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同层油藏的开发特征,采用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法研究孔店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以期改善开发效果。同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单砂体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布规律及相应挖潜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准确预测剩余油富集区,完善注采井网,高粘度稠油区部署热采井,采油井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卡层堵水等措施可以有效动用油水同层油藏剩余油。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文中油田勘探难度大,每年新增探明的优质储量少,远远满足不了产能接替需要。虽然文中油田开发历史长、构造复杂、遗留问题多,但是由于埋藏浅、储量动用好、开发成本低,剩余油潜力区块较多,钻井目标明确,因此依然是中原油田的储量及产量增长点。对于该油田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对油藏精细评价,挖掘局部油气富集区及井损区产能潜力,形成新的产能建  相似文献   

3.
滨南油田滨660块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该区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三中四砂组,砂三中四砂组具有构造简单,储层发育,油层分布广,单层厚度较大,油层物性差,裂缝发育等特点,近几年产量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该块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调配难度大等问题,研究适合该油层的开发技术:通过启动压力的测定,以应力场和裂缝的研究为核心,建立裂缝型双重介质油藏数模模型,从而揭示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强油藏工程研究,综合应用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井网、井距、压裂缝长、注水时机等参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采用早期注水开发,油井井距350m,注采井距250m,开发井网初期九点法,后调整为五点法的开发方案;根据该区特点,参考现代先进工艺技术,研究合理的配套工艺技术。通过方案的研究与实施,滨南油田滨660块初期产能增加,整体开发水平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该块的采收率,就化堵调剖、射孔、压裂工艺以及注水水质配伍性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动态监测技术的引进和实施,监控油水井井底压力变化、研究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并利用监测资料的解释结果,结合生产实际指导实施挖潜,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靖边油田小河区块主要开发层系为延安组延9,延长组长2、长6层,区域面积493 km2。其中,延长组长6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由于该区域前期开发不科学,造成了目前采油井关停井较多,平面上注采井网不完善,纵向上注采对应率低,整体含水上升速度过快。本研究通过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精细认识该区域地质油藏信息,结合开发矛盾进行注水开发的系统化优化研究,以提高采油速度,最终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并模拟油藏开发历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网格内的流体流动状态及数值的计算来预测不同预案下的开发状况,以预测在不同开采方案下的油气生产情况。【方法】针对河流相整装油藏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参数调整方法并建立动态模型,以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及三维油藏模型为基础,以油田投产以来区块全部油水井动态资料为依据进行研究。【结果】对东营坳陷东部区块开展数值模拟,并对历史动态进行精准拟合,整体含水拟合率从85.3%提升至92.7%;总结了本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4个有利开发区,增加可采储量12.3万t。【结论】油藏数值模拟方案通过对区块整体和单井的拟合,以及数据精准描述地层开发过程及储层动态变化,找到剩余油的分布位置,为制定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信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油田固井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油田固井质量也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固井液技术、泡沫固井技术、防窜固井技术、水平固井技术以及欠平衡固井技术等目前常用的固井技术,并对油田固井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油田固井技术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春光油田油井结蜡现状及清防蜡工艺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油井结蜡规律,从矿场使用有效期、工艺投入、管理控制的方便性几方面与现有各清防蜡工艺综合对比,在优选化学防蜡剂的基础上,机采井工艺选择次序依次为空心抽油杆热洗清蜡技术、热油套洗清蜡技术、电热抽油杆清防蜡技术。最后结合国内外同类型油藏清防蜡工艺应用情况,对下步清防蜡工艺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层油藏,考虑井筒储集和二次梯度项的影响,在三种不同的外边界(无穷大、封闭、定压)条件下,建立多层油藏渗流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线性化,经过Laplace变换,得到线性化后在Laplace空间下储层压力分布的精确解;经过分析,构造三种外边界条件下解的相似核函数,进而得到线性化后储层压力分布的Laplace空间解的相似结构。此项研究对多层油藏试井分析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一种方法,并且极大地方便了编制多层油藏试井分析软件,同时有利于提高对多层油藏渗流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低渗透油藏的油田,油井几乎都采用压裂投产的方式。本文,笔者研究了转向压裂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转向压裂裂缝转向的机理,介绍了转向剂的性能及优选、压裂液配制、转向压裂井层优选原则及压裂工艺优化设计等转向压裂配套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工作的不断深入,油井逐渐见水,且含水率将不断升高,含水上升必然影响油田的产量和有关的开发技术政策,给油田开发带来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研究含水上升规律,根据含水上升规律和特点,控制或延缓含水上升速度,对于保持油田稳产、降低开采成本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在低渗透油藏的油田,油井几乎都采用压裂投产的方式。本文,笔者研究了转向压裂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转向压裂裂缝转向的机理,介绍了转向剂的性能及优选、压裂液配制、转向压裂井层优选原则及压裂工艺优化设计等转向压裂配套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江汉油田引进英国Geolink无线随钻测量仪并进行地质导向研究工作,目前已在广华区块6口井中使用,效果良好,其中尤以广2平7井效果最好。广2平7井是江汉油田针对广华区块潜43砂组进行精细调整的一口水平井,根据地质资料及邻井测井资料对比,广2平7井设计井位处于潜江凹  相似文献   

