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胜利减压渣油组分热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胜利减压渣油中的饱和分、芳香分及胶质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反应行为。研究表明,在相同转化率下,胶质的缩合反应性能最强,而饱和分的裂化反应性能最强。各种组分热反应后残渣油中的饱和分在化学组成结构上的差别不大,而其它组分的化学组成结构却存在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运用溶剂沉淀法和中性氧化铝柱液固吸附色谱法将2种渣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4个组分,运用密度法分析这些组分的结构参数;以氢化芳烃9,10-二氢蒽(DHA)为分子探针测定渣油组分在380 ℃和430 ℃时的受热夺氢能力.结果表明:同一种渣油的组分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渣油的相同组分组成和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别;不同组分的受热夺氢能力按沥青质、胶质、饱和分、芳香分的顺序呈现降低的趋势;渣油夺氢抑制指数HAS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渣油的HAS也有差别;HAS与混炼焦化的抑焦行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减压渣油的胶体结构及其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冷冻断裂复形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研究了三种典型国产减压渣油的物理结构。结果表明,减压渣油是溶胶态胶体分散体系,正庚烷沥青质和胶质重组分构成分散相胶团。胶质以两种状态存在:胶质重组分缔合形成分散相胶团,其余的胶质组分与油分(芳香分+饱和分)一起构成分散介质。分析了三种减压渣油及其组分的红外光谱、化学组成与结构参数,考察了渣油胶体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高电负性杂原子和芳香性是形成胶团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应用冷冻断裂复形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研究了三种典型国产减压渣油的物理结构。结果表明,减压渣油是溶胶态胶体分散体系,正庚烷沥青质和胶质重组分构成分散相胶团。胶质以两种状态存在:胶质重组分缔合形成分散相胶团,其余的胶质组分与油分(芳香分+饱和分)一起构成分散介质。分析了三种减压渣油及其组分的红外光谱、化学组成与结构参数,考察了渣油胶体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高电负性杂原子和芳香性是形成胶团的充分必要条件,氢键是形成胶团的重要分子相互作用方式。胶团的多少和聚集状态取决于正庚烷沥青质和胶质重组分的多少,以及它们的高电负性杂原子含量和芳香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 (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 )与极性四组分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的zeta(ζ)电势 ,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 ζ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官能团各组分间 ζ电势绝对值的差别较明显 ,其中酸性分最高 ,两性分最低、碱性分和中性分居中。酸性分在 pH =11时 ζ电势绝对值达到最高 ,其他组分的 ζ电势在 pH =12时达到最高。极性四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差别不大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都随着pH值升高而升高。在盐度为 1g/L左右时 ,各组分的 ζ电势绝对值都有一个极大值 ,总趋势是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基本上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碱性条件下 (pH =11~ 12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起稳定作用的官能团组分主要是酸性分和极性四组分中的沥青质。水相的碱性条件有利于水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 ,盐在特定浓度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看 ,盐含量的增加会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6.
稠油组分油水界面zeta电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与极性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zeta(ξ)电势,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ξ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官能团各组分间ξ电势绝对值的差别较明显,其中酸性分最高,两性分最低、碱性分和中性分居中。酸性分在pH=1l时ξ电势绝对值达到最高,其他组分的ξ电势在pH=12时达到最高。极性四组分ξ电势绝对值差别不大,各组分ξ电势绝对值都随着pH值升高而升高。在盐度为lg/L左右时,各组分的ξ电势绝对值都有一个极大值,总趋势是,各组分ξ电势绝对值基本上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碱性条件下(pH=ll~12)水包稠油乳状液中起稳定作用的官能团组分主要是酸性分和极性四组分中的沥青质。水相的碱性条件有利于水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盐在特定浓度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看,盐含量的增加会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辽河减压渣油供氢减粘裂化反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反应釜为热反应装置 ,对辽河减压渣油在 2种不同工业供氢剂A、B(一类廉价的石油化学工业副产物 )存在下的热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 ,在搀兑一定比例供氢剂的条件下 ,辽河减压渣油减粘裂化反应产物中馏分油 (<35 0℃的轻油馏分 )的收率大幅度提高 ,而其残渣油 (>35 0℃的尾油馏分 )的粘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残渣油的四组分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饱和分、芳香分及胶质的总含量降低 ,而沥青质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辽河减压渣油供氢减粘裂化反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反应釜为热反应装置,对辽河减压渣油在2种不同工业供氢剂A,B(一类廉价的石油化学工业副产物)存在下的热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搀兑一定比例供氢剂的条件下,辽河减压渣油减粘裂化反应产物中馏分油(<350℃的轻油馏分)的收率大幅度提高,而其残渣油(>350℃的尾油馏分)的粘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残渣油的四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饱和分,芳香分及胶质的总含量降低,而沥青质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热老化对沥青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利用色谱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不同品种沥青热空气老化前后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高低温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并分析了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化学组成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热空气老化过程中沥青的饱和分含量基本不变,芳香分结构中的脂肪烃支链易断链而发生氧化缩聚,导致芳香分转化为胶质和沥青质,使沥青的脂肪族指数减少、芳香族指数以及羰基和亚砜基指数增大;随热老化温度升高,沥青的软化点和粘度升高、低温柔性降低,但不同品种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饱和分含量高、芳香分含量低以及芳香族指数小的沥青具有更好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原油各组分表面膜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草桥重质原油和草桥重油中分离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用Langmuir膜天平研究了这些物质在水面上形成的表面膜的膜压及水相pH值对膜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归一化面积下,沥青质表面膜的膜压明显高于其它组分的表面膜膜压。与沥青质相比,胶质的表面膜膜压随水相pH值的增大有较显著的增高。  相似文献   

