李家沙水道分流量与上游径流流量、分流区河势特性之间的关系式。研究表明:近几年顺德水道演变、人类活动加剧和原来特定河势的共同作用,使李家沙水道呈现径流量增大、河床冲刷加剧的趋势,该趋势与西、北江水系的演变特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陈村水道航道整治对该区域水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预测陈村水道整治工程的主要水污染因子对评价区域水质量造成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为制定防治措施及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质预测模型对陈村水道水质进行预测.结果:在河流的横向分布上,疏浚工程产生的悬移质污染可扩大至河流的对岸水域.纵向分布上,工程点由1艘、2艘挖泥船厂施工时,距离排污口50m处,悬浮物(SS)质量浓度增值最大分别为196 84、228 12mg/L,已超广州市污水排放标准;施工期悬浮物对沿线水厂吸水口的影响:对紫坭糖厂水厂几乎没有影响,对钟村水厂及碧桂园水厂有一定的影响,对西三水厂影响相对较大.营运期船舶污染物排放量以含油废水增加量最大为11 35%,生活污水及垃圾次之,均为11 32%.结论:疏浚工程所引起的SS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是暂时的,陈村水道整治工程完成后,有利于改善水动力条件及水道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在我国多沙河流上的水库淤积的严重性,结合新疆西大桥水库减淤方案试验研究实例,介绍了在湖泊型中小水库中水流的流速流态情况,挟沙水流含沙量的沿程变化情况及库区泥沙的淤积形态,论证了这种类型水库淤积严重的必然性,介绍了几种适合于湖泊型中小水库减少淤积的工程措施,并利用试验资料论证了些这工程措施的减淤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黄河下游两岸地区干旱缺水,已成为工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解决的途径应在大力推行节水措施的基础上,近期引黄,远期引江.本文论述了建国以来引黄灌溉改土的经验,提出了要因地制宜,统一治理旱、涝、碱.引黄要淤灌结合,利用泥沙,固堤防洪,改良土壤、发挥以黄治黄,变害为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六横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鉴定,六横岛泥沙滩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27种,其中软体动物占40.8%,多毛类和甲壳类各占29.6%。泥沙滩底栖生物密度(除沙滩节肢动物外)均以高潮区→低潮区逐渐降低,不同潮区生物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不同生境潮间带决定着不同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泥滩以多毛类占优势,沙滩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河湖疏浚工程中,河道淤泥泥水分离技术的发展要点在于减少运量,降低成本和避免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增强淤泥的泥水分离性能至关重要。淤泥泥水分离性由淤泥流动性反映,淤泥流动性又由坍落度直径来表征。初步选取常见的几种絮凝剂分别对河道淤泥进行絮凝试验,结果显示阴离子生物试剂、硅酸盐水泥、石灰、硫铝酸盐水泥、PAM试剂能显著降低淤泥的流动性,其中石灰的絮凝效果最优。70%含水率下,500 g长江南京段淤泥中投加5 g石灰对比空白组的坍落度直径下降了68%。在复配试验中,选用石灰分别复配阴离子生物试剂、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和PAM试剂进行絮凝试验,发现投加5 g石灰和3 m L阴离子试剂并静置3 h的综合絮凝效果最佳,降低淤泥流动性的效果最优,其坍落度直径相比空白组下降了78%,从而能起到有效提高河道淤泥泥水分离性的作用,为河道淤泥的流动性能研究开展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入海港道修建挡潮闸后对涵闸排涝效率以及入海港道通航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的闸下淤积问题,基于MIKE11模型中的CST模块对盐城市入海港道——新洋港冲淤保港需水量进行研究。MIKE11模型中的CST模块由水动力学模型与泥沙输移模型耦合而成,根据闸下60 m、970 m、3 030 m三处断面的实测水位、流量和河床淤积高度资料,进行水动力学模型和泥沙输移模型参数率定,最终在设定闸下淤积高度不超过0.1 m的条件下,由MIKE11 CST模型确定出的新洋港冲淤保港生态流量为80 m~3/s,接近于2006年12月新洋港引江冲淤实验中得出的不冲不淤情况下的保港流量85 m~3/s。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拦门沙航道(北槽)回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槽是长江四个出口之一.在拦门沙有8公里长的航道水深不足,1984年进行了疏浚.资料表明:挖槽航道内,大潮冲刷,小潮淤积.在洪季小潮时,滞流点移向挖槽段下游.由于絮凝和扩散作用,河流带下的泥沙沉积在滞流点向陆一侧的挖槽段内.在枯季小潮时,滞流点移到挖槽段上游,但密度水流把横沙东滩串沟和九段沙下泄的泥沙推到上游,那里的切力小于临界冲刷切力,淤积的泥沙不能再一次悬浮.这样,淤积的位置与每一潮的涨潮水流搬运泥沙之距离有关,因此实际的回淤地点一般与洪季小潮时回淤相同,均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挖槽段内.  相似文献   

16.
日、地、月和行星相对位置的变化决定了潮汐的强度。其变化规模与全球灾害变化周期相对应。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使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暖水变冷水位下降,使东南太平洋冷水变暖水位上升,海温均衡运动和水均衡运动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和相应的构造活动。天文和火山资料表明。行星冲日、近地潮、日月大潮、日食、月食的叠加所形成的强潮汐和厄尔尼诺事件与日本樱岛火山的爆发时间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e rate and distribution of deformation along the Qilian Mountain,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high topography associated with the plateau. Recently, a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have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contention, common to most models of fluvial incision, that rock uplift rate exerts a first-order control on the gradient of longitudinal river profiles. Along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this method is used to extra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differential rock uplift. Analysis of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s of bedrock channels reveals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the channel steepness index along the trend of the frontal ranges. Local comparisons of channel steepness reveal that lithology and precipitation have limited influence on channel steepness. Similarly,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channel steepness is influenc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sediment loads. We argu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hannel steepness in the Qilian Mountain is mostly the result of differential rates of rock uplift. Thus, channel steepness indices reveal a lower rock uplift rate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Qilian Mountain and a higher rate in the middle and west. The highest rates appear to occur in the middle-west portions of the range, just to the west of the Yumu Shan.  相似文献   

18.
对张家港市区感潮入河口及出河口水系水流和水质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一套参数稳定的感潮河道工程调度模型,同时对合理利用潮汐资源,将相对封闭静止的内河河网变为开放型河网,并充分利用和扩大河流的自净和稀释能力的工程调度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城市水系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水质,维持良好的河系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塑造形成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亦称潮滩或潮坪.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在国内外分布广泛.因此,对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微地貌类型的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县东部潮滩的详细观测和分析,根据潮汐水位、滩面高程、滩面组成物质、植被群落、土壤类型等差异,可将粉砂淤泥质海岸带的微地貌类型划分为潮上带的海岸(后滨)、潮间带的高、中、低潮滩或高、低潮滩(前滨)以及潮下带的水下岸坡上部(临滨或近滨)和水下岸坡下部(滨外或外滨).  相似文献   

20.
分流河道的发育演化对扇三角洲整体的发育演化有重要影响,水体深度影响着分流河道的发育,因此研究水体深度变化对分流河道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扇三角洲整体的发育演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用物理模拟的方法,通过水槽实验探究,表明湖平面下降促进分流河道的聚流,并使河道数目急剧下降,进而使扇三角洲向湖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沿岸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同时垂向加积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