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正> 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一方面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危害,另一方面又可创造不利于病原菌活动繁殖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作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常受气候条件,菌原活动、品种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各项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而决定着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程度。本文通过播期、浇水次数和施肥量等不同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了解这些技术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以此为小  相似文献   

2.
<正>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85年在我省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86和1987年发病面积一千万亩左右。小麦赤霉病为气候性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已跨过长江,越过黄河,并逐渐向北扩展。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还没有免疫品种,也缺乏抗病品种,化学农药乃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手段。1986年我们选用15种杀菌剂、在全省多点试验,从中选出8种杀菌剂在1987年再次进行研究,以找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药剂和施药技术以指导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3.
<正> 小麦生产是我省农业一大优势,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由于小麦播种面积大、品种多、气候适宜,因而其病害发生的种类也较多,尤以小麦白粉、条叶锈和赤霉等病为普遍而严重,白粉和锈病常年发病面积分别达1000万亩和1000~2000万亩之多。小麦赤霉病这几年也在扩大蔓延,1985年是此病最为严重的一年,以至波及了4000万亩麦田。仅此几种病的发生,每年就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Arther(1891)首次报道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以来,世界各小麦产区都开展了大量的品种抗性鉴定工作,筛选出一批抗(耐)病品种和抗源在生产和育种上应用,对控制赤霉病的危害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河南省是赤霉病的偶发区,过去选育和推广小麦品种,只注重对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因而导致近几年我省赤霉病连续发生。因此,我们1984—1987年利用本省菌系对我省现行推广的小麦品种和一批有希望的品系进行抗赤霉病性鉴定,希望筛选出抗病良种和抗源材料,为生产上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病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它的发生与发展与当地菌源积累数量、气象因素、农业措施相关。它主要发生在气候湿润多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北方大面积发生是历史上罕见的。有的地方多因不协调、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小麦得病后,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地块病穗会超过90%,基本绝收。它不仅导致大面积减产,影响种子质量,降低出苗率,而且人畜食病麦后还易中毒。麦种带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技》2007,(6):4
一、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 1.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主要有小麦条锈病、纹枯病、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吸浆虫、地下害虫、蚜虫、麦蜘蛛等"六病四虫".其中,条锈病偏重发生,沙河以南局部重发生;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平原灌溉田和低洼潮湿地重发生;叶枯病中度发生,部分地区偏重发生;白粉病中度发生,中北部稻茬麦及沿河、高产灌区麦田偏重发生;赤霉病,如果4月中旬至5月上旬遇连阴雨天气,将偏重流行;叶锈病中度发生;小麦吸浆虫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地下害虫偏重发生;苗期蚜虫中度发生,穗期蚜虫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麦蜘蛛中度发生,西部、北部丘陵山区麦田将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技》2007,(3):4-4
1.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主要有小麦条锈病、纹枯病、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吸浆虫、地下害虫、蚜虫、麦蜘蛛等“六病四虫”。其中,条锈病偏重发生,沙河以南局部重发生: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平原灌溉田和低洼潮湿地重发生;叶枯病中度发生,部分地区偏重发生:白粉病中度发生,中北部稻茬麦及沿河、高产灌区麦田偏重发生;赤霉病,如果4月中旬至5月上旬遇连阴雨天气,将偏重流行;叶锈病中度发生:小麦吸浆虫偏重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 稻茬麦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害虫主要有蚜虫、牯虫等。在优化品种布局、合理栽培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只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一般就能达到控制病、虫发生及危害的目的。一、麦田病害的防治 1、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稻茬麦区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仅信阳地区1985年发病面积达316.15万亩,损失小麦8500万公斤。因此,抓好赤霉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其农业防治措施有:健全麦田沟系,降低田间湿度;选用高产、耐病品种,消灭菌源,改善田间环境条件等。药剂防治的方法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即80%以上麦穗抽出定长时,  相似文献   

9.
小麦在生长期间的主要病害有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蝼蛄、蛴螬、金针虫、蝗虫、蟋蟀等。在病虫害发生后,如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产:下面笔者介绍几个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85年4—6月河南农大喻璋等同志在洛宁县进行了不同农药和喷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结果表明:(1)40%多菌灵胶悬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良好。15%或25%粉锈宁防治效果不明显,但对防锈保叶提高千粒重有一定效果;(2)不同喷药次数(1—3次)防治赤霉病效果无显著差异,只要适时,喷药一次即可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小麦是我省的优势作物,产量居全国首位,每年种植面积七千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病害猖獗,对小麦威胁很大。据统计,1983年以来,锈病每年发生面积一、两千万亩,占种植面积的14.2%—28.5%,损失小麦几亿斤;小麦赤霉病1977—1984年仅零星发生,1985年猛增到4957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0.8%,损失小麦十几亿斤。目前,这两种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加之全省土壤中锌、硼、钼等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已成为威胁我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排除上述不利因素,确保小麦正常生长,探讨飞机防治小麦病害和根外追肥综合技术一次性作业的可行性,给今后农业航空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锈病常发区并  相似文献   

