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宏 《科技信息》2006,3(3):262-263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力图为东方社会找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以避免其受辱,事实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既要利用市场与国外技术又应避免其负面效应。这就启示我们:我国今天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样要把利用市场经济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又要避免其负面效应,以加速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上,他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理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剩余价值这一伟大的发现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两大发现正式宣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则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道路以及人类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封建制"观点是在继承欧洲以往学界积极的认识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当我们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的"封建"概念时,也应以同样的心态客观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马克思反对把欧洲社会发展的形态学说机械地套用于世界各国,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单线与多线的统一。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决不是要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相似文献   

4.
探讨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原意,深入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社会总体上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这是在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但是,具体的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演进方式。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开启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的命题以及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把社会形态看成是以生产力为主,包括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一切社会要素在内的有机体系。他提出“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从不同角度说明社会的演进过程和特点,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延续性和跳跃性的统一。通过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再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历史与理论的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19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提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20世纪20年代,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把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真正解决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设想。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社会形态理论,人们总要想到五种生产方式学说,其实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生产方式学说并不是一回事,后者主要是列宁和斯大林确立的一种历史理论。本文拟围绕马克思、列宁有关俄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道路问题的论述,对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作一尝试性的比较考察,以求教于史界前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揭示社会运行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开创社会理论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研究领域。在社会发展理论的建构路径上,马克思通过深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解构与建构相统一、实现自我批判的社会本真批判,建构起一套真正直面社会问题,以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命运,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人类解放为内容的严密的科学话语体系,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生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马恩在对东方社会特别是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列宁把这一设想付诸俄国革命的实践,领导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对如何建设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邓小平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系统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对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结果.从世界历史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四个方面突破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传统观点,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中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将其理论体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因此,在生产力同样比较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走创新的发展之路,要求在充分理解“跨越”理论基础内涵的基础上,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惫,并且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马克思“晚年设想”的重读,解析出马克思的“晚年设想”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产生的理论局限性。通过对苏联和中国两个典型的东方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得失作综合的比较观察,从而总结出东方社会落后国家在走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后正确廓清本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本文试图从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问题入手,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特点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以"理论旅行"为视角,考察马克思、李大钊、毛泽东三人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同认识的描述,能够看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之一的"阶级斗争",在李大钊、毛泽东身上的"旅行"给马克思主义本身带来的变化--"阶级斗争"由外在于唯物史观、到成为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再到变成唯物史观的同义词.必须把理论变迁放入特定历史情境中,跳出"现代性"背后的西方中心观视角,才能看到东方的主体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学习马列主义关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认识和理解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方法论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思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逻辑构想和历史发生学预测,重合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英国是马、恩对社会主义构想的历史原型。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有过不少原则性的论述,这些论述体现在马恩的许多著作中。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的第一阶…  相似文献   

16.
安全与发展问题是人类政治社会中重要的政治和伦理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安全与发展伦理观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的安全与发展战略的伦理向度也由此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并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安全与发展伦理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学界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有关论点的爬梳,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进程,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纵向上指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总体历史进程,横向上指人类进入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专指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根本动力,由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推动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的需要问题历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体系和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在人的需要问题上有其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新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要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还要改变、发展人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包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 ,而且包括对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论述。前者称之为西方社会主义或早期社会主义理论 ,后者则称之为东方社会主义或晚年社会主义理论。马、恩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高屋建瓴 ,从宏观上科学地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 ,他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微观描述上有些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不适应各国社会发展要求 ,但瑕不掩瑜 ,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给予了密切关注,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途。从交往视角分析俄国当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俄国社会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