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甘蔗渣采用白腐菌生物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甘蔗渣采用两种白腐菌的生物降解,分析了不同培养条件对木素降解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从自然界筛选分离出一株具有木素降解能力的白腐菌HGX03,并与引进的白腐菌P.chrysosporium进行了处理甘蔗渣的研究和比较。在相同条件下培养14d和28d,P.chrysosporium作用于甘蔗渣的总木素降解率分别为195%和263%,HGX03则分别为152%和227%。HGX03处理后的甘蔗渣白度比P.chrysosporium约高2%(ISO)。供给氧气可以提高白腐菌的木素降解能力,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物处理的中期。附加营养物可以明显地减少处理原料的重量损失,增加木素的降解。与单纯采用菌丝体相比,全培养物接种可以利用白腐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起到增加木素降解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白腐菌对秸秆中木质素生物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白腐菌及其产生的木质素降解酶系对秸秆的木质素生物降解方法,探讨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杂色云芝单一菌株生物降解及双菌株联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规律,白腐菌双菌联合固态培养可使木质素降解率达到47.64%,脱木素选择性为4.74.采用模拟大规模白腐菌堆积培养(厚度30cm)的方法降解秸秆木质素,培养30d,木素降解率为32.54%,表明此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大规模生物顸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使用白腐菌处理马尾松木片,在短期内对木素和DCM抽提物的降解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9天后,木片中总木素含量降低3%,DCM抽提物的去除率达到20%.外源无机盐用量对白腐菌降解木素能力影响不大,但对DCM抽提物影响较大,相同培养时间在试验条件下去除率最大相差2%左右.培养期间内在木片上未见有色菌丝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白腐菌对染料废水脱色及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是一种新兴有效的技术,它解决了传统废水处理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印染废水中的难降解颜料物质,而物理化学方法又存在处理价格昂贵的问题;就白腐菌对染料的脱色降解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处理染料废水的有关工艺及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其研究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白腐菌选择性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Van Soest法测定木质纤维索含量,研究了三株不同种属白腐菌BP2,CD1和AX3在50d培养期中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三株白腐菌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均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选择性,先降解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再同时降解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从降解比例来看,白腐菌对半纤维素和木质索具有很好的降解优势和降解选择性,50d时相对于纤维素的缓慢降解(降解率13.3%~19.1%之间),三株菌对半纤维素(降解率32.1%~44.9%之间)和木质索(降解率33.9%~55.4%之间)降解更快,半纤维索的降解选择性可达0.41~0.49.  相似文献   

6.
白腐菌的筛选及对松木片木素和树脂的脱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从野外筛选得到的白腐菌对造纸原料马尾松的木素降解和树脂脱除能力,将带菌样本经室内平板初筛及平板变色反应复筛,得到了20株纯白腐菌菌株,并对变色系数最小的一株菌株G进行松木片固体接种试验,测定3、5、7、9天后松木片的木素、树脂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松木片失重率逐渐增大,K lason木素和总木素含量逐渐降低,二氯甲烷抽提物脱除率逐渐增大.表面扫描电镜(SEM)照片表明,接种白腐菌的木片细胞壁上产生了明显的腐朽沟槽现象;切片断面显微结构显示,在细胞壁及胞间层有菌丝出现.  相似文献   

7.
用苯胺蓝法结合鞣酸法从枯树木片中筛选了一株具有降解木质素能力的白腐菌菌株NM23-002,初步鉴定为多孔菌属Polyporusvarius,并研究了其对芦苇综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及降低纸浆中kappa值的条件.结果表明,P.varius预处理造纸原料芦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5.5,温度41℃,接种量为50 v/v,处理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白腐菌对造纸黑液中木质素的降解及影响因素.发现白腐菌的降解作用发生在次级代谢阶段,影响白腐菌降解木质素的因素有木质素浓度、pH值、搅拌速度、碳源和氮源、Fe2+浓度等.  相似文献   

