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耗散结构是普里高津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科学假说。耗散结构这个概念,是在一定的实验事实和物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所研究的复杂系统中的非平衡、非线性现象,是许多学科中的共同现象。尽管这一理论的建立只有十多年,但已引起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很大兴趣,并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力求解释生物有序现象是导致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原动力。因此,医学是一个很有希望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的领域。中医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的耗散结构理论和方法。本文仅就二者的共同点和相似点加以分析,以论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为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升华中医理论作一初步探讨。耗散结构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联在热力学中,经常对研究的对象划定一个范围,属于范围之内的物体叫做体系或系统,属于范围以外的物体叫做系统的外界或环境。系统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耗散系统结构演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里高津指出:对非平衡的研究“可能会有希望从中探索出自然科学与生物、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本文为了实现普里高津的这种愿望,建立物理学与生物、社会科学本质的联系,提出了系统从一种耗散结构向另一种耗散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即结构演化的方向、驱动力、结构改变的阻尼;提出了耗散系统结构演化的三定律。讨论了结构演化的媒介等问题。提出了演化压等新的概念。产生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互补的数学模型—C、T集合,L空间,用以描述耗散系统演化发展的定量规律。用自然科学的语言对生物进化、人类社会发展勾划了一幅物理图象。赋予了生物生存斗争、用进废退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生物及社会科学名词以物理学含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关于地球系统的理论核心,包括地球系统的非均衡理论,地球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与地球系统的引力场理论。非均衡理论是基础,耗散结构和引力场理论是热力和动力的起因,构成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形成机制与地球系统的运动过程。其中信息流则是调控地球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量、流速和流向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时代是以多种概念和方法的相互冲击与汇合为特征的时代。普里高津因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而荣获诺贝尔奖,他在与尼科里斯合著的《探索复杂性》一书中论述了非平衡现象物理学、动力系统数学与实验科学之间的冲击与汇合,阐明了非线性与非平衡这两个要素在客观世界中的自组织和复杂性中所起的作用,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的新发展。蒙作者厚意,将这本尚未出版的著作的前言“转变年代的科学”交我刊在本期先行发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1.普里高津——一元数理论是我国学者刘绍光创立的一种科学探索理论,它是在中国古典数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传统的符号计算方法化为自然数字排列的计算方法;它是关于时间、空间、物质一元运动形式的理论性探索;也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继承和发展.一元数学是一元  相似文献   

6.
负熵与熵定律的“逆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熵定律曾被爱因斯坦称为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在科学发展史中,熵定律一直以其深刻的内涵而成为后来许多科学理论的“营养基”,这只需举出玻耳兹曼的动力学理论、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关于自发辐射的理论等例就足够了,因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是熵定律。作为熵定律“无限扩张”后果的“热寂说’确实曾经困扰过一代学者,但自从普里高津学派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后,便打破了经典热力学中的静止观点,一度被视为消极因素或“干扰”因素的不可逆性,已被证明可能成为动态有序的源泉、相干的源泉和组织的源泉。下面提供的大气系统的实例,有力地说明了在非平衡条件下负熵流对动力系统组织化的作用。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还表明,自然界存在着大量按熵定律的逆  相似文献   

