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深海火山 几年前,美国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岛以东进行了一次探险活动,他们在2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深海火山口,这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第一座深海火山,在此之前,人们对此还一无所知。这座火山位于海底山脉的顶部,已生存了数百年。此后,科学家们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又陆陆续续地发现了几十座深海火山。深海火山一般呈丛群状,由大大小小几十个管状  相似文献   

3.
11年前,美国内华达山脉的霍斯休湖还是一个旅游胜地,人们在茂密的树林中支起帐篷,在清澈的湖水中畅游,在柔软如沙的浮石上晒太阳……然而在今天,霍斯休湖已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变得十分安静。树木死了,宿营地关闭了,“此处危险”的版子高悬,警告孩子与狗不得靠近。那么,杀死树木,造成人畜不敢进入的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距平序列,南极Siple冰芯中提取的CO2序列和夏威夷MaunaLoa观测的CO2序列,分析了全球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CO2学增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包括海南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和广东雷州半岛的火山群,两地火山岩出露面积7300km2,区内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 ̄250万年)的3-4期火山岩成为同期沉积地层的夹层,第四纪是雷琼地区火山活动的主要时期,有6-7期火山活动,形成玄武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锥。  相似文献   

6.
7.
牛津大学和西澳洲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火山爆发后飘浮的轻石和浮岩在地球生命起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一份研究报告称,浮岩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能,可为35亿年前最早期出现的地球生物体创造理想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约9300万年前,海底火山活动的突然爆发导致海洋大量失氧,从而引发物种大灭绝。这场大灾难把从大贝类到单细胞海藻的大量有机物埋葬于海底,最终成为今天石油的重要来源之一。这项新研究首次直接证明了海底岩浆作用(岩浆冷却形成岩石)能够引发物种大灭绝。当时,地球的气候又热又闷,海洋循环缓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今天的4~13倍,  相似文献   

9.
据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的观测发现,火星地表有近1035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被火山玻璃覆盖,说明这颗红色星球可能一度有生命存在。发现覆盖地表的火山玻璃意味着熔岩曾与冰或者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生命诞生所需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对于灾难而言,火山喷发向来就是“可怕”与“恐怖”的代名词,原因在于它们可以用太多方式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流动的岩浆、令人窒息的火山灰、湖底喷发引起的洪水、塌方、泥流,燃烧的气体、冲击波、地震以及海啸。即使没有喷发。火山仍然是一个可怕的杀人武器,1986年发生在尼奥斯湖的灾难就是最好证明。以下是《连线》杂志公布的全球十大火山灾难。  相似文献   

11.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总面积1060平方千米,分布着14座火山.由于280多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熔岩阻断了白河水流,形成5个串珠状的、彼此连接的火山堰塞湖,故而得名为五大连池.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阿尔伯他大学的科学家们日前宣称,发生在大约9300万年前的一次猛烈的海底火山活动曾导致大量的海洋动植物遭受灭顶之灾。不过,专家们强调说,并非火山喷发本身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大灭绝,而是随着火山活动进入海水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才是酿成那场史前惨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15.
CO2倍增对植物的生态生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中CO2浓度倍增的环境学效应已经起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其中,CO2倍增的植物生态生理效应研究表明,大气中CO2倍增对作物产量品质、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植物环境等均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亿万年前,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封锁在生物体里。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换,致使大量生物体被集中埋在了地下。日积月累,这些被掩埋的生物就转变成了化石燃料——有的转变成了黝黑的煤炭,而有的则转变成了漆黑的石油或天然气。蒸汽机、柴油机的发明。又给这些“黑暗分子”以重见天日的机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化石燃料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于是,越来越多的碳被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解放”,并以二氧化碳气体的形式“逃逸”到大气环境中。  相似文献   

17.
孙恩慧  郑雅文  王鸽  徐进良 《科学通报》2019,64(2):中插13,234-244
煤在我国处于基础能源地位,发展变革性燃煤发电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与超临界水蒸气朗肯循环相比,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效率高及系统紧凑等优点,是未来动力循环的发展方向,但S-CO_2燃煤发电面临循环构建、锅炉压降及烟气余热吸收等关键难题.为此,本文发展了热力学、CO_2流动传热及烟气余热能量分布综合模型,研究了S-CO_2再压缩/再热燃煤发电系统热力学特性,首次发现热效率曲线对于一次再热和二次再热出现交叉,进而提出了S-CO_2循环采用一次再热或二次再热的筛选准则.针对锅炉烟气余热吸收问题,本文通过揭示主蒸气温度和压力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调节主蒸气压力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吸收烟气余热,但受材料耐压极限所制约,因而本文在S-CO_2再压缩/再热循环基础上,引入烟气冷却器,以解决烟气余热吸收问题,给出了烟气冷却器与热力系统间的最佳集成模式,所构建的燃煤发电系统热效率达50.82%,锅炉效率达94.43%.本文为发展S-CO_2燃煤发电系统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