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8):125-129
《声无哀乐论》体现了嵇康独特的音乐欣赏思想。其主要观点有:音乐欣赏的本质在于人获得“和声”的音乐美感;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欣赏主、客体互动统一的两个心理层次;音乐欣赏的功能在于以“无声之乐”标识自由人格及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2.
从《乐记》音乐教学思想的总体构成看,《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就是“审”与“知”。从教学角度讲,“审”是先决条件,有了“审”的能力,才可能达到“知”的结果。“审声、审音、审乐”的能力培养既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成果。“知”是在“审”的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的行为的结果。“审”是“知”的前提,“知”是“审”的证明。在实践中,两者互为关系,难以绝对分开。  相似文献   

3.
邢兰平 《科技资讯》2009,(36):225-22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准确、深刻地欣赏音乐的基础。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使欣赏者伴随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欣赏者的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核心。  相似文献   

4.
关于“意向”的思想古已有之,近现代的“意向性”研究则由布伦塔诺所开创,他提出了第一种意向性概念:心理行为指向内存在对象(色声味等)。胡塞尔在继承和发展意向性研究中提出了第二种意向性概念: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赋予意义而指向客观事物(可简述为心理指涉外物)。关于意向性的存在地位问题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而尚无定论。但有证据表明,意向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经由感知一动作协调过程结合学习联想回忆机制而形成,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故意向性不能为心理的本质特性,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知),因为“知”乃是一切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有之则是,无之则否。而且,“知”也是最奥秘的心性,它不可定义,也难以用关系范畴和主客体模式来理解,只能凭借现象学方法来揭示其大义,由之证悟了“明”的境界和“我”的内在,开显了“心”的堂奥。若绕开“知”来论究心理意识将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5.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应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课内外活动,使学生树立“知乡爱国”的自豪感,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不断开阔视野.以使“知乡爱国”的主题在教学活动中自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过程:一,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二,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尤其重要;三,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共鸣现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理解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音乐审美理解过程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过程:一,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二,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尤其重要;三,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共鸣现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理解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音乐审美理解过程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9.
声景理念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一个新兴的声学研究领域———声景的研究;首先讨论了声景研究的缘起,然后提出声景的概念,即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声环境,并从声景的三要素(声音、听者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对声景理念作出解析,深化了对声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二语听者在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各种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些困难,采取培养听者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话语感知,单词识别及策略使用的能力以体现二语听力的可教性。二语听力“可教性”的观点认为听力课堂的功能不应仅体现在丰富真实的听力内容与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上,也不能仅止于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听力。二语听力课堂的功能应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自己听力能力的责任意识及驾驭能力上。  相似文献   

11.
学习新课标尝试新教学--谈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而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欣赏教学方式、提高欣赏教学实效的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实践操作如下:①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③给学生充裕的研究时间和学习资料;④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懂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浅谈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正如孔子所说"乐,其可知也."如何"知乐"?音乐欣赏教学则是通向"知乐"的桥梁.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懂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我站在中国,用心看周边。 又 是 年 终 总 结 时 。 想 想 今 年 奉 献 给诸 位 的 小 文 ,都 是 中 国 周 边 的 大 事 小 情 。因 此 ,以 “知 邻 宣 言 ”做 今 年 的 结 语 。在 我看 来 ,“知 邻 ”是 构 建 中 国 人 “周 边 意 识 ”的 起 点 ,也 是 实 施 我 国 “安 邻 、睦 邻 、富邻 ”外 交 政 策 的 前 提 。 “知 邻 ”是 “周 边 意 识 ”和 “睦 邻 政 策 ”的 认 识 基 础 。 不 知 道 邻 居 的 家 情 、家 况 ,不 知 道 邻 居 对 你 的 态 度 , 睦 邻 政 策 就 是无 的 放 矢 ,戳 不 到 点 上 。我 们 有 没 有 …  相似文献   

16.
视知心理过程在人们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识流小说家通过多重主观透视、视知简化和视知心理“张力”构图等多种视知心理展现艺术,把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意识流动真实可靠地呈现给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力,使读者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更加独特的审美认识。正是由于这种视知心理审美趣味的变异性和创新性,意识流小说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称赞。  相似文献   

17.
人们日常所说“知假买假”,从主体上说是指个人,因而有别于国家机构的制度打假;从目的上说是指知假买假然后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获得赔偿,获得赔偿才是目的,知假买假只是手段。因此本文所谓“知假买假行为”是指个人知假买假然后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获得赔偿的行为。自1995年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日本传统“诗吟”表演中,在干信号中加上适当时延的单个反射声是否更为有利.专业“诗吟”表演者嗓音中对典型的“节”的吟唱是该种表演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吟咏方式.对此及对“节”外内容的吟唱都在消音室中加以录音.文中通过成对比较法试验得出了主观优选的标度值.结果表明,在聆听对“节”的吟唱时,听者更喜欢在干信号中加上延时为10~30ms的单个反射声,而在聆听对“节”外内容的吟唱时,加上单个反射声与否对听者而言并无显著的差别.文中对此项发现从吟唱“节”的声源信号的自相关函数的包络特征上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刺激-情感-行为理论为基础,从乡村性感知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模型.利用南京市江宁区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乡村性感知、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村性感知可分为社区参与感知、地域条件感知、乡村文化感知、农业经济感知和乡村景观感知5个维度;环境责任行为可分为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和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2个维度;(2)乡村景观感知与乡村文化感知不仅直接影响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且通过地方依恋、环境责任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而社区参与感知和农业经济感知仅通过地方依恋、环境责任态度间接影响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3)乡村景观感知是乡村性感知各要素中驱动游客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音乐欣赏能够培养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而高尚的感情、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力等几方面论述对学生的美育效应,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