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其思想资源之一,而且充当了某种理论参照系的作用;同时,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的自主存在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依赖经济需要和物质生产的观点,既是一种"反调",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默顿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这种研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看到的关于科学社会本性的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2.
3.
马来平教授的新作《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以默顿科学社会学为中心》对国外成熟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述和总结,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指出了21世纪中国主流科学观的缺陷及其重塑的必要性和方向。该书是从科技哲学角度研究西方科学社会学的理论贡献与应用价值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其中,就对默顿科学社会学而言,既有对默顿的守护与坚持,又有作者自己对默顿观点的修正、完善和超越。本书强调的中国主流科学观中科学自主性意识的缺失,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作者关于21世纪中国主流科学观重塑的呼吁表达了学界共同的心声。  相似文献   

4.
5.
艾战胜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1):89-93,122,128
20世纪70年代伊始,默顿科学社会学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其中,爱丁堡学派可谓是最激进的代表。爱丁堡学派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默顿科学社会学进行了全面的解构:其一,极力批判默顿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进行“黑箱化”处理,倡导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其二,质疑默顿科学规范理论,不仅直接批评了默顿科学规范的独特性和有效性,还强调与默顿科学规范相悖的科学中的利益和权威等因素;其三,对同行承认作了本质上不同于默顿的解读。与默顿迥异,爱丁堡学派认为,同行承认只是科学奖励制度的一个中介环节,激励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最终因素是包含利益因素的科学家个人的特定要求和需要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6.
1942年R.K.默顿发表了关于科学的规范的论文,该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默顿规范是哲学问题,还是社会学问题?需要对这一规范提出的社会背景进行考察.默顿规范提出的时代正是二战时期,在知识界人们知识观的混乱需要对生产知识的科学进行重新审视,而同时科学本身的体制化已经发展到了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地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默顿提出的科学的规范结构解决了那个时代科学与民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与科学修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默顿的“规范”、库恩的“范式”、SSK的“纲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修辞学的意义。SSK所提出的科学的社会修辞学理论是对规范主义科学社会学、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学界对默顿早期工作与"赫森论点"关系的争论,本文通过引用分析和具体研究策略的比对,认为两者虽然有着探索科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共同取向,但在科学外部因素的限定和结论的普适性方面存在着实质性分歧,总体上应该视为对立多于因循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成就最为独特而显著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及其物化的技术是构筑当代人类社会生活最为重要的维度之一,它不仅塑造了近代以来人类生存的现实背景,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规定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前景。凌顶无低山,曲高和不寡。当此之时,科学受到来自其他文化形式的审视与反思,就是最符合它的本性的、水到渠成的现象。当丹皮尔从历史的角度称赞“再没有什么故事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的时候,人们同样可以从现实的角度期待科学能够成为社会学的适当题材。因此,作为学科的社会学一旦成熟,就立即把目光投向了科学,催生了引人注目、生气勃勃的科学社会学。高建明教授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学的认知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发生在70年代科学社会学的认知转向是在默顿模式基本假设及相应基本规范受到来自科学社会学内部不断出现“反常现象”的挑战下发生的,是在来自科学哲学“库恩转向”的挑战下进行的,是在“爱丁堡学派”努力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乔治·埃勒理·海耳是美国天体物理学之父,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系列关于太阳光谱和恒星性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为20世纪古典天文学向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转化和太阳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也是一位科学事业卓越的组织者、一位造诣极高的仪器制造专家,特别是他所推动和主持建造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100和200英寸望远镜,实开超大型科学仪器制造的先河,标志了美国大科学时代来临.这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大科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学企图对科学做出社会学说明,认为科学理论对自然的表象不可能在感官(观察)中获得精确性描述,从而完成对经验主义的批判。这种单一化的理解势必回归于与经验论的无休止的争论之中。相反,科学的政治学研究更有现实意义,不过对政治学的理解需要超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技传播和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传播仅被视为既有知识的传递扩散,而未将知识创新与之加以结合考虑。本文以科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认为科技传播是知识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知识创新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目标,力图为促进科技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在科学史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视角的变换,研究者们不断探讨着科学史研究当中具体对象的界定。20世纪科学史研究视角完成了由编年记述向实证主义转移,并由内史研究逐渐转向对科学活动外部整体情境的构建。当代以史蒂芬.夏平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提供了一种精英的社会学研究视角。然而,文章认为应进一步开辟日常生活、普通民众的研究视角,不拘于单一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虽不乏探讨,但迄今尚未见到从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视角探讨科学与宗教的论著。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理论框架下的宗教认知一直在东、西方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近二十年确立起来的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则揭示了一种新的宗教认知和新的宗教观。认识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对于全面、客观地理解科学与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乃至对于科技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拓展意义。本文首先阐发了为"范式"一词重塑辉煌的思考以及相遇"新范式"的机缘之幸;继而简要介绍了宗教社会学新、旧范式的主要差异,新范式中的科学与宗教之观点;最后就新范式对于科学与宗教以及科技与社会(STS)研究可能的启示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笛卡儿的思想是其后世生命科学发展的出发点。笛卡儿向他的追随者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机械论体系,他对大生存链的攻击引发了长达400的争论,从而留给后继者们两种可能性——机械论与活力论。近代以来的生命科学的形上观念基本上是沿着这两条道路前进的。他对于身体与灵魂间关系的确切本质的阐明,为生命科学提供了发人深思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哲学与社会学语境中理解科学是HPS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分析HPS教育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手段、学科定位以及对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生命信息学研究的若干成果,包括信息二重性理论、生命信息进化论以及宇宙信息四雏模型等;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一种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理解生命的方式。作者把“熵增原理”移植到信息学,把薛定谔说的“吃进负熵”推广到“学进负熵”。于是,两类“熵增”指向生命的死亡和毁灭,而两类“熵减”则指向有机体繁殖和生命进化;两种倾向的竞争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