14.
邓晴阳  党伟  罗元  郭宇 《河南科技》2015,(3):142-145
新疆油田石南21井区随着开发调整的逐渐进行,油田逐渐暴露出各主力层水淹强度不均等问题,本文通过油田已开发老井的物性参数与束缚水饱和度建立关系,从而对新加密井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进行解释,并与新加密井目前的含油饱和度进行对比,定量的解释了加密区的水淹情况。并用本方法对新疆油田石南21井区2个试验区进行解释验证,结果可靠,适用性强,可为同类油田后期的进一步开发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四大稠油生产区:辽河油田、新疆油田、胜利油田及河南油田。渤海油田稠油热采技术起步较晚,但储量丰富。目前开发主要以常规开发为主,部分油田开展化学驱采油,热采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本文主要结合目前海上油田特殊的环境条件、油藏类型和井型特点,介绍了稠油热采的几种常规技术以及海上稠油热采的探索应用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海上油田的低渗油气藏因经济门槛产量限制,使传统储层改造工艺手段在海上油田应用受限。MRC(油藏最大接触位移)储层改造技术可以增加泄流面积,平衡油水流动,实现天然水驱范围的立体延伸,从而降低单井含水,延缓含水上升速度,提高特高含水老井井控范围剩余油资源利用程度。通过对MRC储层改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及优化升级,成功将该项技术由单支井眼的位移分支改造向多分支井眼位移分支改造,从中低含水井改造向特高含水井改造,并进一步向MRC改造(MRC储层改造井二次MRC储层改造)发展。通过大修增产措施实现降水增油,极大地延长了低渗储层低产油井寿命,同时"短、平、快"上产的特点已使该项技术在海上油田挖潜领域实现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猛 《河南科技》2022,(17):56-59
由于计量系统部分两位三通阀内漏问题导致渤海油田平台相关油井的计量数据不准确,严重影响了平台原油集输效率。为此,在渤海油田平台现有压井流程和计量流程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设计优化。本研究从技术和安全角度出发,对计量系统改造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临近L平台的计量系统实现对渤海油田平台油井的计量,并优选出成本低且便于现场操作的方案,有效提高了海上平台原油集输作业现场计量数据录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在我国石油开采行业中,绝大多数油田开采都是依靠原油初次开采时的井下压力使原油和天然气自喷而出,这种开采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对设备要求也不高,但是在初次开发后随着地下压力的减小,原油井下压力逐渐降低,当油井无法实现自喷时,就需要向地下注水将油驱出,我国部分油田已经采用了这种二次采油方式。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多油井都已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了l-变换,确定了一类具有隔层窜流油藏试井模型的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对早期和晚期的近似解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简洁的解析表示,便于进行试井分析。  相似文献   

20.
长庆油田三叠系油藏主要属于特低渗透油藏,油层物性差,孔隙度小,渗透率低,有效砂体连通性差。油井投产之后,地层压力下降很快,产量递减大,油田开发效果不理想。针对目前理论在实际油藏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本文结合长庆三叠系油藏的具体地质及渗流特征情况,在传统产量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研究思路,将产量递减或者产量变化量作为研究目标,结合长庆三叠系油藏的具体情况,以含水率、投产时间以及其他产量影响因素作为状态参数,研究这些状态参数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产量递减规律,并以此形成适用于长庆三叠油藏的产能动态预测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