9.
白腐菌降解氯代酚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n^2+对白腐菌(Phanerochanete chrysosporium)产生的过氧化物酶(MnP和LiP)活力的影响及胞内外酶在氯代酚化合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Mn^2+对MnP和LiP的活力有显著影响;白腐菌对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有机化合物的降解主要在细胞内依靠胞内酶的作用进行,而胞外酶加快了降解速率;两种胞外酶MnP和LiP在降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MnP起主要作用,LiP起次要作用。白腐茵对酚类化合物的基质亲和性较活性污泥低,适宜于高浓有机废水的预处理;白腐茵对毒性的忍受能力与活性污泥微生物相似,但处理方式和条件的改变可以提高其毒性忍受能力。  相似文献   

10.
白腐菌被证实可以用于分解污水中毒性大、难降解的染料.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可能干扰白腐菌生长和活性,因此探究纳米材料对白腐菌降解染料的影响迫在眉睫.评估了白腐菌降解染料活性艳红X-3B过程中不同浓度还原石墨烯对白腐菌生长和染液褪色的影响,并探讨了石墨烯对染料的吸附的贡献.结果显示,在染料降解过程中,石墨烯使得白腐菌水肿,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加,白腐菌湿重增加、干重减少,但石墨烯对培养体系p H值影响不大.白腐菌能彻底降解染料,但耗时较长,加入石墨烯能加快褪色效率.石墨烯本身是良好的吸附剂,使白腐菌附近的局部染料浓度提高,因此促进了染料快速脱色.  相似文献   

11.
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木质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素是天然芳香族可再生资源,从人类发现木质素到确定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研究其基本官能团种类及化学结构,至今已有180年历史。但由于木质素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研究进展缓慢。笔者阐述了木质素及其化学研究体系的形成,综述了木质素研究的进展,分析了木质素研究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了今后木质素研究的方向和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2.
造纸废水中木质素的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造纸废水中木质素的研究表明,用甲基异丁基甲酮、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对造纸废水所产生的污泥进行提取,将其中的木质素进行回收,并利用木质素的吸附功能,将提取的木质素对三价铬离子进行吸附,三价铬离子被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13.
用硫酸法提取农作物废弃物稻草中的木质素,采用质量分数72%的硫酸,以15(mg)∶1(L)的液固单位比,室温下反应2 h,得到产率9.23%的木质素.利用扫描电镜(SEM)、综合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氢核磁共振波谱(1H-NMR)分析手段表征木质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结果表明:木质素呈表面粗糙且有大量孔隙的不规则块状结构,在175~700 ℃内发生热解,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羟基、羰基和醚键等活性官能团,属于对羟基苯基-愈创木基-紫丁香基型木质素.  相似文献   

14.
以绿液(Na2S和Na2CO3)对杨木进行预处理,研究了预处理条件对木质素脱除的影响,并用碱性硝基苯氧化表征预处理后木质素化学结构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杨木原料木质素的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的总得率为2.61 mmol/g,其木质素非缩合部分紫丁香基结构的硝基苯氧化降解产物与愈疮木基摩尔比n(S+SA)/n(V+VA)为2.0; 随着预处理H-因子的升高和用碱量的增加,杨木浆料的木质素脱除率上升,n(S+SA)/n(V+VA)下降; 杨木浆料残余木质素的缩合程度随着木质素脱除率的增加而增大,且紫丁香基丙烷结构比愈疮木基丙烷结构在绿液预处理过程中更容易断裂。  相似文献   

