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浒故事,就目前所见的资料看来,当问世于南宋末期。从对地理态势、气候物象的描述及语言的运用来看,它极可能是杭州一带的书会才人,根据当时流传的有关情事、诗文、小说以及街谈巷语种种而编撰起来的。它不仅在基本人物与故事情节方面,同时更在乱自上作与忠君爱国等思想内容方面,都为《水浒传》准备了相当的基础,或者说,它已经是雏形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2.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3.
尔和汝是两个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本文以《宣和遗事》中的句子为例,探讨这两个代词的用法及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大宋重修广韵》中的两个韵字“[犭遀]”、“鬀”的讹夺现象尚未引起前修时贤的关注,“[犭遀]”为“[犭隨]”,形夺“阝”而误、“鬀”为“鬄”形似而讹,讹误的原因一是未细考文献,二是不明古音。 相似文献
5.
6.
7.
《张氏妇》是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聊斋志异》的一个代表作。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即对社会的批判,对反抗精神的赞扬,对女性自强思想的提倡。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改革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徐文武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5,27(3):12-16
通过对《天问》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维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得出“屈原的《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运用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哲学名作”的结论。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觉醒,引发了学者们对“天命”思想的反思,屈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宇宙时空,到社会秩序,再到个体存在各个方面对天命进行全面反思。屈原对天命的态度由怀疑、否定发展到批判,表明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0.
自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翻译,而是改写,如在将StaleMates自译成《五四遗事》时,张爱玲即在不同层面对原英文文本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在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中,自译首要遵循的不是再现的伦理而是基于规范的伦理。 相似文献
11.
12.
韩愈作为一代英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他以他的胆识和品格,以强烈的主体精神,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实践。他的自觉精神在士人心中成为楷模,从宋代士人学韩之主体精神并进一步发展,构建宋代士人独特的士人价值心态可以看出,韩愈对宋代士人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巨大的。宋代士人心态中具有帝师意识的继续张扬、以道自任精神的复活、人格理想的重塑、改革精神与会通化成等特征,这些无不受到韩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简论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办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办学特色灵活多样:从书院性质上看,有民办,也有官民合办;从院址布局上看,注重环境的优美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从分布上看,面广点多;从发展规模上看,“校”大生众;从教学特征上看,“门户开放”,自由讲学;从人才培养上看,求知求实。 相似文献
14.
王胜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5):54-56
宋代鄱阳出现了众多文学家,根据有关资料,63位鄱阳文学家的生平和身份、姓字与关系、官职及作品的均具有一定特点,文章运用孟子"知人论世"方法,尝试分析他们的这些特征,这都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他们。 相似文献
15.
16.
卢俊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108-112
宋代厢军对国家安全有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它吸纳了大量的社会不稳定群体,通过军队阶级之法,使这些人能够上下相维,难以生乱,有利于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它通过履行其所固有的对内、对外军事职能,直接为国家安全出力效命。 相似文献
17.
吴侃民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1):59-62
"永嘉四灵"是宋代诗歌后期发展中有着一定影响的一个诗歌流派,按时间顺序厘清他们的诗歌结集刊刻流传情况对研究这一诗派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念一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75-76
宋代的科举制度承袭唐制,但相比又有所发展,有自已鲜明的特点。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重文轻武等各项措施紧密相关,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容政策及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郭永勤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54-56
竹林七贤在后世文学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出现一批描写竹林七贤的诗歌,如曾巩的《多景楼》、李元膺的《洞仙歌》等。从现存的作品看,七贤形象在各个时期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不同,同时宋代各个阶段也不同,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社会经济、文化思潮及诗人的身世经历、心理情感变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