12.
孙天文 《河南科技》1992,(5):4-5,28
<正>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7200多万亩,总产170亿公斤左右。病虫危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我省小麦病虫种类多、发生时间长、危害重,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约30多种,主要有10大病虫害,即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黑穗病类,地下虫、吸浆虫、麦蚜虫、麦蜘蛛、粘虫等;轻发生年发生面积1亿亩次左右,一般发生年1.5亿亩次,可损失产量1-2成,严重发生年2亿多亩次,产量损失4-5成,部分地方甚至造成绝收。综合分析20年来小麦病虫发生情况,清楚地看出,病虫发生程度的轻重,是随着小麦产量的变  相似文献   

13.
石鸿文  宗万昌 《河南科技》1991,(10):10-10,12
<正> 我省地域辽阔,有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这就有利于麦类病害的发生流行。麦类病害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小麦条、叶锈病,麦类白粉病和赤霉病,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叶枯病、颖枯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大麦条纹病、云纹病、黄叶病、散黑穗病等20余种病害。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我省经常发生流行。比如,1983年信阳地区发病面积达200.5万亩,损失小麦2500万公斤;1991年达300.0万亩,损失小麦  相似文献   

14.
<正> 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病害有20多种,主要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一些病毒病等,此外,近年来黑穗病和纹枯病也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由于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而又简便可行的方法,对控制小麦锈病和土传花叶病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省在1966年以前小麦条锈病曾大面积流行达4~5次,每次损失达5~10亿公斤,因此成为抗病育种的主要对  相似文献   

15.
<正> 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突发、重发或混发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形成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病虫害的及时防治是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一时期如遇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田间温湿小气候,有利于处在潜伏期的病虫害滋生繁衍,使病虫危害加重。周口地区小麦生长中后期的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吸浆虫和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应采用“一喷三防”方法,对病虫发生麦田,力争“治早、治小、治了”,早控病虫,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中后期综合施药技术河南省植保站吕国强长葛县植保站乔清建宝丰县植保站丁存小麦中后期是小麦多种病虫混发阶段,强调要突出抓好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粘虫、麦穗蚜的药剂防治,而此时期又是叶面喷施激素微肥预防干热风和生理病害青枯病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7.
小麦病虫害往往集中发生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病虫害是否大发生与年前的病虫基数、冬春季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上年病虫害发生严重,冬季气温高,早春湿度大时。越冬菌量就大,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就高。在栽培技术方面,旱播秋苗易感病,田间越冬病菌多,次年易发病;  相似文献   

18.
小麦生产是河南省的一大优势,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和每年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而且农民人均农业收入的30%左右来自于小麦产业。在世界和中国小麦连年减产,小麦市场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河南小麦生产如何与时俱进,大力发展“小麦经济”,使全省小麦生产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国内外小麦生产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几年来世界小麦产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世界小麦连续五年减产,供给趋紧;传统出口大国小麦减产严重;国际…  相似文献   

19.
郑州9023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育成,是河南省种子管理站2000年、2001年秋播重点推荐示范品种,省科委的重点攻关项目。一、主要特点 1.优质:品质指标超过我国强筋优质小麦品种国标1级标准,与国外优质面包专用小麦相当,为我国目前少有的特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可完全代进口强筋优质小麦。2.早熟:较早熟的豫麦18提早3天左右,而且早熟性较为稳定,适应性较广。3.高抗赤霉病、条锈病、土传花叶病,中抗纹枯病、叶锈病、叶枯病,综合抗病性较好。4.高产:穗纺锤型,穗数40万/亩,千粒重42-45g左右,穗粒数34粒左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  相似文献   

20.
<正> 小麦纹枯病是近年来在我省发生普遍、危害较严重的一种主要病害。目前,已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对该病害的发生危害现状,逐年加重原因等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防治办法。一、小麦纹枯病发生现状小麦纹枯病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在我省仅是局部发生的次要病害,近几年逐年加重,已成小麦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1990年全省发生纹枯病1394.59万亩,造成小麦产量损失80360.26吨。洛阳市1990年发生31.5万亩,1991年扩大至95.7万亩,占川灌区小麦面积的87%。据郊区及偃师县调查,小麦苗期即受该病危害,三叶期地下茎可表现典型症状,普遍率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