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过硫酸钾(K2S2O8)为自由基引发剂,以MS-1和OP-10为乳化剂,丙烯酸酯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具有两亲性的丙烯酸酯聚合物。讨论了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在聚合物粒子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MAA的量占总单体的3%(质量分数,下同)时,水相中的羧基占羧基总量的6.1%,聚合物表面羧基为50.75%。利用红外光谱和马尔文粒度分布仪对制备的丙烯酸酯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黏度测定计算出聚合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6×105。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实验项目的教学实践方法,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开放性实验——药物包衣用丙烯酸酯共聚物薄膜材料的乳液聚合反应及其包衣技术。使学生了解到了一种新型的涂料,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该实验来源于教师的科研和生活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有机硅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比较,用有机硅开环体改性丙烯酸酯孔液的合成较困难,这是由于有机硅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水解,生成凝胶.加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并将保温温度降至60℃后,成功制得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乳胶粒都是均一的核-壳球形结构,粒径大小为0.04~0.4μm.无皂乳液的耐水性要远优于普通乳液.  相似文献   

5.
微乳液聚合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三异构醇聚氧乙烯醚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半连续滴加预乳化单体与引发剂,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丙烯酸全氟己基乙基酯(PFEA)、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考察了PFEA、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和温度等因素对微乳液聚合及共聚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质量分数在2%~3%,PFEA质量分数在12%~20%,聚合温度在75~80℃时,聚合反应稳定,且制得的共聚物憎水性优异.  相似文献   

6.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SDS/FS-3100/OP-10为复合乳化剂,以十六烷为助稳定剂,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不同氟含量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采用破乳沉淀的方法获得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固体产品。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可以有效实现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三元共聚。水接触角测试表明,当含氟单体摩尔比例为5.7%时,共聚物的水接触角可以达到112°,体现出较好的疏水性。对共聚物的热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起始分解温度为354.2℃,比不含氟的丙烯酸酯共聚物起始分解温度高出40℃,耐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聚合条件对多组份共聚乳液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光散射粒度分布仪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行为.探讨了聚合温度、乳化剂配比、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MAA含量等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温度降低和油溶性单体St含量增大均使乳液粒径变大,而乳化剂的配比和浓度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采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活性有机硅和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形成了稳定的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红外光谱(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产物具有预期的结构,在空气氛中的热重分析(DTA)结果表明共聚物的耐热氧化性能较普通的丙烯酸类涂料基料提高了30℃左右,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乙烯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反应性乳化剂烷基乙烯基磺酸钠(DNS-86),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用IR及DSC对共聚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对所得的乳液及其涂膜,考察了其表面张力、粒子大小及分布、储存稳定性、耐热稳定性、耐水性、耐沾污性等性能.结果表明:在丙烯酸树脂链上引入有机硅单体制得的硅丙乳液可明显提高涂膜的耐水、耐热稳定及耐沾污性,可望用作高档外墙涂料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含氟表面活性剂(FS-3100)为复合乳化剂,以十六烷为助稳定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法使多种丙烯酸酯单体共聚,获得了丙烯酸酯共聚物细乳液,通过调节其pH值来进行破乳凝聚,获得共聚物固体,固体用四氢呋喃(THF)溶解,再用去离子水进行沉淀,此溶解-沉淀过程重复三次后,得到丙烯酸酯共聚物产品。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丙烯酸酯共聚物MB、FMB和FMBD的结构明确。水接触角测试的结果显示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合成的共聚物MB的水接触角为129°,当共聚单体中引入7. 6%含氟丙烯酸酯后,共聚物FMB的水接触角为158°,说明研究所得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  相似文献   

11.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2.
1Introduction Functional polymer microspheres are kinds of polymer particles with special structures, morphologies or functional groups[1] , and have been gain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specific proper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since 1980s. Although some researches have investigated that the latex particle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polymerization and the resultant latex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ntroducing electrolyte into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system[2] , few of them focused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electrolytes on the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synthesize functional polymer microspheres with clean surfaces[2]. In this presentation, the influences of variety and dosage of electrolytes on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 MMA and AA were studied, and a series of micron or submicron sized latex particles with narrow distribution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单分散性好的丙烯酸甲酯(MA)-二乙烯苯(DVB)交联微球。研究了引发剂、单体、交联剂的用量、温度、搅拌速率、离子强度对聚合反应速率和微球粒径的影响。得到了外形较规则、粒径为730nm左右、分布均匀的交联丙烯酸甲酯-二乙烯苯微球,其制备条件是:以双蒸馏水为反应体系,C(MA)0=0.871mol/L,C(DVB)=0.067mol/L,T=70℃,转速为300r/min,  相似文献   

14.
以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为单体,采用浓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得到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通过热失重分析仪研究了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的热降解性能,并研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等对该微球粒径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用量越多,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粒径越小;二乙烯基苯用量越多,微球粒径也越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丙烯酸甲酯(MA)对聚乙烯醇为乳化剂的氯丁二烯和甲基丙烯酸乳液共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单体MA的加入量为30%时,氯丁胶乳制备过程中体系的黏度从约1.36Pa·s降低到0.10Pa·s左右;乳胶粒的平均粒径随着MA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小。根据聚合过程中体系黏度和粒径变化规律提出在MA存在下,分散聚合机理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以自由基型引发剂引发制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实验技术,讨论了在不同引发剂引发条件下影响PVP分子量的各种因素,得到了制备不同分子量的产物的最佳合成方法,并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及成份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乳化剂对半连续乳液聚合动力学及成核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乳化剂浓度([E])对聚合动力学和成核机理的影响,并分析不同[E]时整个聚合过程中粒子尺寸分布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E]>0.01mol/L时,聚合速率Rp∝[E]1.28,体系遵循胶束成核机理及聚合规律;而当[E]<0.01mol/L时,Rp∝[E]0.17,体系以均相成核为主要成核方式.此外,根据整个聚合过程中的粒子尺寸分布规律可进一步验证体系在不同[E]时具有不同的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18.
聚苯撑苯并二噁唑(PBO)的合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分别由对苯二甲酸(TPA)、对苯二甲酰氯(TPC)和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DAR)聚合得到了[η]=15.2、10.4dL/g的PBO聚合物,对聚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聚合物膜的形态,同时比较了两种聚合体系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二元共聚乳液为种子,采用批量种子乳液共聚物,制备了P(St-MMA-AA)乳液,经过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乳液粒径均一,形态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反应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为乳化剂,研究了半连续乳液聚合中单体配比F(MMA/BA的质量比)对体系成核机理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较大(≥0.75)时,体系以均相成核与胶束成核两种方式成核,F较小(≤0.5)时,体系主要以胶束成核方式成核;BA、MMA单体均聚合成的乳液粒径小于其共聚时的粒径;成核阶段结束时的转化率突变、颜色突变、粒径突变规律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