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一方面重视科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强调科学的从属地位."良知自我坎陷产生科学"是他的科学观的关键论点之一,即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牟宗三(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既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又有严重的缺失和偏颇.  相似文献   

2.
费氏与第二代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既相通又不尽相同."告别理性"表征了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而"制造知识"可谓SSK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典型特征.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必然进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不仅没能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而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泛文化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3.
戴建平  黄颖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6):105-106,112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论争的一个焦点,特别是20世纪末,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论战的主线,就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很多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争论之中。这场论战不仅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也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呼唤教育转型,培养新型人才。为此,教育可引入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思想,形成"关系性"、"共在性"、"过程性"的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教育观。这种生态教育观具体体现为三种相互关联的路向:培养地方归属感的"热土教育"、培养文化认同感的"有根教育"、培养公民道德感的"成人(仁)教育",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111-111
科学、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2 0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争论的焦点,特别是2 0世纪末,爆发了史无前例、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很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论战之中,因而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势必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为了认真检讨后现代科学观的本质和科学大战的意义,深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从而为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南京大学哲学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决定于2 0 0 4年11月5 - 7日在南京大学举办“后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家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其科学观从体用论深化为开出论,再转变为对话论.这一变迁显示、折射出他们的学术理路的逻辑变化和社会形势、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因此,对现代新儒家科学观的考察不仅有思想史意义,更有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后期库恩用生物进化来类比科学的发展,坚持知识是无目的的演化,他用信念变化的合意性取代对信念真与假的判断,并把不可通约性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为避开实在论对实在与真理的诉求,库恩引入分类理论,区分了世界本身以及词典所建构的现象世界.他用部落及其栖居的生境来隐喻科学共同体与他们的工作世界,正如无法用真,假来评价生活方式一样,我们不能说哪个词典所构建的世界更接近实在.这种后达尔文式康德主义立场发展出的进化知识观,提供了关于科学知识本性的新说明.  相似文献   

8.
试论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心理学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社会科学观。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影响的结果,其特点是1.重经验事实的积累,轻理论基础的建设;2.过度强调实验验证;3.超历史文化的倾向;4.价值中立倾向。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社会心理现象具有社会文化历史特性和价值负荷的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该抛弃以自然科学模式塑造社会心理学的尝试,走人文社会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观在"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发展"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的"知识→价值→文化"的逻辑转换。这个逻辑转换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展现了"人的发现",凸显了人的完整性,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彰显出中国科学观演进的人学向度。  相似文献   

10.
"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是恩格斯提出的两大理论,辩证自然观是通过自然科学这一中介去认识、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辩证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的整体进行相关哲学问题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辩证自然观"与"辩证科学观"的形成,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哲学具有重大的价值,但其并没有像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那样的独立与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道家"道法自然"观念的核心内容即是通过"法天地"而体悟其中的"自然"之道以为人类所用。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人类安身立命,二是借以救治失性的病态人类。"道法自然"的理论根据在于道家认为大自然是至善至美的,而且还认为正是体现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理性的自然精神造就了这种至善至美。"道法自然"并非机械模仿天地万物尤其是动物的某些个别的、具体的行为,而是要学习它们的不同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些共同的理性精神,也就是说,"道法自然"一定要透过现象而抓取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科学的解释模型中,意向性解释诉诸人的信念、期望等目的性因素;覆盖律解释旨在寻找规律。本文通过辨析这两种不同主张的根源,试图说明意向性解释与覆盖律解释的不同源于对社会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以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为平台使得覆盖律解释的努力失败,弥合意向性解释和覆盖律解释的分歧的可能性来自于突破逻辑经验主义的局限,重新看待社会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问题和"空间的生产"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要方法论。它产生于两重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是对传统容器空间观的批判,另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空间要素及其作用的批判。社会空间辩证法概念系通过列斐伏尔的奠基,哈维等人的发扬,最后由索加正式予以提出。  相似文献   

14.
Several prominent voices have called for a democratization of science through deliberative processes that include a diverse range of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We bring these scholars into conversation with extant research on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doing so, we identify systematic barriers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lusive deliberation in both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settings.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what we call misidentified dissent, where deliberations are starkly framed at the outset in terms of dissenting positions without properly distinguishing the kinds of difference and disagreement motivating dissent.  相似文献   

15.
技术与工程,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并试图对二者关系做一梳理和探讨.文中当代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波塞尔教授认为,就技术哲学是与工程哲学的关系而言,尚无必要把二者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研究领域.文中强调了技术(工程)不同于科学的特质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意向或价值因素.工程中使用的是人工制品,工程哲学是否属于技术哲学,取决于有关的定义.从理论的意义上看,工程哲学已经预设了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研究是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的进路和重要内容。本文以近五年来六种期刊发表的科学家研究论文为例,对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做简单述评,并认为应该加强科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的学术是摆脱实际需要,探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智慧学问.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及其实际效用的影响下,一些因其可以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探求社会普遍规律并以此理性地筹划社会的社会科学得到相应发展;相反,那些不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探求普遍规律,因而无实际效用的人文学科相应失落.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展关系是一个合二为一的过程,前者甚至是后者的一个技术理性筹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美国的科学研究信念视为社会地、历史地建构的产物。这种建构过程依次经过了一元主导、二元对峙、三元纷争到多元综合平衡发展这样四个时期。美国科学研究信念的建构既受到了科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非科学因素的影响。事实上,美国科学研究信念的建构与美国人对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关系的认识状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清代日食的地方性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现代计算程序的全面计算和与清代正史日食记录的对比,对清代日食的1100余条地方性记录的特性作了分析和讨论.546条记录与正史完全相同,少有错误.与正史不同的记录错误率达到54%,其中正史中此日期未见有日食记载的记录少有正确,地方见全食或近全食的记载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名词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容易被专家接受的学科目录,来作为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开展的依据。文章介绍并分析了现行五个学科目录,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实际工作开展的学科与其中的两个目录进行比较。最后,以《学科分类与代码》为基础,结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名词审定实际工作,构建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学科目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