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建筑垃圾的组成,讲述了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方法,针对建筑垃圾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垃圾的产生十分巨大,因此建筑垃圾的利用也是非常的重要。本文描述了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和回收利用的意义,并介绍了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有关处理建筑垃圾的一些方法,发表了对建筑垃圾利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娄永忠 《科技信息》2011,(36):391-391
本文介绍了建筑垃圾的组成与特点,通过分析国内建筑垃圾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的现状,明确了建筑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村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必要性,介绍了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提出结合我国村镇实际情况的再生骨料加工方法。通过论述说明利用村镇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的方法具备可行性,从而为村镇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我国建筑垃圾产业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利用两个建筑垃圾产业化企业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我国建筑垃圾产业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及时制定、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相关部门工作的协调、公众宣传教育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垃圾中有超过31%是建筑垃圾,目前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较为随意,随处堆放的建筑垃圾破坏坏境、占用土地资源。本论述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击实试验和CBR试验,探索建筑垃圾成为公路工程建设的路基材料,在降低公路工程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建筑垃圾减量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及风险。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2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失败项目进行研究,从管理和政府政策的角度对项目利益相关者及宏观层面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主要面临的四大问题,即建筑垃圾资源化立法少、处理标准低、政策的强制性弱和销售渠道窄等。对应这四大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措施,指出在总体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同时,政府政策对行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期为更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伟东  陈欣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458-1467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一大阻碍。为有效、动态的预测建筑垃圾产量,实现控制与减少建筑垃圾的目标,基于系统动力学(SD)理论分析建筑垃圾产量影响因素并创建以成都市为例的建筑垃圾SD模型,运用VENSIM软件进行模拟,预测持续时间内建筑垃圾产量;引入博弈思想从经济角度分析建设方和监管方之间如何对建筑垃圾实施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5种情景方案模拟结果中,综合方案对于管控建筑垃圾效果最佳;监管部门细化建筑垃圾处理标准并实行奖惩体系,建设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置为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迪  柏光山 《甘肃科技》2013,29(12):36-37
随着国家的发展,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介绍了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利用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拆迁、房屋装修等活动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堆积,相伴而生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日益沉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15.5亿?24亿吨。以每1万吨建筑垃圾需要1亩土地堆放为基础进行估算,如果建筑垃圾无法资源化利用——且不论建筑垃圾堆积带来的重金属污染、植被破坏、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仅土地占用一  相似文献   

11.
王龙飞  尚建云 《科技信息》2012,(22):456-456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对于保护耕地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如何处理和排放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和环境保护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相关政策等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增寿  朱缨  张浩华 《河南科学》2003,21(4):486-489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北京市2001年的建筑垃圾为250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旧房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旧混凝土构件和块体。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法将占用大量耕地,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合理处理这部分建筑垃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大量国内外调查资料和研究分析,从材料、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论述了生产再生混凝土和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再生混凝土的可行性,给出了再生混凝土生产的技术要求和经济指标,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国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4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趋势分析法,分析这4个城市建筑垃圾总量、单位GDP、单位人口和单位施工面积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变化,同时探究建筑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城市建筑垃圾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平均为8.32%;3个城市单位GDP建筑垃圾产生量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平均为8.55%,香港单位GDP建筑垃圾产生量明显较低且较为稳定;香港和北京单位人口建筑垃圾产生量基本维持为2t/人,而上海约为1t/人,广州单位人口建筑垃圾产生量呈现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平均单位施工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为22.62 t/(100 m2),其中北京下降趋势明显;提出将单位施工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22 t/(100 m2)作为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依据;香港城市建筑垃圾增长与人均GDP之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库兹涅茨曲线,上海、北京和广州则基本表现为线性上升曲线.  相似文献   

14.
对于建筑垃圾处理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超  徐小朝  张莉 《科技信息》2007,(32):58-58
本文主要从我国建筑垃圾利用率不高,处理方式落后,处理过程的收费方式难以堵住浪费的源头方面论述当前建筑垃圾处理和利用的现状,并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和利用的科研工作、完善立法和监督执法工作须加快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如何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一种适用于大颗粒的新型现场直剪试验仪,对建筑垃圾进行了直剪试验,分析建筑垃圾的剪切强度特性。建筑垃圾的现场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垃圾主要由碎砖、碎石、混凝土等废料组成。对碾压成型后的建筑垃圾进行筛分试验,分析了建筑垃圾级配,得到了建筑垃圾颗粒破碎的分维。根据现场大型直剪试验结果,得到了不同正应力下剪应力-剪切位移和剪应力-正应力的关系曲线,确定了建筑垃圾剪切强度的峰值和残余值参数,峰值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40 kPa和36°,残余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23 kPa和32°,相比于普通填土,建筑垃圾的剪切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建筑垃圾的减量及处理一直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之一.应用分散度研究方法,对1983年以来国内外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垃圾减量及处理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该方面研究的时间演变特点,以期理清目前我国在建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筑垃圾路面基层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道路工程材料的特点,将回收的建筑垃圾经过分拣、粉碎成一定粒径,通过试验研究了建筑垃圾骨料的吸水率、密度、压碎值等基本性质,分析了建筑垃圾混合料与水拌和、碾压过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机理:按不同的掺合比例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级配建筑垃圾作为路面基层的路用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建筑垃圾混合料可作为良好的路面底基层或基层.提出了建筑垃圾混合料作为道路底基层或基层使用的32艺流程.  相似文献   

18.
宁培淋  孙世永 《科技信息》2009,(23):304-304
建筑垃圾日益受到关注,将建筑垃圾环保循环应用与工程是目前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的处理方法,文章分析了建筑垃圾构成和力学性能,并对已有建筑垃圾用于生产新型混凝土、堆山造景和地基处理等工程应用做了总结和前景分析。对建筑垃圾推广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蒋荣美 《科技资讯》2010,(10):64-64
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关系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在这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建筑垃圾的产生,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震灾后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理是灾后重建的前提,在介绍震后建筑垃圾处理的特点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地震灾害建筑垃圾的处理经验和教训,提出通过完善法规和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建筑垃圾处理信息管理中心等方式实现建筑垃圾的高效利用,指出了建筑垃圾在建筑墙体材料、再生骨料方面的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