11.
在30 MPa压力下对塔里木原油四组分进行封闭体系的热解实验,通过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别对原油四组分热解反应的气体产物及饱和分热解过程的液态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油四组分热解气体产物中C1组分产率明显高于C2~C5组分,气体产物中C1~C2组分的产率及气体总产率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温度高于450℃时,四组分总产气率的大小顺序为: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胶质.随热解温度升高,饱和分中的主要组分C12~C18的反应程度加剧.在410℃时,饱和分热解以裂解反应为主,在大于490℃时,裂解和缩合反应程度都在增加,导致气相产物的产率提高及液相产物中主要组分向大分子烃类转移;且温度升高,液态产物分布的离散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煤中矿物质在煤气化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各种煤焦在水蒸汽或H2O/H2混合气氛中的气化反应 性及动力学参数,并对煤焦中矿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褐煤焦反应性明显 大于烟煤焦或无烟煤焦的反应性,而脱除矿物质后煤焦反应性随煤化度提高呈平缓的 线性下降。矿物质的脱除,对于褐煤焦表观活化能提高,而对于无烟煤焦表观活化能 降低。同时发现:矿物质中Ca组分是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尤其对褐煤焦,Fe组 分只在 H2O/H2混合气氛中气化才表现出较强的催化作用;而Al组分则起负作用。  相似文献   

13.
残渣油族组分热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热重法(TG)评价了大庆减压渣油四组分和八组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按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了各组分的热转化动力学参数。根据相应组分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提出在研究残渣油复杂反应动力学时,可将残渣油分成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软胶质(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六个集总组分。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的主要机理之一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以达到改善原油物化性质的目的。利用从原油及含油污水中分离、选育出能有效降解稠油中重组分的菌种对青海、胜利、辽河、大港等油田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细菌降解对原油饱和烃、芳烃以及胶质、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相对含量和内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作用引起原油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9%以上,其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油饱和烃轻重组分比值变大,粘度和凝固点分别降低15%和20%左右,大大改善了原油的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路面沥青引起的水污染,把沥青膜浸泡在受压的去离子水中,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试浸泡沥青前后水中10种金属离子的浓度,分析沥青老化、去离子水pH值和浸泡时间对沥青内金属离子浸出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分别建立沥青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和水的分子结构模型,模拟了不同水温、水压、pH值和沥青老化条件下沥青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计算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浸泡沥青后,水中金属离子浓度增大,新鲜沥青和基质沥青的金属污染程度分别高于老化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沥青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从小到大排序为:胶质、沥青质、芳香分、饱和分;降低温度和水压,有助于减缓沥青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  相似文献   

16.
从草桥重质原油和草桥重油中分离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用Langmuir膜天平研究了这些物质在水面上形成的表面膜的膜压及水相pH值对膜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归一化面积下,沥青质表面膜的膜压明显高于其它组分的表面膜膜压。与沥青质相比,胶质的表面膜膜压随水相pH值的增大有较显著的增高。  相似文献   

17.
超稠油催化改质降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春晖超稠油为原料,采用自制催化剂于高温高压反应釜中,模拟研究了稠油在开采过程中全温度段50~250℃下的催化水热裂解降黏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供氢剂对稠油降黏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200℃,油水比为7∶3,反应时间为24 h,供氢剂为十氢萘,50℃的降黏率为98%。应用柱层析法对反应前后稠油的族组成进行了测定;并用红外光谱探索稠油反应前后胶质和沥青质的结构变化。反应后重质组分如胶质、沥青质含量明显减少,轻组分饱和分、芳香分组分显著增多;反应前后胶质和沥青质结构中部分烷烃支链断裂发生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旋转薄膜烘箱对重交70#道路沥青进行0,40,8,18,240,300 min加热来模拟沥青老化实验,测得老化前后70#沥青的“3大指标”及4组分组成,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重交70#道路沥青的针入度、延度随着老化时间的增长而成指数减小,软化点随老化时间的增加按指数增加的规律;且针入度随着时间减小的速率变化率小于延度随时间减小的变化率;沥青4组分组成的变化规律为:饱和分、芳香分含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均有减小的趋势,而沥青质、胶质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其中胶质的变化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动态热分析方法在线性升温速率为6.20K/min及惰性报气流率为100 cm~3/min的条件下考察了胜利渣油四个族组分的热转化行为.结果表明,其热转化活性变化顺序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四组分中饱和分可生成少量焦炭,芳香分的生焦率高于前者,胶质及沥青质是焦炭的主要来源.在723K时,两者的生焦率分别为29.0%及44.1%.在热转化过程的两个温度区间内,可利用两个独立的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借助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了四组分在两个温区内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张苛  罗要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6):15081-15087
为更好地认识盐蚀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性能损伤机理,在实验室内模拟除冰盐、融雪剂形成的盐蚀环境对沥青结合料的侵蚀作用。采用沥青四组分试验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试验评价沥青的化学组分及表面微纳观形貌特性。开展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粘度试验,探讨盐蚀环境下沥青结合料的性能演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氯盐溶液中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处理后,沥青中的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减少,沥青质和胶质含量增加。沥青结合料表面粗糙度和蜂形结构面积百分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盐蚀环境下,沥青结合料的针入度和延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软化点和粘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沥青结合料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在盐蚀环境中沥青的化学组分发生改变,出现一定程度的“盐老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