7.
1980年3月,钱学森同志曾对笔者指出,科普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教育性质的系统工程,应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系统工程学。本文试图根据普利高津(I. 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tlre Theory)并结合哈肯(H. Haken)的协同学(Synergetics)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数学上定义了一种多支图——普通图论的推广,由它给出反应过程及其稳定性分析的一般程式,简易而严格地证明了几个基本定理,包括:化学反应能从焦、结点过渡到极限环(反应扩散方程的解中呈现极限环时,便出现所谓“时间耗散结构”,参见[1,4])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自催化反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陈家宽 《科学之友》2003,(12):12-13
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繁育,依赖于两个环境,一个是自然界中的氧气、水、温度这些无机环境;第二个是有机环境——生命物质系统,也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人类的衣食住行必须依赖于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特别是有机环境,比如吃的,穿的,医疗,这都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给我们提供的。所以生物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政府签约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10.
熵与地球表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表层中熵的变化创造了一个非生物、生物和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复杂有序的巨系统。人的命运和地球表面联系在一起,人只有顺应地球表层进化发展的规律,顺应地球表层中熵的变化规律,才能成功地管理或调控地球表层,成为地球真正的主人。《熵与地球表层》一文用熵的理论探索了太阳能流维持的耗散结构——地球表层与人类的关系,值得有关读者研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气功必须与现代科学对话,耗散结构理论或许是对话的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12.
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系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非线性科学前沿学科分维学说的成就,认为人体间隙维就是久寻未见的经络系统,间隙维中的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它集物质、信息、能量于一身,是有自组织能力的耗散结构,是人体仅次于神经系统,但又保证每个神经细胞信息和能量供应的功能系统。只有它才配有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自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复杂性科学,迄今没有一个简单理论完整解释地球系统行为.碳构造既是地球系统运行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一种研究新范式,其基本构成有碳泵、碳传送带及碳开关.碳泵是跨圈层物质能量垂向交换机制,碳传送带则是同一圈层内的水平输送机制,碳开关控制着地球系统运行状态和进化方向.碳构造是多学科研究地球系统的突破口和交叉点.  相似文献   

14.
新的太空照片说明.小彗星还在不断地撞击地球外层空间。这些太空物体可能已给地球带来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化学物质,证据是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北极卫星得到的。一个科研小组上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报告了这一发现。依阿华大学的路易斯·福克兰是这一小组的领导人。这些太空物体大约像一座小房子那么大.在地球上空几千公里处就被毁掉,所以对地球上的人和太空宇航员均无威胁。科学家把这些物体称做“雪球”,它包含的物质主要是水,而水是生命所必须的。它还可能含有在地球上形成生命时所需的简单有机物。科学家认为,在亿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被国际上誉为“粉体科学”的年代,粉体工程学诞生。该理论认为粉体是“物质的第四形态”,这是一个新的物质概念。  相似文献   

16.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相对于其表层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对地球深部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地质学/地球化学方法通过研究地表出露的来自地球深部的岩石矿物和来自外太空宇宙的陨石等样品,来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地球物理方法则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起的高温高压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实验室中模拟地球内部的极端压力和温度环境,同时结合各种现代化分析测试手段,对岩石和矿物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性质状态进行原位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认识。因此,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探索地球深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明灯”。  相似文献   

17.
在电路理论研究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教授G.F.Pollnow提出了热力学第四定律.他认为这个定律对理解有机体的行为特别有用.该定律指出:“任何能量转换的网络(或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是由一个与其环境耦合的瞬时系统组成的,这个系统的势能耗散率不仅受到系统内部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Pollnow 说,根据该定律的定性结果可看到,先于有  相似文献   

18.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第二部分是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第三部分是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化学动力学具有以时间为参数的  相似文献   

19.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相变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它们共同揭示了物质系统变化过程中可逆与不可逆、有序和无序的矛盾,揭示了这种矛盾相互转化的机理和同。条件时,这三种理论还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如何从平衡到不平衡、从对称到非对称、从稳定到不稳定的演化和相反的演化的。它们还正确地解决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在处理系统运动变化的动力和原因时,它们巧妙地把内因和外因、动力学和热力  相似文献   

20.
数十亿年前地球可能有一个由固体和液体颗粒组成的环,而月球正是这个环聚成的产物。这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天文学家的推论。天文学家理查德·杜里森根据计算机模型推出这一理论。其模型是地球大小的熔岩态球体,其旋转速度比当今地球快十倍。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曾首次提出月球诞生的假说,他认为月球是从年轻的地球上甩出来的一团物质,而唯一可能出现这种后果的条件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