15.
硫酸盐浆残余木素在漆酶/介体体系中的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桉木硫酸盐浆(EMCC浆)用漆酶/介体(N-羟基-N-乙酰苯胺)体系(LMS)进行处理。采用GPC、FTIR和2D^13C-^1H-NMR技术分析了原浆木素、LMS处理过的浆中残余木素以及E段废液中分离出来的木素,并在碱性条件下用硝基苯氧化上述木素。实验结果表明,LMS处理后桉木EMCC浆中残余木素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多数非缩合的木素结构单元被降解。NMR研究结果表明,LMS处理的浆中木素和E段废液木素的β-O-4和β-5结构消失,紫丁香基结构的信号大大减弱,而木素中二苯乙烯结构、二苯甲烷结构和非酚型的5-5‘结构在LMS生物处理时比较稳定,难于降解。LMS处理时木素发生α-位羟基的氧化产生α-羰基,并在其后的碱处理段被降解成小分子量的碎片。纸浆残余木素经漆酶/介体体系处理发生一定的苯环开环作用,使木素的羧基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对不同生长时期、不同位置的黄藤纤维细胞及细胞壁微区木质素含量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藤龄的增加,纤维细胞次生壁及角隅处S基木质素含量均呈现出“增—降—增”的变化趋势,而S和G两种木质素总含量基本上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径向纤维次生壁及角隅处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且纤维细胞角隅处木质素含量高于次生壁; 其中,S基木质素含量均呈中部>外部>内部的变化趋势,S基和G基木质素总量均呈内部>中部>外部的变化趋势。在藤茎内部和中层,纤维鞘中由外向内木质素含量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 但藤茎外层纤维鞘中S基木质含量呈不断降低的变化趋势,而S基和G基木质素总量却呈现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纤维细胞壁各微区的木质素含量为次生壁<初生壁<胞间层。  相似文献   

17.
造纸黑液中碱木质素的析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碱木质素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存在形态,探讨碱木质素的析出条件。方法 测定单纯草浆黑液的COD,BOD5等值,确定草浆黑液的有机污染负荷;测定碱木质素溶液的电导率和pH值对碱木质素溶液电导的影响,探讨其析出条件。结果 碱木质素在黑液中的含量较大;碱木质素离解于pH为9以上的碱溶液中。结论 治理草浆黑液。应以去除木质素为出发点.控制好析出时的pH值,可有效除去草浆黑液中的碱木质素。  相似文献   

18.
Lignin biosynthesis and its molecular regul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gnin biosynthesi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becaus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in the systematic evolution of plant and in the human life. Due to the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lignin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e lignin biosynthesis pathway has been 修订日期:. Here we discuss some genetic engineering approaches on lignin biosynthesis, and conceive strategy to regulate lignin biosynthesis in order to use lignin resource more efficiently i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s.  相似文献   

19.
制备木质素的接枝共聚物是利用木质素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分子接枝反应方式制备了木质素-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研究反应物分子量与接枝反应概率、接枝共聚物的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接枝接近完全;木质素参与反应的概率与分子量有关,高分子量者最高,低分子量者次之,中等分子量者最低;低分子量木质素与聚丙烯酸酯形成以聚丙烯酸酯为主链的悬挂式接枝共聚物,较高分子量木质素则与聚丙烯酸酯形成以木质素为核的包覆式接枝共聚物,两者往往共存于同一接枝分子中;接枝产物中基本不存在交联结构。  相似文献   

20.
植物木质素是影响纸浆材品质的关键因素,而松科植物作为重要的纸浆材,对其木质素合成相关调控基因进行系统了解,可为完善木质素生物合成模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植物木质素结构、木质素合成途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及松科植物木质素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归纳出松科植物火炬松(Pinus taeda)、马尾松(P. massoniana)、辐射松(P. radiata)、挪威云杉(Picea abie)等木质素合成酶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 CoA ligase, 4CL)、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ic 4-hydroxygenase, C4H)、香豆酸3-羟化酶(Coumarate 3-hydroxylase, C3H)、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enzyme A-O-methyltransferase, CCoAOMT)、肉桂酰基辅酶A还原酶(Cinnamoyl CoA reductase, CCR)和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等一些常见基因上,其他莽草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shikimate hydroxycinnamoyl transferase, HCT)、阿魏酸5-羟化酶(ferulo 5-hydroxylase, F5H)、O-甲基转移酶(O-methyltransferase, OMT)及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 COMT)等基因研究较欠缺,此外,还有部分基因未涉及。木质素合成是研究松科植物纸浆材的重要切入点,对现有松科植物木质素合成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精确的估计,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松科植物木质素合成机制和优质纸浆材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