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包结作用,并在298.15、303.15、308.15 K温度下,计算了包结体系的包结常数和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研究发现,β-CD与CTAB可以形成物质的量的比为1∶1的包结物,整个包结过程是熵焓共同驱动的,温度越高,越有利于β-CD与CTAB自发地形成包结物,β-CD与CTAB的结合常数K越大,焓驱动逐渐增强,熵驱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β-环糊精(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形成大大改善了肉桂醛的物化性质,通过TG-DSC和UV-vis分析,表明β-CD与肉桂醛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298 K时的包结常数为328.8 M-1.通过变温UV-vis实验得到了β-CD与肉桂醛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为-53.71 kJ.mol-1,ΔS为-0.132 kJ.mol-1.K-1,ΔGθ为-14.35 kJ.mol-1,表明此包结过程是一个焓驱动的放热的自发过程.最后,用PM3对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模拟,认为肉桂醛的醛基位于β-CD的大口端,与β-CD的仲羟基存在着氢键作用,与实验表征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8TAC)包结作用。发现,β-CD使R8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临界胶束浓度(CMC)亦增大。各温度下的包结常数随温度升高、碳链增加而增大。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了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包结过程主要来自于熵驱动。  相似文献   

5.
在298.2 K下,用电导率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分别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2TABr)、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TABr)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包结反应平衡所需时间在常温下2 min内即可完成;β-CD与两种表面活性剂均能形成结合比为2∶1的包结物,进而用非线性拟合法计算出包结物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8×106 L2·mol-2和5.1×106 L2·mol-2;对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36 kJ·mol-1和-38 kJ·mol-1。另外,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β-CD与C12TABr包结物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发现整个包结过程是熵焓共同驱动的过程,温度越高,越有利于β-CD与C12TABr形成包结物。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将可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对芳香化合物的包结行为与β─环糊精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与具有单一客体部分的芳香化合物形成的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前者小;而与具有两个客体部分的芳香化合物所形成的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前者大。  相似文献   

8.
紫外光谱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对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1、羟乙基β-环糊精2和甲基β-环糊精3)时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考察了各β-环糊精衍生物浓度对包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扁桃酸与各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合物的包结比为1:1,三种主体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为:1>2>3,对于同一主体而言,R-扁桃酸比S-扁桃酸易于被包合,且Ks/KR的顺序与K值的次序有所差别:2>1>3。同时,以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主体研究了客体扁桃酸的存在形态对包结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适合包结中性扁桃酸分子,不宜包结扁桃酸离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β-CD、尼泊金丙酯及其包结物在水溶液中的性能.结果表明:室温下加入β-CD,可使尼泊金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由0.38 g.L-1增至0.81 g.L-1;稀溶液中,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尼泊金丙酯的紫外吸收性能没有明显规律性的变化,但其荧光强度却显著增强;稀溶液中,β-CD与尼泊金丙酯主要生成摩尔比为1∶1的包结物,包结常数Ka为7.7×102L.mol-1;而饱和溶液法制备的包结物,其摩尔包结比为2∶1,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0.43 g.L-1,略大于尼泊金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0.
旋光法研究β-环糊精与氧氟沙星的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旋光法对一系列不同摩尔配比的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中性水溶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和氧氟沙星可以形成多种包合比的包合物,主要有1∶2、1∶1和2∶1的包合物,包合物的存在形式与溶液中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摩尔配比有关,溶液中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摩尔配比在1∶1~2.5∶1范围内形成的包合物以1∶1包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1.
水中回收β-环糊精及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溶剂萃取法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β-环糊精进行了回收,发现:β-环糊精与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可形成包结物;不同有机溶剂和不同组成的混和溶剂对β-环糊精的回收率有较大影响,丙醇/水体积比为2∶1时,β-环糊精的回收率达95%;有机溶剂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萃取效果;对苯甲醇和苯甲醛体系而言,乙酸乙酯是较好的萃取剂,对苯甲醇和苯甲醛的回收率可达到99%以上,可用于这两种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相似文献   

12.
对水溶液中β-环糊精包结二苯胺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二苯胺形成21型包结物,包结形成常数Kf为1.07×104L2/mol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与β-环糊精反应,合成了环糊精聚合物。该聚合物能与2一萘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形成稳定的包结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以选择性地富集锌离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环糊精与中性红包结作用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玻碳电极以循环伏安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中性红的包结行为.当电活性客体分子中性红被包结时.在循环伏安图上表现为客体分子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和峰电流的变化.固定中性红的浓度,改变环糊精的浓度.结果表明中性红分子低电位区间的氧化峰电位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负移,氧化峰电流则逐渐降低.依据电位变化和电流变化分别求出了β-环糊精与中性红形成包结物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  相似文献   

15.
在T riton X-100/β-环糊精(-βCD)/H2O体系中,当T riton X-100浓度小于第一临界胶束浓度c1,c,m时,β-CD可以包合T riton X-100,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然而,当T riton X-100浓度大于c1,c,m后,T riton X-100与β-CD形成混合胶束,且T riton X-100与β-C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1.随β-CD浓度的增加,T riton X-100的扩散系数增大,聚集数减小.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与中性化合物结合常数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元环湖精体系中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β-环糊精与中性化合物的结合常数.在磷酸盐缓冲溶液浓度10mM,硫酸化环糊精的浓度为2.5mM,pH为7.20的条件下,测得的β-环糊精与1-萘酚和2-萘酚的结合常数分别为80.50M^-1,720.99M^-1,519.00M^-1,并将比测定值与光谱法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快速可靠,适用于测定中性环糊精与中性化合物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光谱法,通过考察β 环糊精(β CD)和单 [2 氧 (2 羟丙基)] β 环糊精(HPCD)水溶液中芘的I1/I3值的变化、芘与上述两种环糊精结合常数的大小,以及pH值对两种环糊精水溶液中芘的I1/I3影响的不同,研究了芘/β CD、芘/HPCD作用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芘与β CD形成1∶2夹心式的包络物后,两个β CD分子大端口羟基间形成氢键,使芘与β CD形成的包络物更加稳定.而HPCD由于二位上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与芘只能形成1∶1的包络物.  相似文献   

18.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客体分子的圆二色性,研究了β-环糊精对DL-酪氨酸的立体选择包结行为以及体系pH和时间对立体选择包结行为的影响.确认β-环糊精具有选择包结L-酪氨酸的特性,且随体系pH的增加而增强.并认为β-环糊精的这种特性是其分子中手性化合物D(+)-吡喃葡萄糖单元和客体分子的不对称静电场总体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与3-十二烷氧-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2TAC)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β-CD使R12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最大可接近水的表面张力值.β-CD与R12TAC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实验体系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β-CD呈线性关系.298、303和308K时的包结常数分别为2360、2780和3050L/mol.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的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包结过程主要来自于熵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